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馬靖昊說會計的文章,記得將我們設為“星標”,多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里。
星標方法點擊頁面左上角藍色馬靖昊說會計進入主頁,再點主頁右上角"...",然后選擇“設為星標”(賬號旁顯示五角星標記表示成功。)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投資者們面臨著海量的上市公司數據,想要從中篩選出優質的投資標的,實屬不易。尤其是財務造假這一“毒瘤”,更是讓無數投資者防不勝防。那么,有沒有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排除那些可能存在財務造假風險的公司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關注公司的分紅情況。
我經常講:“賺真錢,不借錢,還發錢就是好公司。”這里的“賺真錢”,指的是公司能夠通過實際業務賺到能夠自由支配的現金,而不是通過虛構資產來消化利潤;“不借錢”,則意味著公司上市后沒有過多的長短期借款負擔,財務結構健康;“還發錢”,則是指公司在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時,能夠加大分紅比例,回饋股東。這樣的公司,其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自然毋庸置疑。可以說,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好公司的核心特質,其中“還發錢”這一點,即分紅,更是判斷公司財務狀況的重要依據。
在A股市場,如果僅從財務報告的審計意見類型來判斷公司是否財務造假,顯然是不夠的。審計意見是可以被“購買”的,這幾乎是行業內半公開的秘密。這就像是一場貓鼠游戲,老鼠(造假公司)總能找到方法,讓貓(審計機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以,我們需要另辟蹊徑,不能單純依賴審計意見來辨別公司的財務真實性。對于那些不懂會計的投資者來說,找到那些給市場分紅金額遠大于從市場融資金額的公司,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排除法。
試想,一個公司上市后,從市場上累計融資了20億元,卻累計分紅了80億元,它不斷地給投資者“送錢”,這種公司難道還有財務造假的動機嗎?顯然,這樣的公司更值得我們信賴。因為分紅是真金白銀的流出,是實實在在的回報,而不是像利潤那樣,可能只是賬面上的數字游戲。
然而,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沒有分紅的公司就一定存在財務造假。有些公司上市后,融到的錢都用于企業發展了,財務也沒有造假,只是沒有大量分紅。但對于那些歷年都有巨額利潤,卻長時間一毛不拔的上市公司,我們一定要遠離,此類公司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性極大。如果一家公司聲稱有巨額利潤卻從不分紅,那么這些利潤很可能是虛構的。
而那些被戲稱為“鐵公雞”的上市公司,雖然賬面上顯示有大量的未分配利潤,卻遲遲不肯分紅。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這些所謂的未分配利潤,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現金流入,而是通過應收賬款、應收票據、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和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等尚未收到現金的項目增加而形成的。這些未分配利潤,就像是海市蜃樓,看似美好,實則虛無縹緲,根本無法用來分配股利。我曾經對此解釋說:“這下大家應該明白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未分配利潤數額很大,但一直不分紅,被大家稱之為鐵公雞,實際上,這只鐵公雞看似‘大肉雞’,實際上是名符其實的‘干吧雞’,沒肉。”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那些表面看起來利潤豐厚卻不分紅的公司的本質。所以,大家不要怪這些公司是“鐵公雞”,它們根本就沒有錢,拿什么分紅呢?
如果它們實在不好意思長期不分紅,那么很有可能會采取 “龐氏分紅” 的手段,即拿籌資流入的錢來分紅。這種所謂的 “分紅”,分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盈利,而是用新投資者的錢來安撫老投資者,就如同龐氏騙局一般,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的伎倆,分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紅”,遲早會露出破綻。
通過關注公司的分紅行為,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那些可能存在財務造假的公司。當然,這并非絕對的判斷標準,但在信息不對稱的資本市場中,這無疑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篩選方法。一個既能賺錢,又不依賴借款,還樂于分紅的企業,無疑是值得投資者信賴的優質標的。讓我們在投資的道路上,以以分紅為鏡,照出那些財務造假的魑魅魍魎,尋找那些真正值得托付財富的好公司,多一份智慧,少一份風險。
用精煉的語言闡述深刻的財務邏輯,如文章得到您的認可,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以示鼓勵。長期堅持原創不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