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北京大學陳雷課題組報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二聚體的形成機制
2025年1月14日,北京大學陳雷課題組在《Cell Discovery》上發布了針對乙肝病毒(HBV)研究的最新成果。該團隊揭示了小型HBV表面抗原二聚體的高分辨率結構,尤其是其亞基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并首次觀察到胞漿環上的鋅指結構。然而,研究中也發現HBsAg二聚體的進一步寡聚化表現出多種對稱性,這可能對深入理解乙肝病毒逃避免疫系統的機制和疫苗開發帶來挑戰。
顯著抑制肝癌進展!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發文:靶向肝癌治療的新型免疫治療策略
上海中醫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Cell Death&Disease》上發表了一項關于靶向肝癌的新型免疫治療策略的研究。研究發現,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在肝癌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對患者生存期產生顯著影響。通過下調肝祖細胞中的 ERG 表達,研究者成功減少了 PDGFRα+ CAFs 數量及其對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浸潤,從而有效抑制肝癌進展。這一發現為探索肝癌治療的新途徑提供了新的視角。
強力殺傷癌細胞!復旦大學研究團隊:胰腺癌治療的潛在策略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 Death&Disease》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KLF5在胰腺癌化療敏感性中的關鍵作用。他們發現,通過抑制KLF5,可以促進鐵死亡,從而增強奧沙利鉑對癌細胞的細胞毒性。與單獨使用藥物相比,聯合使用KLF5抑制劑和奧沙利鉑顯著提高了體外細胞死亡和體內腫瘤抑制效果。然而,研究指出,當前化療方法對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響有限,耐藥性仍是一個主要挑戰。
國研新型CAR-T完成首例回輸!劍指肝癌、腦瘤、血癌等
科濟藥業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靶向CD38的通用型CAR-T細胞治療產品KJ-C2320在中國啟動針對復發/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已順利給藥。該產品基于THANK-uCAR?平臺開發,旨在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宿主抗移植物反應。然而,實體瘤治療方面仍面臨挑戰,可能由于實體瘤內T細胞浸潤不足和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研究人員正努力優化策略以克服這些障礙。
Nature子刊解決了癌癥一大謎團:為什么癌細胞死亡方式不同?
廣東兒童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揭示了放療后癌細胞死亡方式的差異。研究發現,通常保護健康細胞的DNA修復機制決定了癌細胞在放射治療后的死亡方式。尤其是在高濃度輻射下,參與特定DNA修復路徑的因素導致腫瘤細胞的不同死亡模式。這些發現不僅解答了臨床上長達30年的疑問,還為提高放療效果創造了新的可能性。該研究強調,通過阻斷同源重組干預癌細胞死亡方式,可改善免疫系統對癌癥的識別和響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