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灶王夸好,上書玉帝,賜你吉運。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地區的小年,通常南方的小年要遲一天,時間雖然不太一樣,但民俗活動基本都是相同的,祭灶就是過小年的重頭戲,這項民俗活動已流傳千年,寄托了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的傳統源遠流長,源于古人拜火習俗。民間供奉的灶神,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焚香燃燭,擺上糖瓜、燒餅、酒水等祭拜用品,口中念念有詞,祈求灶王爺的庇佑,希望灶王爺能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晉代《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足以看出祭灶的這項民俗流傳時間極為久遠。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傳統的民俗也總會有一些講究在里面,祭灶也不例外,按照老傳統,祭灶的時候是有2個忌諱的。
第一個忌諱:女子不祭灶
老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家里的灶臺從古至今雖說都是女性用的多,但祭灶的時候女性卻不能上前。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中有這么一句: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說的就是在小年祭灶的時候,讓家里主事的男子來祭拜灶王爺,女子需要回避一下。
這一習俗的源頭已難以考究,但民間有著多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灶王爺是位玉樹臨風的男子,女子祭灶容易避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古代講究男尊女卑,女子祭灶可能會冒犯灶神。
雖然在現代社會看來這種風俗有些過時,老思想了,但它仍然在一些地方被保留和傳承下來。
第二個忌諱:祭灶時要在自己家
這也是一個傳統,祭灶的時候是一定要在自家房子里的,小時候過小年的時候,天沒黑各家的父母就要開始喊孩子回家了,叮囑孩子待在家中不許亂跑,要等到祭灶結束才能出去玩。
據說是灶王爺上天匯報前要清點家里的人數,外人都不能在場,自家的男女老少都得到齊了才能開始儀式。另外如果家里沒有廚房,或者是在外面租住的房子,也是不能辦祭灶的儀式的,因為這樣的房子沒有灶王爺坐鎮。
——老井說——
小年祭灶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之一,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庭安寧的期盼,應該尊重其中的傳統忌諱和文化內涵,也應該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傳統習俗和忌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移風易俗也不是不可以,讓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和意義。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分享日常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