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河邊游泳,火炭母若是結了果,黑黑的如一塊黑炭掛在莖稈上,一伸手就采進口中成了零食。味道不算太可口,但聊勝于無。
小伙伴兵兵長了濕疹,他媽采些回去熬水,讓它喝一點,剩下的全給他洗了澡。兵兵提都不提這個草對他有沒有用,就是每天不痛不癢的蹦得歡。
后來接觸草藥,方知火炭母是一種喜歡在相對溫暖的省份如浙江、江西、兩湖、兩廣、云貴川等地生長的蓼科多年生本草。名帶個火字,卻不為人體帶來火熱,反而清人體的濕毒熱毒。
倒是可以將這個火字和其外形掛鉤。其互生的葉上常有紫紅色V形斑塊,如一團火嵌進葉片。
火炭母之清濕熱毒,和其全草辛苦涼的性味有關。其治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用于皮膚病的清熱利濕,涼血止癢。
濕易生細菌,溫度的升高(熱)更易加重細菌的繁殖,導致皮膚生疹生瘡。且濕入于脾,易導致脾之不運而虛,而脾主肌,由此環(huán)環(huán)相關,均是導致皮膚病的原因。
治蕁麻疹:火炭母鮮葉60g,醋30g,水煎服(干品加醋無效),另用鮮草水煎熏洗患處。(《福建藥物志》)
治濕疹:鮮火炭母草30-60g,水煎服;另取鮮全草水煎洗。(《福建中草藥》)
治癰腫:鮮火炭母草30g,水煎,調酒服;渣調蜜或糯米飯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癰腫是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濃性炎癥,易生于頸、背部,常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治小兒膿皰瘡:取火炭母全草90-150g,切碎,加適量水煮沸15-20分鐘,過濾,濾液浸洗局部,每日數次。有全身感染者另服中藥。
膿皰瘡又稱傳染病膿痂疹,黃水瘡。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其特征為丘疹、水皰或膿包,易破潰后成膿痂、系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可在兒童中流行。
其二,可用于去熱消滯,活血舒筋。
治皮膚風熱,流注關節(jié),癰腫疼痛:用火炭母草葉,搗爛,以鹽酒炒,敷腫處,一晚一易。(《普濟方》)
其三,以清熱解毒,利濕消滯,用于咽喉炎,抗傳染等。
最有名的運用,當屬粵抗一號方。該方于2020年2月份推出,在全省密切接觸者干預用藥中使用,深受群眾追捧。
組成:五指毛桃20g,薏苡仁20g,茯苓15g,火炭母15g,蒼術6g,藿香6g,甘草6g。
還可治扁桃體炎:鮮火炭母30-60g,鮮苦蕺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苦蕺為茄科酸漿屬植物燈籠草,以全草入藥。性味苦涼,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軟堅散結。
其四,以平肝明目而治多種眼病。
用火炭母,十大功勞葉各30g,加水2000毫升,煎4-5小時,去渣后濃縮至150毫升,過濾,其澄清液即可滴眼。但這個液體必須讓人沒有異物感。
加十大功勞的目的在于矯正溶液的酸堿度。溶液需新鮮配制,每隔1-2小時滴眼一次,連續(xù)1-2月。適用于角膜云翳,班翳,非中心性角膜白斑,急性結膜炎,結膜皰疹,淺角鞏膜炎,電光性眼炎等。
相較于全草涼悠悠清濕毒熱毒,火炭母根雖同樣苦辛,但以平性而相對溫和。
有補益脾腎,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功。
民間常用其根500克燉雞,治風熱頭昏,虛火上沖(高血壓病)或氣血虛弱,頭暈耳鳴等。
注:本號意在傳播中醫(yī)文化,文中提到的中醫(yī)藥知識,僅供學習交流。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標我,又沒點贊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統會默認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藥知識的相關資訊,最后就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覺得好看,請在底部點個"贊"和"在看"吧~
來源:中草藥知識匯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