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錄驗》續命湯:傷寒論大青龍湯的變化方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命同,并治婦人產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干姜甘草各三兩穹一兩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 四升 ,溫服 一升 ,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吳越講解:
《古今錄驗》續命湯,即千金方之大續命湯,主治之證,應是長期傷寒失治,伏寒不斷深入,到達血脈。因寒束于外,而熱郁于內,故要用大青龍湯為主,加用補氣、養血活血通血脈之藥。
《古今錄驗》續命湯,大青龍湯用麻、桂、杏、草、姜、石膏,不用大棗;加當歸、川芎、人參。
《千金》三黃湯:有大續命湯意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附方*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芪三分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 六升 ,煮取 二升 ,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吳越講解:
《千金》三黃湯不難理解,以麻黃、細辛、黃芪、獨活祛散風寒濕邪,以黃芩反佐,除陽明、少陽熱。以溫陽通脈為主,以瀉火為輔,大續命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都是類似的組方規律。
射干麻黃湯:傷寒論小青龍湯的變化方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大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兩)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三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五味子半斤大棗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 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 三升 ,分溫三服。
吳越講解:
射干麻黃湯的主治功能與傷寒論小青龍湯差不多,包含傷寒論小青龍湯的麻黃、姜(生姜與干姜小異而大同)、細辛、五味子、半夏,因“喉中水雞聲”,加射干、紫菀、款冬花三味特效藥。至于大棗的使用,感覺不是有無都不是很關鍵。
厚樸麻黃湯:傷寒論大小青龍湯合方的變化方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大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 一升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 二升 ,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 三升 ,溫服 一升 ,日三服。
吳越講解:
厚樸麻黃湯很像是傷寒論大小青龍湯的合方,包含傷寒論大小青龍湯的麻黃、杏仁、石膏、干姜、細辛、五味子,另加了厚樸(瀉利肺氣)、小麥(傷寒論甘麥大棗湯,小麥可潤肺燥)。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大小青龍湯合方的變化方
原文:
262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吳越講解:
本條只有“瘀熱在里”一句,無汗證,無“小便不利”或“腹微滿”等證,再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的藥物組成來反推分析,則知本條的病機,應是麻黃湯證的變證——因寒束于表、無汗出而導致“瘀熱在里”。也就是說,本條方證,主要還是太陽病,還沒完全轉為陽明病。
麻黃+杏仁+甘草:麻黃湯去桂枝。但用了生姜+大棗+甘草(桂枝湯去桂枝、芍藥),大體上具有了麻黃湯的功能。大青龍湯也用到生姜+大棗。因此,整體上,可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看作是麻黃湯(小青龍湯)的變方。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整體上又有傷寒論大青龍湯意,沒用石膏,而用了連軺。
特效藥:連軺(連翹根)+ 赤小豆+生梓白皮。
連軺是連翹的根,能解熱利尿。連翹有走表的發散作用,不管是癮疹,還是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只要是人體上部偏熱的邪氣都能發散掉。張錫純認為不能用連翹代替連軺(連翹根)。
赤小豆是利濕熱排膿的藥。需重用才有效。這個藥很壓秤,這里用的是一升,漢制一升約200毫升。
生梓白皮是梓樹的白皮?!渡褶r本草經》記載:“梓白皮,味苦寒,主治熱,去三蟲。”這個藥現在用的少,許多藥方都沒有,有人說可用桑白皮代替,也有說可用茵陳代替?!夺t宗金鑒》曰:“茵陳可代本藥,但不如桑白皮有瀉肺,利水,消腫之效也。”
據報道有人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各種癮疹類皮膚病,以及咽喉或者泌尿系統的炎癥。
附張錫純:陽明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屬性:《傷寒論》原文∶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麻黃二兩去節,赤小豆一升,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按∶連軺非連翹,乃連翹根也。其性涼能瀉熱,兼善利濕,后世改用連翹則性不同矣。赤小豆,即作飯之小豆,形如綠豆而色赤者,非南來之紅豆也。梓白皮,藥局無鬻者,有梓樹處自加之可也。陳修園云,若無梓白皮,可以茵陳代之。
身發黃與黃膽不同。黃膽為膽汁妄行于血中,仲景書中雖未明言,而喻嘉言《寓意草》于錢小魯案中曾發明之,彼時西人謂膽汁溢于血中之說,猶未入中國也。至身發黃之病,猝成于一兩日間,其非膽汁溢于血分可知矣。茵陳為治熱結黃膽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載有明文,仲景治身發黃亦用之者,誠以二證之成,皆由于濕熱,其濕熱由漸而成則為黃膽,其濕熱因外感所束,倉猝而成則為身發黃,是以皆可以茵陳蒿治之也。
身發黃之證,不必皆濕熱也。陽明篇七十六節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p>
王和安曰∶黃為油熱色,油中含液而包脈孕血,液虛血燥則熱甚為陽黃,身黃發熱之梔子柏皮證也。油濕血熱相等而交蒸,為小便不利,身黃如橘之茵陳蒿證也。油寒膜濕,郁血為熱,則寒濕甚而為陰黃,即茵陳五苓證也。病有熱而治從寒濕,玩以為二句,語氣之活自可想見。蓋以為不可下,明見有可下之熱黃也,在于寒濕中求之,言治法求之寒濕,明見黃證不純為寒濕也。凡一證二因者,治從其甚,可于二語見之。
上王氏之論甚精細,而愚于此節之文則又別有會悟,試引從前治愈之兩案以明之。
曾治一人受感冒,惡寒無汗,周身發黃,以麻黃湯發之,汗出而黃不退。細診其脈,左部弦而無力,右部濡而無力,知其肝膽之陽不振,而脾胃又虛寒也。蓋脾胃屬土,土色本黃,脾胃有病,現其本色,是以其病濕熱也,可現明亮之黃色,其病濕寒也,亦可現黯淡之黃色。觀此所現之黃色,雖似黯淡而不甚黯淡者,因有膽汁妄行在其中也。此蓋因肝膽陽分不振,其中氣化不能宣通膽汁達于小腸化食,以致膽管閉塞,膽汁遂蓄極妄行,溢于血分而透黃色,其為黃色之根源各異,竟相并以呈其象,是以其發黃似黯淡而非黯淡也。審病既確,遂為擬分治左右之方以治之。
生箭芪六錢,桂枝尖二錢,干姜三錢,濃樸錢半,陳皮錢半,茵陳二錢。
上藥六味,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中之義∶用黃芪以助肝膽之陽氣,佐以桂枝之辛溫,更有開通之力也。用干姜以除脾胃之濕寒,輔以濃樸能使其熱力下達。更輔以陳皮,能使其熱力旁行,其熱力能布護充周,脾胃之寒濕自除也。用茵陳者,為其具有升發之性,實能打開膽管之閉塞,且其性能利濕,更與姜、桂同用,雖云苦寒而亦不覺其苦寒也。況肝膽中寄有相火,肝膽雖涼,相火之寄者仍在,相火原為龍雷之火,不可純投以辛熱之劑以觸發之,少加茵陳,實兼有熱因寒用之義也。
又治一人,時當仲秋,寒熱往來,周身發黃,心中煩熱,腹中又似覺寒涼,飲食不甚消化,其脈左部弦硬,右部沉濡,心甚疑之,問其得病之由,答云,不知。因細問其平素之飲食起居,乃知因屋宇窄隘,六七月間皆在外露宿,且其地多潮濕,夜間霧露尤多。乃恍悟此因臟腑久受潮濕,脾胃屬土,土為太陰,濕郁久則生寒,是以飲食不能消化。肝膽屬木,木為少陽,濕郁久則生熱,又兼有所寄之相火為之熏蒸,以致膽管腫脹閉塞,是以膽汁妄行,溢于血中而身黃也。舌上微有白苔,知其薄受外感,侵入三焦,三焦原為手少陽與足少陽并為游部,一氣貫通,是以亦可作寒熱,原當以柴胡和解之,其寒熱自已,茵陳性近柴胡,同為少陽之藥,因其身發黃,遂用茵陳三錢以代柴胡,又加連翹、薄荷葉、生姜各三錢,甘草二錢,煎湯服后,周身得汗(足少陽不宜發汗手少陽宜發汗),寒熱往來愈,而發黃如故。于斯就其左右之脈寒熱迥殊者,再擬一方治之。
茵陳三錢,梔子三錢,干姜三錢,白術三錢炒,濃樸二錢,焰硝五分研細。
上六味,將前五味煎湯一大盅,乘熱納硝末融化服之。
方中之義∶用梔子、茵陳以清肝膽之熱,用干姜、白術、濃樸以除脾胃之寒,藥性之涼熱迥然不同,而匯為一方自能分途施治也。用焰硝者,因膽管之閉塞,恒有膽石阻隔,不能輸其膽汁于小腸,焰硝之性善消,即使膽管果有膽石,服之亦不難消融也。
炎黃學者民族醫生吳越
2024年12月29日
鄭重提示:文中如出現醫療處方,請勿輕易使用,需求醫診治。
中醫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發表了筆者感悟的一點點所知所見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達所有的思想,還需聯系筆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來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論層面展開論述,但不等于筆者只崇尚空談而不重實踐,希望讀者諸君理解,在其它合適的場合我們可以探討各種醫學實踐問題。
經方是中醫的核心,而學習中醫經方,從伊尹經方開始著手則最為容易!想要學習更多更深的中醫知識,特別是想深入學習伊尹經方與張仲景經方的朋友,請關注筆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課程。
炎黃學者民族醫生-吳越心愿:提煉中醫理論,完善經方體系!為想學中醫又不得其門而入者提供一個完整的中醫學習階梯,為學醫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問難解者提供系統明析的透徹解惑,為從醫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難以應對疑難痼疾者提供以醫入道的升華指引。愿中醫弘揚世界,廣濟眾生!
附1:炎黃國醫著作總目錄
第一系列:“炎黃國醫”經方破解系列著作(邏輯嚴密,階梯遞進,須按順序學習):
C1、《“伊尹經方體系”課程講義(匯編)》(對《傷寒論》之前的經方起源的準確破解)——有配套講解視頻:“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
C2、《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匱如同數學規律般明晰)——有配套講解視頻:“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
C3、《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續)》(繼續運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匱其它藥方,至此,傷寒論113方與金匱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畢)
C4、《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從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中,歸納出100多種中藥的用藥規律)
C5、《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續集)》(加深講解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的經典用藥,另外非經典用藥100多種加以講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黃國醫課程體系
第一類:經方課程
一、《分類講?。ń浄襟w驗)》
二、《經方易用(經方入門)》
三、《經方直用(經方晉階)》
四、《經方邏輯(經方研修)》——特別系列:經方體系底層邏輯
第一部分、《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共五單元)
第二部分、《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共十一單元)
五、其它經方課程
第二類:針灸課程:略
第三類:特別課程:略
第四類:普及課程(公益免費):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