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才能,
記得住鄉愁。
蒙蒙煙雨,
亭臺樓閣。
秦同千撐著傘,
站在復建好的,
宅院里凝思。
“可能我前世木工活沒做好,
所以這一世,
要繼續整修老房子。”
他開玩笑說。
28年來,
他花費數億元,
收藏了400余套古宅。
為了讓古宅復建,
他又買地、找匠人,
咨詢專家。
眼看著古宅群落成,
他說得回去做企業啦,
沒錢,談什么情懷?
秦同千主業做綠化工程,
收藏“老東西”,
是從1988年開始的。
那年在給居住上海的德國人,
別墅里做綠化的時候,
他發現那幾個德國人家里,
用的都是中式老家具,
甚至連老式木頭馬桶,
也拿來當擺設。
這讓他突然意識到,
中國“老東西”的意義,
便開始瘋狂的收集古家具。
從八扇清代花窗到屏風、門匾、
踏床、圈椅、梳妝臺……
他經常成批購買,
沒幾年就收了上萬件。
90年的時候,
他同時開始收古建筑。
第一棟是晚清民居,
都快坍塌了,
主人要拆掉蓋新房。
他用30萬把民居買下,
又花費大力氣運了回來。
起初也只是想著收藏幾套,
等退休以后復建起來,
自己做個園子,
和老友聊聊天、喝喝茶,
悠閑的養養老。
但收藏多了,
越來越了解古宅之后,
秦同千開始有了使命感。
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古建筑,
應該傳承下去,
不能被隨便拆掉。
他更賣力收藏古宅。
一趟趟往安徽、浙江、江蘇、江西,
甚至是福建的鄉下跑,
四處搜尋古宅的線索。
只要有人告訴他,
哪里有古宅的消息,
他都會想盡辦法,
第一時間趕過去。
有年春節時收到消息,等不得過完年,大年初二他就離家跑了過去。當地的新年習俗,進門得吃4個白煮蛋。他一連跑了4家,吞掉16個。
多偏的地方他都去過,
多高的山也爬過。
一次在冰天雪地里,
翻了兩座山頭,
步行來回六個小時。
大多時候他還是一個人,
通宵地開著車前去。
路上顧不得休息,
到地兒隨便吃包泡面。
談妥的古宅,
一磚一瓦,
一柱一椽,
零散的拉回來。
一堆堆標記好,
放在專門租的大倉庫里。
一堆就是一套古宅。
他不覺得累,
相反還覺得,
是件“壯闊”的事情。
“我覺得這個東西,
我可以保護下來了,
就很開心,
渾身充滿力量?!?/p>
到2005年,
他已經收藏了,
400多套古宅。
而這時候,
古宅收藏開始風靡起來,
轉手賣到國外便可賺高價。
也有人向他出十倍高價購買,
但都被拒絕了。
至今一件也沒有轉手過。
古宅的價格水漲船高,
光一個石雕門樓,
就花了118萬。
他有點吃不消,
不得不放慢收購的腳步。
停下來之后,
他開始思考,
手頭古宅的復建。
他決定打造成古宅群落,
讓人們到古宅中起居飲食。
“想老房子活著就必須使用它,
不然很容易就倒塌腐爛。”
復建的地方也不能隨便找,
萬一過段時間又被拆掉。
2008年,他花1億多,
在會稽山下買了塊地。
這塊地有山有水,
自然風景秀麗。
而且由于位置的原因,
被規劃或征拆的幾率不大。
古宅有望在這上面,
永久保存下來。
為了最大限度,
還原古宅的面貌,
他找到,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
來幫忙指導。
阮儀三是知名的“古城衛士”,
曾經的平遙、麗江等知名古城古鎮,
都是因為他的努力才得以保全。
但阮儀三一直強調“原址保護”,不贊成秦同千所做的“異地復建”。而且他知道的一些企業家做古建筑,只是建新舊摻雜的“明清文化園”,純粹為賺錢盈利。
所以剛開始,
阮儀三并不給秦同千好臉色。
可秦同千一次次誠懇邀請,
他終究是心軟了下來,
決定去看一下。
當時工程已經開建,
幾百位工人,
在架子上復建古屋。
秦同千還專門組建了,
古建修復團隊。
找來幾百位,
技藝精湛的工匠,
一點點對他收藏的古宅零件,
進行修復。
阮儀三看到這種情況后,
被深深感動,
直說秦同千“是個瘋子”。
之后二話不說,
跑上跑下,
認真地指出細節錯誤。
秦同千認真記下來,
把錯的一一拆除,
重新去倉庫配對。
如果沒有,
就去市場搜羅,
甚至找工匠重做。
為了一張黃花梨床,
他從海南找到相同的木料,
又高薪聘請老工匠,
花費一年多的時間,
才將其恢復原貌。
雖然耗資不菲,
但他覺得很值。
他對工匠十分尊敬。
古建修復團隊的工匠,
多時四五百人,
長期留聘的也有近百人。
管吃管住,按天發工資,
最多的一人一天550,
而且不限定完成時間,
只要活做得精細。
他甚至還專門找來人,
采訪老工匠,
幫他們出了一本,
“古建保護實錄”的書。
經過這幾年的精益求精,
會稽山麓已經復建起50棟古宅。
老式的白果廳、
雕花樓、戲臺等,
成了餐廳、閱覽室、
咖啡廳……
上海青浦區朱家角,
秦同千收藏的最大古宅“五鳳樓”,
和一幢晚清戲臺,
也按照原樣復建成功。
從興趣開始,
到給自己背負,
這么大的使命,
并將它堅持下來。
很多人佩服秦同千,
也很多人誤會他,
但沒有人了解,
他承擔的壓力有多大。
他的主業還算成功。
但是主業賺的家當,
幾乎全部被他投入到古宅里面。
從收藏到維護,
再到修復,
和最后的復建,
至少花出了6、7億。
他用身家換來的經驗,
給古建、古城的保護,
提供了一個,
引領性的啟示。
越來越多人,
開始關注,
他28年來的所作所為。
中國社會對“老東西”的,
輕視、丟棄,
漸漸成為過去式。
人們已經在反思和回歸。
正如秦同千多年來,
堅定不移地信念:
“中國人一定會覺醒,
中國的東西是好東西?!?/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