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書 · 瑾山月
你有沒有過這種困惑:
孩子以前挺乖的,怎么忽然就不聽話了?
孩子性格挺好的,怎么越讀書脾氣越大?
咱小時候挨揍都沒事,現在的孩子說兩句就不行?
如今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娛樂活動也豐富多彩。
可據中科院《全民心理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每5個孩子就有1個有抑郁傾向。
明明大家都很努力,但最后卻是家長不省心,孩子不開心。
我也曾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了樊登老師的新書《成長的覺醒》,才終于明白:
不是家長們不盡心,而是我們把力用錯了地方。
現在的孩子不是脆弱,而是正在經歷“疲憊斷裂”
前幾天,和一位教師朋友閑聊,說起她班上一個孩子的事。
這女孩從初一就是班長,成績好,有禮貌,多才多藝。
但從初二下學期,也不知為什么,這孩子就變了。
先是經常遲到,不交作業,成績下滑,后是和同學鬧矛盾,總是獨來獨往。
朋友一看不對勁,就及時與她家長聯系。
一番交流后,得知女孩早就和家里鬧翻了。
她在家,不說話、不表態,就躲在屋里玩手機, 媽媽多啰嗦一句,就忍不住發火,根本管不了。
朋友就很感慨:孩子原先好好的,怎么就這樣了呢?
更令她難過的是,她接觸的學生里,這種情況并非個例。
在書里,樊登老師也說起一個“小5班”的事。
在他兒子就讀的高中,有個很特別的“小5班”。
這個班里的孩子普遍都不學習,成績徘徊在三四十分。
但老師不敢批,家長不敢管,因為孩子們的逆反心理非常大。
其實這群孩子,原本都非常優秀,堪稱“天才”級別。
為了讓他們跑贏同齡人,家長就讓他們讀小學時就為中考做準備,學習高中課程。
等通過小學的選拔,小升初之后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坐等上重點高中就行。
按照計劃,這群孩子應該一直遙遙領先。
然而真等進了高中,他們就不配合了。
樊登老師分析說,這個現象,是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冪次法則。
所謂冪次法則,是一種指數型增長狀態,可以表示為一條曲線。
其特征是前期增長速度緩慢,但隨著時間的積累突破閾值后,迎來拐點,迅猛增長。
我們看不到曲線拐彎的那一刻,以為它是突然發生的,但事實上這是長期累積的表現。
就像孩子們的狀態,忽然厭學了、忽然叛逆了、忽然有心理疾病了。
說到底,這種“忽然”是我們的錯覺,所有斷崖式的變化都是“預謀已久”。
只是,在漫長的前期,我們感覺不到罷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 一考慮到競爭壓力,只能忍住心疼逼孩子苦學硬學。
但別忘了,凡事有度,欲速則不達,每個人都有他的承受限度。
放平心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過去被父母打罵,也沒幾個有心理問題”,本就是偽命題
經常在后臺收到家長們的留言:
怎么才能不打不罵教育出好孩子?
為什么每次寫作業都得又吼又催,為什么溝通一點事就得大費口舌?
想當初,咱們小時候隔三岔五挨揍都沒事,現在的孩子咋這么矯情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回到冪次法則的那條曲線。
我們70、80這一代,讀書時環境相對寬松,沒那么多作業,沒什么多興趣班,也沒那么多攀比。
放了學有小伙伴一起玩,寒暑假就去奶奶家撒歡,每天還可以看會兒電視,玩玩游戲機。
所以,偶爾調皮搗蛋被揍一頓,我們很快就能找到紓解情緒的出口。
也就是說,我們冪次法則的那條曲線,非常平緩,不存在斷崖拐點。
但現在,孩子們的處境變了。
生活環境比較閉塞,社交關系比較單一,學習又競爭激烈。
所以,他們的冪次曲線就很陡峭,一點事就能把他們推向拐點。
但如果孩子不被外界推著跑,而是自己發力,結果又會不同。
席瑞曾在直播間和一個孩子聊天。
這孩子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每周都要上很多興趣班。
架子鼓、舞蹈、乒乓球……還會抽出時間做課外閱讀。
席瑞震驚不已,這么多的事情,你忙得過來嗎?這些都是爸媽讓你學的嗎?
本以為孩子會抱怨一通,誰曾想孩子擺擺手說:忙得過來啊,這都是我自己要報的,學著可帶勁了。
所以你看,“被人安排”和“自己做主”,對孩子而言,感受和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被人安排”是壓力,“自己做主”是內驅力。
我還研究過一些關于學霸的文章。
也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成績好的孩子,大都家庭和睦,學習氛圍松弛。
比如,山東高考711分的孟令昊,學累了可以拉2小時大提琴,陶冶一下情操;
還有,拿到9所名校全獎直博offer的朱科航,溜冰、滑板、魔方,也是喜歡什么學什么。
可見,讓孩子從“我該學”變為“我要學”,關鍵是給他們一點自主權。
恰如樊登老師在書里說的:
優秀的孩子不是“管”出來的,要激活孩子的內心力量,他才能主動成長。
讓孩子持續奔跑的,從來不是外力,而是他自己的意愿和力量。
真正的管教,是父母自己的覺醒
書里有句話,很扎心:
在冪次法則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雖然讓問題看似得到解決,卻會讓孩子由心底生出怨恨。某一天,當這種負面情緒達到閾值,他們所面臨的人生局面也許很難被扭轉。
在樊登老師看來,教育出好孩子的關鍵,是我們先覺醒先改變。
第一點,把“發脾氣”變成“講感情”。
一次,樊登老師的兒子嘟嘟放學回來,情緒非常低落。
原因是,他在語文考試中寫錯了一個字。
這個字,恰巧是樊登的“登”。
但樊登老師一點也不生氣,反而逗孩子說:
你這個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級的。在古代,這個叫作“為親者諱”。爸爸的名字兒子不能直接用,一定要寫錯一點才對,這是忠孝的體現。你明天跟老師說,你這樣寫是對的,讓老師把分數給你加回來。
嘟嘟聽完后,立馬笑了,回了一句:我才不去呢。
樊登老師說,面對孩子犯錯,不要上來就指責,而是進行“情緒引導”。
先紓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再令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比起用情緒管教孩子,打“感情牌”才能令孩子從內心接納我們。
第二點, 把“嘴上說”變成“幫忙做”。
我們經常走入一個誤區。
就是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凡事只停留在說的層面。
但針對孩子的具體問題,卻拿不出一點可操作的辦法。
樊登老師在書里才反復提醒:一定要對孩子有行為上的“輔導”。
先問清楚孩子的情況:你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現狀是什么?
再帶孩子找對策找辦法。
比如,課程跟不上,可以和老師溝通,與學霸交流,報班突擊難點;
比如,社交打不開局面,可以帶孩子學一些人際關系的課程,幫他約朋友們來家聚會。
手把手帶孩子做事,很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第三點,把“催孩子”變成“催自己”。
一次親子活動中,樊登老師認識了一位大姐。
大姐一見面,就拜托他,一定讓自己的孩子愛上讀書。
樊登老師沒有表態,而是反問說,您是什么時候愛上讀書的?
大姐先是一愣,隨后說,我是去年聽您講書,才愛上的。
樊登老師笑笑說,您40歲了才愛上學習,怎么能讓孩子一天就愛上呢。
所以他的建議一直是:
一定不要逼孩子讀書,一定想辦法逼自己讀書,一定意識到終身成長的重要性。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不斷地求知、思考,自我更新,孩子才會有樣學樣越來越好。
寫在最后
看書時,有個理論,很受啟發。
支撐孩子成長的三根支柱,分別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
不要再糾結現在的孩子為什么難管,也別再焦慮迷茫,更不要自責。
只需堅信一點,我們心里有對孩子的愛,有對未來美好的期待。
就一定可以找到那條路,抵達我們和孩子都想去的遠方。
點個「在看」,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作者 | 瑾山月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