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你有多久沒參加過同學聚會了?
我有近20年了……
前段時間,好友發來同學聚會的信息。
我正準備和往年一樣,下意識選擇回絕。
結果正要打字,就被客廳里兒子和女兒的吵架聲打斷了。
于是我一邊跑去給兄妹倆判官司,一邊在意念中回復了信息。
等兄妹倆終于和好如初了,我也拿起手機去了廁所躲清靜。
不曾想手機一打開,大數據就像我身邊的監控器一樣,精準推送了一條傅首爾談論“中年后該不該參加同學會”的視頻:
“作為一名已婚婦女,如果你的同學有婦產科主任,各種年級階段的班主任,你爬都要爬著去同學會。在占便宜這件事上,永遠不要談自尊。
你混得普通沒關系,為下一代加油。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總有人比我們優秀。
失意時給別人捧捧場,得意時聽聽別人的掌聲。
人生海海,沒必要在乎一時浮沉?!?/p>
一番話聽得我既感慨又熱血。
果斷從兒子的一堆奧特曼中翻出很久沒用的包,再從女兒的一排芭比娃娃中找到只剩了一點底的口紅,最后把一手能抱倆娃的壯碩身材擠進十幾年前的裙子里,風風火火就出發了。
有句話咋說來著,一次的勇敢,換來終身的內向。
沒想到這次的同學會,竟然成了我的潘多拉魔盒,至今回想起來,都讓我后悔不已……
盲目比較,是痛苦和焦慮的開始
那天到了聚會現場,才發現昔日的同學們一個個滿面紅光、衣飾精致。
唯獨我自己,身材胖成桶,衣服舊到皺。
混得好的同學,聚在一起聊著我聽不懂的各種商業詞匯。
眼瞅著擠不進去,我索性找了幾位女同學。
本想著大家都是當媽的,可以一起嘮嘮孩子,吐槽吐槽老公。
結果別人一開口,張家的孩子成績很優秀,李家的孩子手握一堆證書,王家的孩子家里掛著一墻獎牌。
想起我家倆孩子中不溜的成績,哪方面都不突出,兩相一對比,難免心中有些酸澀,只能低頭猛扒飯。
聚完會,回到家。
一推開門,就看見倆娃正擠在一起,嘿嘿笑著刷短視頻。
我的火蹭一下就竄到了頭頂,對著兒子就罵了起來:“你作為哥哥,每天除了刷短視頻就是刷短視頻,一點不知道給妹妹做好表率!”
轉頭看見女兒低頭撅著嘴,繼續罵道:“還有你,寒假作業一個字都沒寫,就知道跟著你哥瞎玩!”
看孩子們不情不愿地收了手機,再想起同學會上別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優秀,我心里的火就更盛了。
于是追到兒子臥室門口繼續說:“還有一學期就要中考了,就你現在這種學習態度,能考上才怪事!”
結果兒子啪一聲關了臥室門,還送了我一句:“神經!”
那一天,最終在我歇斯底里的哭泣和刪了所有同學微信中結束了。
有句話說,所有的焦慮,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普通家庭最大的宿敵,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不是圣人,有對比之心,也是人之常情。
當別人家孩子的耀眼照進我的雙眼時,難免因為窘迫而產生了壓力??捎譄o力改變現狀,所以選擇把怒火發泄給了無力反抗的孩子。
因為很難做到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所以很容易轉頭埋怨孩子為什么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
心理學中認為,人類天生具有社會比較的本能。
往好的方向來說,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更好的認知自我定位。
可一旦這種對比過了頭,就會產生這兩種惡果:
1、父母的盲目比較,容易讓孩子不自信。
摧毀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父母的“恨鐵不成鋼”和“你為什么不如別人”。
2、容易讓父母陷入養育焦慮的怪圈。
消極的對比心態,會干擾我們原本客觀的判斷,開始變得容易隨意挑剔、嫌棄、指責孩子。
是什么把父母困在了“比較”中
經歷了那天的雞飛狗跳,靜下心后,我把孩子們聚在一起開了個家庭會議。
我認真道完歉,原本想著倆孩子應該立馬順坡下驢。
結果女兒倒是抱著我說:“媽媽,我早就原諒你了,我愛你。”
兒子卻撇著嘴:“媽,你自己的道歉你信嗎?你現在說得倒好,過幾天看見別人家孩子優秀了,受刺激了,又會轉頭來罵我們!”
這次,我沒有反駁兒子,因為他的話,確實給我提了個醒。
為什么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做比較?
好在作為一名學習型媽媽,這些年看過的育兒書也不少,翻了一圈,便也找到了答案:
1、盲目比較,源于“自我”的驅使
《家庭的覺醒》中寫道:“父母生育孩子,往往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自我成分?!?/p>
這種天然的“自我”,會讓父母對孩子產生擁有“所有權”的感覺。
從而產生,孩子優秀時,我們會把他的優秀歸功于我們的教育;孩子不優秀時,就會把責任甩鍋到孩子身上這種心理現象。
父母想要證明自己作為父母的成功,就需要孩子獲得獎杯、成績等世俗優秀標準,可這些,都會化成對孩子的壓力,壓垮他們。
孩子不是父母養育成果的展示品。
父母越“自我”,孩子就越沒有自我。
2、盲目比較,源于對“現狀”的不滿
知乎網友@空中飛魚說,自己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喜歡拿女兒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最常說的話是:
“你看別人,彈琴彈得多認真,人家能掌握這個曲子,你為什么就是做不到?”
“你看你們班的那誰,人家腦瓜子還沒你靈光,但比你認真,基礎就是比你打得牢。”
直到后來她發現女兒的自信心被她的話一點點消磨殆盡后,才意識到自己所謂的“想激勵孩子更好”,其實就是“不滿意孩子的現在”。
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
莫言曾說:“人間非凈土,各有各的苦。”
其實如今回想起在同學會上的所見所聞,終究是我自己太過敏感。
別人只是在隨意聊著各自生活中的煩惱,是我把這些話,強拽進了自己的生活中,非要比出個差距,徒增煩惱。
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平庸,其實別人也可能正發愁自己的孩子還不夠優秀。
現在細想,我的孩子雖然學習一般,但兒子有擔當,女兒暖心,這未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的優秀。
3、盲目比較,源于父母的負罪感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有位媽媽曾帶她17歲的女兒向他尋求幫助。
女孩患有嚴重的胃病,醫生的診斷結果是她的疾病和壓力有很大關系。
咨詢師和女孩溝通后才了解到,從小到大,女孩從父母口中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你要拼命努力,才能比別人優秀?!?/p>
父母的逼迫,成了女孩最大的壓力源。
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她努力考第一,努力成為父母口中那個最聰明、最優秀的孩子。
咨詢師后來也和女孩的父母進行了溝通,她父母說:“我們逼她,還不是為了她!”
咨詢師說,很多父母經常會覺得如果自己不逼孩子努力,就會有一種為人父母的負罪感。他們覺得自己無法為孩子的未來做好托舉,所以就選擇了把逼著孩子變更好。
可是,這些源于父母內心深層的恐懼,卻最終會成為壓垮孩子的大山。
父母的壓力,終究不該讓孩子承擔。
守好自己的節奏,過好當下
就是最好的養育
經過這次的反思后,我也意識到,想要不陷入比較的困局,還得做到這三點:
1、關注當下確定的體驗,遠勝不確定的未來
網上的一個視頻中,小男孩因為沒有吃過面包,沒有喝過牛奶,被同學嘲笑。
但他說:“沒必要和別人比較。媽媽一個人干農活,養大我們三兄妹,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只想快快長大,好有能力幫助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p>
你看,孩子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脆弱,他們甚至是我們大人的老師。
就像有段時間,我因為自己的焦慮,瘋了一樣逼著兩個孩子好好學習。
可倆孩子完全繼承了我普通的基因,無論怎么雞,也沒啥大進步。
后來兒子的一番話讓我清醒過來:“媽,你只是個很普通的媽媽,我和妹妹長成普通的孩子,本來就很正常啊?!?/p>
確實,那些中了基因彩票的,只是特例。
未來正是因為未知,才充滿了期待。
想通了,心態就好了,親子關系也就融洽了,倆孩子成長在這種松弛的氛圍中,反而變得更加陽光積極。
2、允許孩子按部就班地長大
特級教師于漣曾說:“教育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情,最忌諱太過功利?!?/p>
一位媽媽在給8歲的女兒報芭蕾舞班時,女兒被安排在了大部分都是6歲孩子的入門班。
當時和她同行的好友,建議她給孩子額外加課。
但她卻認為,女兒落后一點沒有關系。孩子的興趣是第一位,沒必要把它變成一場力爭上游的競賽。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我們無需扮演他們生命歷程中的上帝。
他們是來享受自己人生的,而不是為了父母的期望而生的。
3、沒有真正的落后,只有進步的機遇
雖說盲目比較,是痛苦滋生的緣由。但如果把比較運用得好了,未嘗不能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
比如通過和他人的橫向比較,讓孩子看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好取長補短。
再比如通過和自己的縱向比較,讓孩子能專注自我,沿著目標一直前進。
比較可以變成揮向孩子的利刃,也可以變成向上托舉孩子的力量。
寫到這里,我也十分汗顏。
不過是參加了一次簡單的同學會,竟然讓我自亂陣腳。
生活中的比較無處不在,看來還得繼續修行。
楊絳曾說:“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系。”
能折磨你的,永遠都是你最在意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
跟隨別人的步伐,走不出適合自己孩子的路。
說到底,我們終其一生,培養的不是一個競爭機器,也不是一個為了我們的期望而生的傀儡,我們真正要培養的,是一個有自我、有希望,有精彩未來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