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傷寒(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甘石湯
原文:
63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 四兩(去節) 杏仁 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 二兩(炙) 石膏 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注解:
這條講有熱證,因為有“汗出而喘”。一般外感病,表氣不通,肺會喘;如今汗出了,表氣通了,肺還在喘,說明是肺里有熱,沒有其它熱證的反應,說明熱證較輕。
這個方子就是麻黃湯換一味藥,將桂枝換成了石膏。
麻黃湯治無汗而喘,偏寒閉;本方治偏熱,半閉(有喘但能出汗);白虎湯則是治壯熱。
附麻杏甘石湯的一些應用:
這個方子在肺熱發燒的時候使用機會很多,一般偏向于溫熱的感冒用它都可以解決,據說“非典”中,中醫出來力挽狂瀾,治愈了很多病患,這個方子是主方。
這個方子在小兒溫病及肺炎上運用很多,尤其是小兒肺炎,小兒感冒一般熱性的多,因為這是人一生中陽氣最旺的時候,食欲也旺,一日吃的次數很多,容易食積。其癥狀有:怕熱,口渴喜冷飲或欲多飲,面赤,呼吸粗重,手指放在鼻孔上感覺出來的空氣熱,屁多大便臭。《紅樓夢》里太醫給王熙鳳的女兒看病就說,餓一兩頓就好,不用吃藥。其實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是偏熱的感冒可以先不用吃藥,只要減食減肉,甚至餓一兩頓,就會很快得以控制。
原文: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 四兩 杏仁 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 二兩(炙) 石膏 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注解:
這一條說,“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下后如果病不解,即使有類似桂枝湯證,也不能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喘,無大熱”可與麻杏石甘湯。
前面講的63條是汗出而喘,這一條講的也是“汗出而喘”,這是因為肺里有熱,汗出了也不能完全排解。但這里是“無大熱”。如果是熱重以至于傷了津液的話,我們可以用白虎湯,這里熱并不重,所以只用麻杏石甘湯即可。
附張錫純論“太陽溫病麻杏甘石湯證”
屬性:至于溫病,在上古時,原與中風、傷寒統名之為傷寒,是以秦越人《難經》有傷寒有五之說。至仲景著《傷寒論》,知溫病初得之治法,原與中風、傷寒皆不同,故于太陽篇首即明分為三項,而于溫病復詳細論之,此仲景之醫學,較上古有進步之處也。
《傷寒論》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
論溫病之開端,亦冠以太陽病三字者,因溫病亦必自太陽(此是足太陽非手太陽,彼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果何所據也)入也。然其化熱最速,不過數小時即侵入陽明,是以不覺惡寒轉發熱而渴也。治之者不知其為溫病,而誤以熱藥發之,竟至汗出不解而轉增其灼熱,則即此不受熱藥之發表,可確定其名為風溫矣。其脈陰陽俱浮者象風之飄揚也,自汗出者熱隨浮脈外透也,身重者身體經熱酸軟也,多眠睡者精神經熱昏沉也,語言難出者,上焦有熱而舌腫脹也。
風溫之外,又有濕溫病與伏氣化熱溫病,而提綱中止論風溫者,因濕溫及伏氣化熱之溫,其病之起點亦恒為風所激發,故皆可以風溫統之也。
提綱中論風溫之病狀詳矣,而提綱之后未列治法,后世以為憾事。及反復詳細推之,乃知《傷寒論》中原有治溫病之方,特因全書散佚,后經叔和編輯而錯簡在后耳。嘗觀《傷寒論》第六十二節云∶“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生石膏湯。”今取此節與溫病提綱對觀,則此節之所謂發汗后,即提綱之所謂若發汗也,此節之所謂喘,即提綱之所謂息必鼾也,由口息而喘者,由鼻息即鼾矣,此節之所謂無大熱,即提綱之所謂身灼熱也,蓋其灼熱猶在外表,心中仍無大熱也,將此節之文與溫病提綱一一比較,皆若合符節。
夫中風、傷寒、溫病特立三大提綱,已并列于篇首,至其后則于治中風治傷寒之方首仍加提綱,以彼例此,確知此節之文原為溫病之方,另加提綱無疑,即麻杏甘石湯為治溫病之方無疑也。蓋當仲景時,人之治溫病者,猶混溫病于中風、傷寒之中,于病初得時,未細審其發熱不惡寒,而以溫熱之藥發之,是以汗后不解。或見其發熱不惡寒,誤認為病已傳里,而竟以藥下之,是以百六十三節,又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云云。所稍異者,一在汗后,一在下后,仲景恐人見其汗出再誤認為桂枝證,故切戒其不可更行桂枝湯,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湯。蓋傷寒定例,凡各經病證誤服他藥后,其原病猶在者,仍可投以正治之原方,是以百零三節云,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小柴胡湯。以此例彼,知麻杏甘石湯為救溫病誤治之方,實即治溫病初得之主方,而欲用此方于今日,須將古方之分量稍有變通。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原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方中之義,用麻黃協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熱,熱退其汗自止也。復加甘草者,取其甘緩之性,能調和麻黃、石膏,使其涼熱之力溶和無間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此方原治溫病之汗出無大熱者,若其證非汗出且熱稍重者,用此方時,原宜因證為之變通,是以愚用此方時,石膏之分量恒為麻黃之十倍,或麻黃一錢、石膏一兩,或麻黃錢半、石膏兩半。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黃少用不致汗,服藥后可服西藥阿斯匹林瓦許以助其汗。若遇熱重者,石膏又可多用。曾治白喉證及爛喉痧證(爛喉痧證必兼溫病、白喉證,亦多微兼外感),麻黃用一錢,石膏恒重至二兩,喉證最忌麻黃,而能多用石膏以輔弼之,則不惟不忌,轉能借麻黃之力立見奇功也。
至于肺病之起點,恒有因感受風溫,其風邪稽留肺中化熱鑠肺,有時肺中作癢,即連連喘嗽者,亦宜投以此湯,清其久蘊之風邪,連服數劑其肺中不作癢,嗽喘自能減輕,再徐治以潤肺清火利痰之劑,而肺病可除矣。蓋此麻杏甘石湯之用處甚廣,凡新受外感作喘嗽,及頭疼、齒疼、兩腮腫疼,其病因由于外感風熱者皆可用之,惟方中藥品之分量,宜因證變通耳。
【附記】林××,年近五旬,因受風溫,雖經醫治愈,而肺中余熱未清,致肺陰鑠耗,釀成肺病,屢經醫治無效。其脈一息五至,浮沉皆有力,自言喉連肺際,若覺癢則咳嗽頓發,劇時連嗽數十聲,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問其心中常覺發熱,大便燥甚,四五日一行。因悟其肺際作癢,即頓發咳嗽者,必其從前病時風邪由皮毛襲入肺中者,至今猶未盡除也。因其肺中風熱相助為虐,宜以麻黃祛其風,石膏清其熱,遂為開麻杏甘石湯方,麻黃用錢半,生石膏用兩半,杏仁三錢,甘草二錢,煎服一劑,咳嗽頓愈。診其脈仍有力,又為開善后之方,用生山藥一兩,北沙參、天花粉、天冬各五錢,川貝、射干、蘇子、甘草各二錢,囑其多服數劑,肺病可從此除根。后閱旬日,林××又求診視,言先生去后,余服所開善后方,肺癢咳嗽仍然反復,遂仍服第一次方,至今已連服十劑,心中熱已退,仍分毫不覺藥涼,肺癢咳嗽皆愈,且飲食增加,大便亦不甚干燥。聞其所言,誠出愚意料之外也。再診其脈已不數,仍似有力,遂將方中麻黃改用一錢,石膏改用一兩,杏仁改用二錢,又加生懷山藥六錢,俾煎湯接續服之,若服之稍覺涼時,即速停止,后連服七八劑似稍覺涼,遂停服,肺病從此竟愈。
按:治肺勞投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且用至二十余劑,竟將肺勞治愈,未免令閱者生疑,然此中固有精細之理由在也。蓋肺病之所以難愈者,為治之者但治其目前所現之證,而不深究其病因也。如此證原以外感受風成肺勞,且其肺中作癢,猶有風邪存留肺中,且為日既久則為錮閉難出之風邪,非麻黃不能開發其錮閉之深,惟其性偏于熱,于肺中蘊有實熱者不宜,而重用生石膏以輔弼之,既可解麻黃之熱,更可清肺中久蘊之熱,以治肺熱有風勞嗽者,原為正治之方,故服之立時見功。至于此藥,必久服始能拔除病根,且久服麻黃、石膏而無流弊者,此中又有理由在,蓋深入久錮之風邪,非屢次發之不能透,而伍以多量之石膏以為之反佐,俾麻黃之力惟旋轉于肺臟之中,不至直達于表而為汗,此麻黃久服無弊之原因也。至石膏性雖寒涼,然其質重氣輕,煎入湯劑毫無汁漿(無汁漿即是無質),其輕而且涼之氣,盡隨麻黃發表之力外出,不復留中而傷脾胃,此石膏久服無弊之原因也。所遇之證,非如此治法不愈,用藥即不得不如此也。
附張錫純論“餾水石膏飲”
屬性:治胸中先有蘊熱,又受外感,胸中煩悶異常,喘息迫促,其脈浮洪有力,按之未實,舌苔白而未黃者。
生石膏(二兩,軋細) 甘草(三錢) 麻黃(二錢)
上藥三味,用蒸汽水煎兩三沸,取清湯一大碗,分六次溫服下。前三次,一點鐘服一次,后三次,一點半鐘服一次。病愈則停服,不必盡劑。下焦覺涼者,亦宜停服。僻處若無汽水,可用甘瀾水代之。
作甘瀾水法∶用大盆盛水,以杓揚之,揚久水面起有若干水泡,旁有人執杓逐取之,即甘瀾水。若以治溫病中,似此證者,不宜用麻黃。宜用西藥阿斯匹林一瓦,融化于湯中以代之。若僻處藥局無阿斯匹林,又可代以薄荷葉二錢。
奉天錢姓婦于仲冬得傷寒證,四五日間,喘不能臥,胸中煩悶異常,頻頻呼喚,欲自開其胸。診其脈浮洪而長,重按未實,舌苔白濃。知其證雖入陽明,而太陽猶未罷也(胸中屬太陽)。此時欲以小青龍湯治喘,則失于熱。欲以白虎湯治其煩熱,又遺卻太陽之病,而喘不能愈。躊躇再三,為擬此方,取汽水輕浮之力,能引石膏上升,以解胸中之煩熱。甘草甘緩之性,能逗留石膏不使下趨,以專其上行之力。又少佐以麻黃解散太陽之余邪,兼借以瀉肺定喘,而胸中滿悶可除也。湯成后,俾徐徐分六次服之。因病在上焦,若頓服,恐藥力下趨,則藥過病所,而病轉不愈也。服至三次,胸間微汗,病頓見愈,服至盡劑,病愈十之八九。再診其脈,關前猶似浮洪,喘息已平,而從前兼有咳嗽未愈,繼用玄參一兩,杏仁(去皮)二錢,蔞仁、牛蒡子各三錢,兩劑全愈。
炎黃學者民族醫生吳越
2024年12月29日
鄭重提示:文中如出現醫療處方,請勿輕易使用,需求醫診治。
中醫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發表了筆者感悟的一點點所知所見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達所有的思想,還需聯系筆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來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論層面展開論述,但不等于筆者只崇尚空談而不重實踐,希望讀者諸君理解,在其它合適的場合我們可以探討各種醫學實踐問題。
經方是中醫的核心,而學習中醫經方,從伊尹經方開始著手則最為容易!想要學習更多更深的中醫知識,特別是想深入學習伊尹經方與張仲景經方的朋友,請關注筆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課程。
炎黃學者民族醫生-吳越心愿:提煉中醫理論,完善經方體系!為想學中醫又不得其門而入者提供一個完整的中醫學習階梯,為學醫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問難解者提供系統明析的透徹解惑,為從醫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難以應對疑難痼疾者提供以醫入道的升華指引。愿中醫弘揚世界,廣濟眾生!
附1:炎黃國醫著作總目錄
第一系列:“炎黃國醫”經方破解系列著作(邏輯嚴密,階梯遞進,須按順序學習):
C1、《“伊尹經方體系”課程講義(匯編)》(對《傷寒論》之前的經方起源的準確破解)——有配套講解視頻:“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
C2、《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匱如同數學規律般明晰)——有配套講解視頻:“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
C3、《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續)》(繼續運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匱其它藥方,至此,傷寒論113方與金匱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畢)
C4、《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從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中,歸納出100多種中藥的用藥規律)
C5、《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續集)》(加深講解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的經典用藥,另外非經典用藥100多種加以講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黃國醫課程體系
第一類:經方課程
一、《分類講病(經方體驗)》
二、《經方易用(經方入門)》
三、《經方直用(經方晉階)》
四、《經方邏輯(經方研修)》——特別系列:經方體系底層邏輯
第一部分、《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共五單元)
第二部分、《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共十一單元)
五、其它經方課程
第二類:針灸課程:略
第三類:特別課程:略
第四類:普及課程(公益免費):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