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棟
“一部民國金融史,半部中國書畫史”。翻開近代諸多書畫大家的人生履歷,與舊時銀行、錢莊有著或深或淺的緣分;而近代銀行家們所留存下來的珍貴墨跡里,也同樣見證了他們深厚的文化功底。 ?翰墨見“金”神? 帶大家重新認識那些曾和金融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藝術大家,他們的金融才學、做人之道和博雅人生,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海派書畫篆刻家潘德熙,曾在金融機構任職。進入人民銀行工作后,擅長書畫的他,參與了首套人民幣的設計與繪制工作,在新中國金融史上留下了藝術蹤跡。得益于他在藝術上的眼光獨到、人品高尚與性格耿介,調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后,他專門從事《書法》雜志編輯,為推動“書法熱”興起與書法藝術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傾情金融宣傳
潘德熙(1926年—2013年),號味琴,別署瓶硯齋,浙江平湖人。生前系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陸維釗書畫院顧問、平湖市政協書畫聯誼會顧問和上世紀80年代初首屆“全國篆刻大賽”評委。他一生著述頗豐,有《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印人、印譜部分)》《文房四寶》《簡明文房辭典》《潘德熙教篆書》《篆書技法指南》《怎樣寫篆書》《篆刻邊款拓印常識》《文房用具大字典》等著作,另有《石鼓文書法》《六體書名言》《六體書唐詩》《六題書宋詞》等字帖行世。
潘德熙是嘉興書畫世家潘氏第五代傳人,與諸多書畫家一樣,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潘德熙,受家學淵源影響頗深。潘氏一族之盛名始于潘楷,第二代有潘大同、潘大臨、潘大恒;第三代有潘振鏞,潘振節;第四代有潘琳(潘德熙父親)。尤其是他祖父潘振鏞,為清末著名畫家,花鳥書法詩詞兼善,以仕女畫名噪浙滬畫壇,且與吳昌碩、姚鴻、黃俊、汪琨、高邕、楊逸等在上海發起成立“豫園書畫善會”,在上海藝壇有較大影響力。在崇文尚藝的家庭環境下,潘德熙自幼就學古文、習詩詞,這為其后來從事書畫篆刻藝術打下了良好的文學基礎。
1943年,潘德熙從原平湖縣立初中畢業后,因國學功底扎實而留校任初一國文教員。1947年,他進入上海郵政儲金匯業局(以下簡稱“郵匯局”)工作,主要從事儲蓄匯兌業務,開啟了一段金融生涯。郵匯局始創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當時稱“中國郵政局”,主要開展匯兌業務,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起兼辦儲金業務。1930年3月,民國政府在原郵政局基礎上于上海專門成立了郵匯總局,直屬交通部管理,并規定一切政府款項凡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三行未設分支行之地均由郵匯局轉飭當地郵局代辦。除不能發鈔外,郵匯局可從事商業銀行所有業務,如儲蓄、匯兌、放款、貼現、購買公債或庫券、經營倉庫、辦理保險等。由于其歷史悠久、網點眾多、業務全面,故為民國政府國家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是其“四行二局”之一。1949年后,上海郵匯局并入中國人民銀行,潘德熙亦隨原機構轉入人民銀行工作。鑒于他擅長書畫,當時行領導將其安排到儲蓄部宣傳科,專職從事金融宣傳工作,如繪制產品海報,設計櫥窗布置柜臺等。1950年,他還與數名畫家一起參與了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首套人民幣設計與繪制工作,從而在新中國金融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力攻書畫篆刻
得山極天聯、建校育材聯
早年間,潘父即將其托付給至交錢瘦鐵學習書畫篆刻。錢瘦鐵乃近現代著名藝術家,在書畫印領域造詣突出,人謂其作品得“鄭文焯之雅,吳昌碩之古,俞語霜之蒼”,且教學十分嚴謹,對弟子要求很高。教潘德熙學篆刻時,首先要其寫好印稿,畫成印章,不斷揣摩印面布局和疏密擺布并反復修改,直至滿意,方教其用刀技法,可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在錢瘦鐵等名師指引下,潘德熙對歷代碑版、歷朝書跡和經典印譜多有研習。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早期教育使潘德熙對書畫篆刻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名師指點則使潘德熙走上了藝術正道。
蘇軾詩、魯迅詩
在書法藝術上,受家庭環境及老師影響,潘德熙總體偏于碑學一路,以篆、隸書見長。其篆書取法石鼓文,并能融會貫通秦《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及漢《袁安碑》《袁敞碑》等經典篆書,特別是借鑒了吳昌碩的篆書風格,作品古潤蒼秀,拙樸醇厚,用墨濃重,沉逸灑脫;其隸書則得法于曹全、史晨、乙瑛等經典漢碑,風神獨到,并參以篆書筆意,富有金石氣。在深入碑版之時,他“尊碑不抑帖”,還精研歷代名家書帖,尤其鐘情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臨得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眾所周知,“瘦金書”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其用筆與工筆花鳥畫筆法相似,多為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再取中宮緊結四面伸展的結構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趙孟頫評曰:“所謂瘦金體,天骨遒美,逸趣藹然。”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亦對其推崇備至:“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非可以陳跡求也。”但實際上,瘦金體卻并不易寫,需長時間使用筆尖書寫,且十分強調筆畫最后的提按頓挫,欲達“形似”需有較深書法功底和用筆技巧,而要達“神似”,即呈現出綽約多姿、靈動灑脫、遒美勁健之風神,絕非常人可為,故自宋徽宗后少有人再寫“瘦金書”,這也顯示了潘德熙深厚的書法功底。
扇面《仕女》
潘德熙的書法作品曾參加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歷屆書畫展,第一、二屆“上海-大阪”書法精品展,“迎接新世紀”上海書法大展,上海當代書法精品展等大型展會,許多作品還被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中國印學博物館等專業機構收藏。
除書法外,潘德熙還善國畫,尤其善畫花鳥仕女,并有《潘德熙鳥語花香冊》傳世。
堅持印從書出
篆刻:遵義
篆刻史上,明清兩代的篆刻大師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無不因為在書法上成就突出,獨樹一幟,方于篆刻上有大成。篆刻是文字在印面上的體現,其通過文字結構組合及分朱布白的手法,以求得疏密參差之藝術效果,故可謂“印從書出”“印不離書”。也正是得益于其良好的書法,尤其是篆書功底,潘德熙得以在海派印壇占據一席之地。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在《近現代海派篆刻藝術概述》一文中,將潘德熙列為海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之一。觀潘氏篆刻,主要取秦漢金石文字之神韻,篆法精嚴,章法工穩,用刀干凈利落,無論朱、白文皆深得漢人精髓。眾所周知,篆刻細則易弱、柔軟無力,工則易板、生硬無韻,故對二者的巧妙處理就彰顯了藝術家水平。潘德熙恰恰善于章法布局和風格營造,其篆刻作品字字妥帖,線條整約,筆意盎然,能恰到好處地把握并表現出“圓中寓方”“靜中寓動”之風韻,從而形成自家面貌。著名畫家郭味渠、王雪濤、程十發等人的常用印多出自潘氏之手。
創立于1977年的《書法》雜志,是新中國第一本專業書法期刊,其在推動書法創作、篆刻創作和理論研究等發展方面均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曾被啟功先生盛贊為“有篳路藍縷之功,歷十余年而其績彌盛”。由于當時傳播途徑少、資訊不發達,藝術家想廣為人知就離不開專業媒體的推介,故《書法》雜志備受矚目,書法家篆刻家皆以在其上刊發文章或作品為榮。要保持《書法》雜志的專業性、權威性,就需要有一批藝術眼光獨到、人品高尚、性格耿介的專業人士擔當編輯。在此背景下,德藝俱佳的潘德熙先生于1979年重回上海后便被調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專門從事《書法》雜志編輯,為推動“書法熱”興起與書法藝術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篆刻:味琴、下視湖山懷里情
由于他長期在《書法》雜志從事編輯工作,理論功底扎實并對趙之謙、錢瘦鐵和李叔同等藝術家做過深入的個案研究,其撰寫的《略談趙之謙篆刻藝術》《錢瘦鐵先生的篆刻藝術》和《當湖王布衣——李叔同祖籍之謎》等學術論文,見解獨到、論證充分,在業界頗有影響。即使晚年回歸故里頤養天年后,仍筆耕不輟。他應邀為《平湖史志》《陸維釗研究》和《蓮館弘譚》等寫過不少文章。同時,他好為人師,曾出版《篆書技法指南》《潘德熙教篆書》《大學書法》(合著)等一大批書法篆刻教材,因通俗易懂、言之有物、圖文并茂而備受廣大書法愛好者歡迎,一時間洛陽紙貴,故屢有再版。平時對慕名而來的求教者或求書者,他也總是虛懷以待,熱情相對,或諄諄教誨,或慨然揮毫,于上海和平湖書法發展有推波助瀾之功。
滄海桑田,斯人已逝。今天,當我們回首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壯麗歷史畫卷時,不應忘懷曾有一位書畫印俱佳、德才藝兼善的銀行美工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的繪制,為中國金融業發展做出了值得銘記的貢獻。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