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運啟程,每年此時,數億人乘坐哐當哐當的火車,駛向千里之外的歸途。有人自北而南,有人由東向西,而在中國鐵路版圖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名為滇越鐵路的沉寂鐵軌,也曾承載著如今日春運一般流量巨大的另一場遷徙往事。
最初,它是通往繁華的路,運送著法國商人、越南勞工、中國客商,在滇南邊境與世界相連;后來,它成了戰火中一條逃離的路,載著滿廂西南聯大的有志學子,曲線躲過硝煙,奔向書卷與理想。列車從越南海防出發,翻越國境駛過紅河谷地,抵達這條鐵路上云南境內的第一個重要樞紐——蒙自。
陽光斜落,鐵軌依稀映出百年前的光澤。這一站,不僅是鐵軌的停靠點,更是一段中西文化因緣際會的交匯之地。
蒙自,地處云南省東南部,現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擁有2100多年的建縣史,是云南不多見的千年古縣,這里的冬季氣溫約10℃-20℃,溫暖舒適,是享受暖冬的理想之選。若說昆明是云南的“心臟”,那蒙自便是云南最早在世界舞臺上躍動的脈搏——云南第一座海關、民營鐵路、外國銀行、駐滇領事館,皆從此誕生。
俯瞰云南蒙自的城市天際線與玉皇閣
故事開始于十九世紀末,蒙自還只是滇南的一座尋常邊陲小城,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此設立云南第一座正式海關,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同年,法國領事館落成,西方商人、探險家接踵而至,蒙自的街頭,苞米酒的余韻里漸漸浮現咖啡的香氣,街巷間也開始交織著法語與當地方言的對話。
這番熱鬧,看似是云南與世界的交匯,背后卻暗藏更深的角力。1903年,法國依據《中法會訂滇越鐵路章程》修建滇越鐵路,自昆明向南,直達越南海防港。自此,云南的馬幫時代謝幕,火車的轟鳴聲取代了馬幫銅鈴的叮當。滇南的錫礦、茶葉、藥材沿著鐵軌源源不斷地輸往遠方。
滇越鐵路上最負盛名的,當屬碧色寨。初聞碧色寨,總對這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有著高山風雅的幻想,身處其中,發現碧色只存于點綴的樹影間,但法國式磚木結構建筑的紅瓦黃墻的強烈色彩對比,濃墨重彩如臨油畫中的法國小鎮。有趣的是,碧色寨的原名也不似如今風雅,而是取自臭蟲“壁虱”,相傳是被法國人誤稱為“碧色”,才讓這個名字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紅瓦黃墻的碧色寨火車站
然而,這里的“浪漫”更多來自殖民擴張的畸形繁榮。最鼎盛時,全國十八個省、108個縣的商旅涌入,每日有四十余對列車停靠,酒館里洋酒與咖啡交錯,紳士淑女衣香鬢影,甚至有了中國第一塊紅土地網球場。然而,在這條鐵路的另一面,是近八萬筑路工人長眠于斯,滇越鐵路的每一根枕木,幾乎都染上了筑路人的鮮血。“此路實吾國血肉所造成矣”,碧色寨的紙醉金迷下,埋葬著無數中國工人的生命。
位于碧色寨火車站附近的中國第一塊紅土網球場
如今,碧色寨已無當年的車水馬龍,法風的三面鐘、站房、水塔、法國員工宿舍依然靜靜矗立,百年前法國人栽種的葡萄樹依舊生長。許多人因電影《芳華》《無問西東》的取景地而來,換上民國時期服飾,在站臺前行走留念,仿佛時間從未走遠。
車站因電影《芳華》而被大眾熟知
傍晚是最好的觀賞時間,站在碧色寨的站臺上,天光沉入紅土大地,遠方的鐵軌靜臥在山間。閉上眼,仿佛還能聽見百年前的汽笛聲,列車緩緩進站,身著洋裝的法籍職員、操著滇南口音的商販、步履匆匆的礦工,裹挾著各自的命運,奔赴遠方。
夕陽下俯瞰滇越鐵路?鐵軌
隨著滇越鐵路的建成,碧色寨站成為滇南的重要中轉點,各國旅人、商賈紛紛在此換乘個碧石鐵路的小火車,緩緩駛往蒙自。憑借鐵路之利,這座城市逐漸崛起,成為滇南的商貿與文化中心。西方現代工業的節奏與滇南傳統生活方式在此交匯,塑造出蒙自獨特的都市氣質。
彼時的蒙自不僅是商貿樞紐,更是西式生活方式最先滲透云南的地方——咖啡館里,法籍職員品味進口咖啡;騎樓下的百貨店陳列南洋和歐洲進口的奢侈品;洋行門口,商賈們以不同語言談論生意。西風東漸,讓這座邊陲小城綻放出中西并融的時尚與繁華。
這種文化交融最直觀地展現在蒙自的“眼睛”——南湖。湖畔不僅坐落著外商設立的洋行、咖啡館、百貨店,也散布著法式洋樓、南洋風騎樓與本土民居,共同構成一片中西建筑特色交錯的城區。時至今日,盡管部分建筑已翻修或改建,湖岸仍能覓得一些老房子,靜靜見證著昔日的繁盛。
在南湖公園遠眺蒙自海關舊址建筑群@木夏春秋
沿湖而行,蒙自海關舊址建筑群訴說著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興衰。其以海關稅務司署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既有歐式紅瓦黃墻的官署,也有中式雕梁畫棟的庭院,東西風格在此交織,既是個體存在,又是整體合一,勾勒出一個開放城市的輪廓。
在這片建筑群中,個人私心最愛的是不遠處那座充滿異國情調的法國花園。它原為法國滇越鐵路總局和意大利政府駐蒙自領事館,如今改建成一座酒吧,閣樓中尚存泛黃舊照,記錄著往日榮光。若在晴朗天氣,陽光與南湖波光相互輝映,恍惚間仿佛置身法國南部海岸:黃色墻體在日光中愈發溫暖,藤蔓盤繞石柱,拱形門窗寫滿優雅法式韻味,雋永而恬淡。
法式風情濃郁的法國花園
南湖靜靜坐落在蒙自城市中心,湖水映照著歲月流轉,不同建筑在時間的洗禮中被賦予新的故事。1938年,南湖邊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西南聯合大學的師生。
抗戰全面爆發后,清華、北大、南開的學子被迫遷往昆明,組建西南聯大。然而,昆明校舍遠不能容納激增的流亡學生。此時,蒙自因滇越鐵路與昆明相連,交通便利且相對安全,成為設立分校的最佳選擇。1938年,西南聯大蒙自分校正式掛牌,文學院和法商學院遷至此地,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等名師也相繼而來,讓南湖畔群星閃耀。
西南聯大分校舊址
當時的蒙自雖因戰亂而略顯冷清,但空置的洋樓為聯大師生提供了可用的課堂。蒙自海關稅務司署舊址被改作校舍和辦公場所;湖邊的哥臚士洋行樓安置了單身教師與學生。原本隸屬于滇越鐵路沿線的重要商貿據點,此時卻成了學術討論的殿堂。
最特別的是如今的望云博物館——也就是當年的周家宅院。它本是云南最早的銀行富滇銀行創始人、個碧石鐵路協理周伯齋的故居。據說當時整個蒙自城有一半的房子都屬于周家,而這座四合院只是其中一隅。
當時高樓臨湖,風聲獵獵,學子們夜晚聽風思鄉,夜不能寐,女學生們便戲稱這座樓為“聽風樓”。推開院門,一幅江南園林圖鋪于眼前,巧妙融入歐式門窗的住房設計,與中式豆綠色廊柱和赭石色闌干相得益彰,中西合璧之韻別具一格。館內珍藏著跨越500多年的千余塊匾額,乃至朱元璋孫女永平公主的墓志銘,以及明代仇英、清代林則徐、張大千等名家珍品,還有各類雅韻古玩。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這座宅院成為青年學子繼續求索的溫暖庇護所。
云南望云傳統文化博物館@Déjà vu
盡管西南聯大的師生在蒙自只停留了半年,卻為這座城市帶來一股新風。聯大學子不僅在課堂里孜孜以求,還在城中創辦面向普通民眾的夜校,于戰亂歲月里點燃求知之火。那時的蒙自幾乎家家高掛抗日對聯,北門街與南湖邊,女生們著短袖裙裝自由穿行……新思想與新學術,讓這座邊陲小城在戰火喧囂中依舊閃耀著精神的亮光。
如今,南湖不復當日的高談之音,唯有湖心的一座西南聯大先鋒書店,一面向湖、三面環書,仿佛延續著聯大的精神與詩意。湖光映襯書香,最令人驚喜的是書店一側的磚制鐘樓——古意盎然,造型典雅。拾級而上,俯瞰南湖,城市風景在視野里鋪展開來。整點的鐘聲回蕩湖面,似乎還在回應當年聞一多、朱自清等人在此創建“南湖詩社”時那酣暢淋漓的文思。
西南聯大先鋒書店@木夏春秋、@六子
提及蒙自,便繞不開那碗帶著百年歷史的過橋米線。這道如今已遍布全國的滇南名食,最早的源頭就在這座邊陲小城——或者說,在全國種類繁復的云南過橋米線中,想要品嘗到最正宗的那一碗,或許只能在蒙自找到。
坊間關于過橋米線的由來版本頗多,最著名的一個仍和南湖息息相關:據說清朝時,南湖畔有書生在湖心亭苦讀,其妻子為讓他吃上熱乎飯,發現用雞油封住湯面,湯溫便能久保不散。她每日過橋送飯,久而久之,這種吃法便被稱為“過橋米線”。
正宗蒙自過橋米線@不太瘦的小朱
在蒙自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米線館,輕易也不會踩雷:「榴香」、「香麒園」、「火燒房子」、「沉香雞」、「喜橋園」,都是本地人認證好吃的店家。最地道的吃法,講究原湯原味,不用過多調料,靠的是高湯的醇厚和米線的柔韌。
米線在其他城市人們的心中或許只是一碗尋常的快餐,但在老蒙自人眼里,一碗真正的過橋米線,更重要的是需要耐心品味的“儀式感”——滾燙雞湯先后涮入肉片、蔬菜、豆皮等等配菜,最后才放米線,層疊之間,湯味鮮美,仿佛讓人感受到南湖風般的溫潤和回甘。
蒙自過橋米線花樣繁復的配菜帶來的儀式感
除了米線云南的市集,向來是風味人間的最佳品嘗地,而赫赫有名的大樹寨夜市,更是蒙自美食的集大成之所。且慢,聽到“夜市”先別急著避雷——大樹寨夜市是連本地人都愛逛的地方,也是我在網上看到踩雷率最低的夜市之一。
這里融合了夜市與菜市場,攤位林立、煙火氤氳,既有云南各地的小吃,也有新鮮便宜、色彩斑斕的鮮花和時令蔬果,甚至還能淘到特色的衣食雜貨。只要踏進去,少說三小時都難以脫身,走走停停,便是一場味蕾與視覺的雙重盛宴。
大樹寨夜市內花樣繁多的商品@Chieme_Tung
坐上離開蒙自的火車,窗外的站臺漸行漸遠,碧色寨的紅瓦黃墻、南湖的微波粼粼、夜市的炭火煙氣,仿佛都被糅進了這條漫長的鐵軌。
這一刻,我突然想起那些曾坐在同樣座位上的人。他們也曾目送車窗外的蒙自遠去,風塵仆仆地奔赴遠方——有人奔向課堂,有人奔向烽火,有人奔向未知的生活。窗外的風景依舊,鐵軌依舊,而我們懷揣著同樣的蒙自記憶,在不同時空里續寫各自的故事,車輪轟鳴聲中,那些回憶與期待也一并滾滾向前。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至尊蓋
圖片來源 / @木夏春秋、@Déjà vu、@六子、
@不太瘦的小朱、@Chieme_Tung、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