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八首)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誕,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方見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目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趙婢加術湯方(方見上,于內加白術四兩,又見腳氣中)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右二味,以水 五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 三升 ,溫服 一升 ,重復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吳越講解:
甘草麻黃湯的主治“里水”,功能與麻黃湯差不多,不用桂枝、杏仁(條文中講了脈浮才用杏仁),只用麻黃、甘草(甘草麻黃湯)。“里水”用越婢加術湯來治療好理解,用甘草麻黃湯來治療,不容易理解。或者,這個“里”字,其實并不是那么“里”。
炎黃學者民族醫生吳越
2024年12月29日
鄭重提示:文中如出現醫療處方,請勿輕易使用,需求醫診治。
中醫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發表了筆者感悟的一點點所知所見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達所有的思想,還需聯系筆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來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論層面展開論述,但不等于筆者只崇尚空談而不重實踐,希望讀者諸君理解,在其它合適的場合我們可以探討各種醫學實踐問題。
經方是中醫的核心,而學習中醫經方,從伊尹經方開始著手則最為容易!想要學習更多更深的中醫知識,特別是想深入學習伊尹經方與張仲景經方的朋友,請關注筆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課程。
炎黃學者民族醫生-吳越心愿:提煉中醫理論,完善經方體系!為想學中醫又不得其門而入者提供一個完整的中醫學習階梯,為學醫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問難解者提供系統明析的透徹解惑,為從醫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難以應對疑難痼疾者提供以醫入道的升華指引。愿中醫弘揚世界,廣濟眾生!
附1:炎黃國醫著作總目錄
第一系列:“炎黃國醫”經方破解系列著作(邏輯嚴密,階梯遞進,須按順序學習):
C1、《“伊尹經方體系”課程講義(匯編)》(對《傷寒論》之前的經方起源的準確破解)——有配套講解視頻:“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
C2、《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匱如同數學規律般明晰)——有配套講解視頻:“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
C3、《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續)》(繼續運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匱其它藥方,至此,傷寒論113方與金匱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畢)
C4、《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從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中,歸納出100多種中藥的用藥規律)
C5、《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續集)》(加深講解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的經典用藥,另外非經典用藥100多種加以講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黃國醫課程體系
第一類:經方課程
一、《分類講病(經方體驗)》
二、《經方易用(經方入門)》
三、《經方直用(經方晉階)》
四、《經方邏輯(經方研修)》——特別系列:經方體系底層邏輯
第一部分、《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共五單元)
第二部分、《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共十一單元)
五、其它經方課程
第二類:針灸課程:略
第三類:特別課程:略
第四類:普及課程(公益免費):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