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對華夏英泰和趙學強博士約個訪談,但是時間一直不湊巧。前兩天半夜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新書《我知道你在PUA我》時,趙博士瞬間在下面留了言,我們居然在朋友圈留言中約定了第二天的采訪時間,這也是一種機緣巧合。
和很多初創企業創始人的辦公室一樣,趙博士的辦公室面積也不大,一張辦公桌和一個小沙發,趙博士讓我坐在沙發上,他把辦公椅挪到我面前,頗有些促膝長談的風范,我們就這樣面對面地開始了訪談。
動脈新醫藥:趙博士和華夏英泰一直以來都非常低調,能否先請您做個自我介紹?
趙學強:我是典型的科學家創業背景,其實算不上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吧( 靦腆的笑了幾聲)。“響應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世紀的號召”我在四川大學本科讀的生物,之后對腫瘤免疫產生興趣,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取得博士學位,2010年初博士畢業后在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有幸跟隨林欣教授做博士后,2013年底回國到清華做研究工作,2017年底與林老師一同創立了華夏英泰;這期間,為了讓自己快速轉型為一個管理者,我還在清華經管讀了MBA。現在公司已經走過了6年,一路走來,我也從一個科研人員轉變為一個創業者,經歷很多,公司取得了2個中國IND新藥臨床批件,受到過資本追逐,正經歷著世界格局變化和行業周期,也在內部遇到了產品開發和企業管理的很多挑戰,但更多的是成長和感恩。
動脈新醫藥:STAR-T技術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非常陌生的,您是否方便幫大家普及一下?它和CAR-T及TCR-T有什么不一樣嗎?
趙學強:STAR-T技術是我們公司創始人清華大學林欣教授實驗室在國際上首創并命名的,它結合了CAR-T的靶點識別與TCR-T的天然信號傳遞雙重優點,具有高敏感度、強組織器官浸潤能力、溫和持久的作用特點,尤其適用于實體腫瘤和SLE等自身免疫疾病。靈敏度高使得它能夠有效識別和清除抗原低表達的靶細胞,組織浸潤能力強使得其可以深入實體器官內部徹底清除靶細胞,溫和持久預示著較好的安全性以及更好更長期的療效。
我們知道CAR-T療法是依賴于人工設計的嵌合抗原受體(CAR)來識別腫瘤抗原,臨床上已經被證明治療B細胞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顯著有效,但是可能存在非靶點依賴的激活擴增和較高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的風險。而TCR-T療法是利用天然T細胞受體(TCR)來識別抗原呈遞細胞所呈遞出的突變或外源肽段,雖然可以識別胞內抗原,但受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類型的限制,使得真正符合治療條件的患者比例受到很大限制。另外,目前已經批準的自體CAR-T和TCR-T需要個性化制備,給每個擬使用患者做一份產品,成本較高,相對抗體等藥物的批間差異大。
STAR-T療法則結合了CAR-T和TCR-T的雙重優點。在2022年之前,我們側重于開發自體產品;而在近兩年,我們在通用產品方向取得突破,通過一步法定點整合技術實現了將STAR精準編輯到TCR位點上,并且提高了制備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動脈新醫藥:STAR-T技術聽起來非常創新,也非常有意思,但是新技術對于制藥而言是雙刃劍,好的一方面是創新性,不容易被模仿,而硬幣的另外一面就是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包括是否有機會成藥,安全性如何等等。您是怎么看這個問題?有什么學術文章可以證明嗎?
趙學強:我怎么覺得你這個問題是個陷阱?(大笑)從學術角度來看,高水平文章確實是很好的證明,一項全新的技術一定是來源于扎實的科學基礎,但是對于做藥,僅僅有學術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真實的臨床數據。針對STAR-T技術,我們前期針對細胞系、原代細胞和實驗動物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2021年首次發表在《科學》子刊。進入產品開發階段,我們通過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實驗對18名復發或難治性B細胞白血病患者進行了自體型CD19 STAR-T細胞治療,所有患者在輸注后2周內達到了完全緩解(CR),持續療效和安全性都很好,這項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的美國血液學年會(ASH)和2022年的《Am J Hematol》雜志上。2024年底清華團隊進一步將針對STAR-T的高抗原靈敏度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 report》雜志上。STAR-T的科學性和創新型非常堅實,從成藥角度,不同STAR-T產品已經積累了六七十例的IIT臨床研究的患者有效性數據,另外也在2021年9月和2024年1月分別拿到了2個自體STAR-T產品的新藥I期臨床(IND)批件。
動脈新醫藥:這個數據非常驚艷,但是,據我了解,這依然是針對CD19靶點,而且針對是血液瘤患者,現在CAR-T技術非常成熟和在中國已經成功商業化了,華夏英泰的這條以STAR-T技術為依托的管線還具備商業化價值嗎?
趙老師:你的問題越來越像陷阱了(接著大笑)。你說的沒錯,我們做這個IIT之前沒仔細考慮商業化的問題,認為成熟靶點加新平臺做成品最穩妥。后來發現市場上競品扎堆,這個產品很難在現有臨床療效已經達到天花板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正是有這樣學習過程,所以及時中止了CD19單靶點的管線。雖然中止了,但是我們通過這18例臨床數據充分證明,STAR-T的技術路線是非常安全的,而且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驗證。正如我們剛剛聊到的,STAR-T具有天然雙靶點識別的優勢,我們幾乎同時用STAR-T平臺啟動了針對CD19和CD20雙靶點項目的IIT實驗,在9例B細胞白血病患者中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之后進行了IND申報,獲得臨床默示許可后的I期臨床試驗入組了低劑量組的3例患者和第二劑量組的1例患者。
我知道你可能要問,說來說去不還是CD19和CD20兩個常見靶點嗎?真正的創新在哪里?
(趙老師看到我要提問,直接繼續說道)
確實前面2個都是me-better定位點的產品,我們用成熟靶點驗證了STAR技術,而隨后的第三個項目就是一個創新靶點。我們在之前已經通過前兩個項目的IIT和IND臨床數據,證明了STAR-T單靶點和雙靶點的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那么第三個項目我們決定換一個創新潛力靶點——LILRB4(也稱為ILT3)。這是一種髓系免疫抑制受體,主要表達在單核細胞和單核細胞衍生的細胞上。它在某些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細胞(如單核細胞急性髓系白血病母細胞)上高度表達,因此可作為單核細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理想治療靶點。目前針對AML,CAR-T治療的療效有限,因為AML細胞的異質性和缺乏特異性靶點;而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是之前普遍應用的一些嘗試。由于目前針對這一靶點的競爭較少,目前僅有一款單抗藥物,在FDA的臨床一期階段,而華夏英泰的LILRB4特異性STAR-T項目,是目前跑的最快的細胞治療項目。
針對LILRB4 STAR-T,我們對9位患者進行的IIT臨床實試驗結果,已在2024年12月的美國血液學年會(ASH)發表。注冊臨床方面,2024年1月我們也獲得CDE對該項目的IND默示許可,此前還獲得了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這個靶點也很有意思,LILRB4還可以作為髓系檢查點抑制劑的靶點,與腫瘤細胞特異性靶點結合,從而改善腫瘤微環境。
此外,我們期待STAR-T還可以在實體瘤以及自免病的適應癥上,適配更好的解決方案。
(說著,趙博士拿出一張白紙,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一邊畫,一邊介紹著華夏英泰的研發和管線戰略,如下圖所示)
動脈新醫藥:我不得不敬佩您這邊非常清晰的戰略思維,這也和我熟識的很多Biotech企業創始人不太一樣。趙博士也是學術出身,是什么樣的經歷,幫您打造了如此清晰的戰略思維呢?
趙博士:謝謝你的認可。其實,做原始創新的Biotech非常不容易,面對很多未知的挑戰,每天都站在十字路口思考決策。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反思與總結。對我自己而言,不但在理解政策環境、資本運作、公司運營,還在個人思維模式上都有了很大改變和成長。還別說,我這種思維方式的改變,除了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外,也得益于我在2021年開始讀MBA的經歷。當時我通過全國聯考,拿著新生獎學金進入了清華的MBA進行學習。在MBA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管理和商業技能,還學習到了領導力知識,懂得了如何以最高效率、最低耗能的方式讀懂人性。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回歸商業本質,明白產品的商業價值與科學家認為的價值是不一樣的。科學家往往從技術路線思維出發,認為只要證明技術有效就好,但產品的商業價值還需要考慮受眾人群、支付能力、競爭格局以及是否能在開發速度上占據前三名等因素,這就需要從技術路線思維轉變為適應癥思維,也即是商業中常說的,從產品思維轉向客戶思維。這些學習和思考,讓我在面對公司的戰略決策時,能夠更加理性和全面地權衡利弊。
在華夏英泰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戰略思維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我們在2019年開始了STAR-T的研究,當時的想法是做一個基于TCR-T的類CAR結構,應用場景是對標CAR-T(信號傳導機制采用TCR)。雖然STAR-T技術平臺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驗證,前兩個項目的IIT數據以及首個IND獲批等成果都證明了這一點。但在2023年,我們還是主動中止了相關項目。因為從商業角度來看,治療血液瘤的自體CAR-T療法商業化前景并不明朗,為了不浪費錢和資源,我們果斷做出了這個決定。這在當時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但正是基于對商業價值的準確判斷,我們才敢于中止。
在經歷了這個過程后,我們更加明確了公司的戰略方向。平臺既然已經證明是可行的,我們就需要尋找新的應用方向,也就是新的適應癥和靶點。所以在2024年,我們推進獲得了第二個IND批件,即LILRB4特異性STAR-T,針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等適應癥。這個靶點相對比較新,盡管目前已有針對該靶點的抗體技術路線進入了臨床一期,但我們在此該靶點的項目是細胞治療領域第一個IND項目。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STAR-T的雙靶點優勢,采用同一靶點雙表位靶向的設計,先用第一個靶點證明在血液瘤治療中的有效性,后續項目則可以針對腫瘤本身和微環境設計成雙靶點,這在實體瘤方面也有很大的應用前景。我們認為這個產品是具有商業化潛力的,患者數量和市場價值數據都顯示,這依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投入的自體型產品應用項目。
另外,公司從2019-2021年每年一輪融資的快速發展,到2022-2024年真正回歸到理性的產品開發邏輯,我們經歷了從單純追求創新到精準定位商業價值的轉變。這個過程中,MBA的學習經歷讓我不斷學以致用,也讓華夏英泰這家Biotech公司更加貼近商業的本質。
動脈新醫藥:感謝趙老師再一次幫我們梳理了華夏英泰的戰略,那么作為一家具有超強創新能力的企業,華夏英泰近年來還有哪些新的技術呢?
趙學強:沒錯,華夏英泰依托于清華大學林欣教授團隊強大的科研能力,從來就不會缺乏源頭創新。我們2024年重點開發的管線,是針對自免類疾病的STAR-T,特別是一款采用了新技術的異體通用產品。我們采用的技術路線是,基于林欣教授在國家實驗室新進研發出來的定點整合技術,采用AAV病毒替代慢病毒,結合STAR-T平臺及CD19靶點,用于SLE的治療。眾所周知,慢病毒載體采用非定點整合方式,其插入位點突變風險和轉錄激活風險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相比之下,AAV病毒被公認為具備相對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比慢病毒要低幾個數量級的生產成本,讓我們認為非常適合在新項目中替代慢病毒。我們也期待這個項目可以盡快啟動IND臨床試驗。目前,我們通過IIT試驗積累,已經披露了8例病人的數據,效果非常驚艷。
動脈新醫藥:華夏英泰真是一家非常低調的公司,要不是今天對您做這個專訪,我們都不知道您這邊有這么多好的技術和如此多有很大潛能的產品。
趙學強:我們也感覺非常幸運,擁有林欣老師這樣強大的原研創新團隊,而我本人也是略懂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者,林教授和我及公司其它管理團隊的配合是無縫鏈接的。我們非常有信心,無論是STAR-T+ILT3靶點針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項目,STAR-T+AAV+CD19針對SLE的項目,以及STAR-T+ILT3+腫瘤特異靶點面向實體瘤的潛在項目,都具有很大的商業化前景。早前STAR-T+CD19針對血液瘤和STAR-T+CD19/CD20針對血液瘤的這兩條管線,也為我們之后的幾條管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應該說華夏英泰走到現在,一定有走過彎路,但產品開發方向是正確的,路徑和信心是堅定和明確的。
動脈新醫藥從趙博士堅毅的眼神中,看到了這位科學家創業者對于華夏英泰和STAR-T技術的信心。動脈新醫藥也帶了一本剛剛出版的心理學小說《我知道你在PUA我》,送給了趙博士,期待華夏英泰在林欣教授和趙學強博士的帶領下,用科學的創新和扎實的數據,為更多患者帶來新藥好藥。
專欄作者:肖博
在大外企沉浮了二十來年的戰士;
有品味、有趣味、有藥味的熱心人;
學過化學、生物學、金融學、心理學,戰略和MBA學位的雜家;
提出“不用卷,行更遠”,期待創新藥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媒體人;
本職工作是一家PDMO公司的BD負責人。
希望用不一樣的角度發掘本質,希望用幽默拉開和困難的距離。
*封面來源:123rf
專題推薦
聲明:動脈新醫藥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新醫藥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