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禪 鯰魚雙蟹 1980年
以跋文體悟人生
苦禪先生常以“筆記體”或“說部”的文體作畫中題跋,以自己的體悟或講述故事的形式,達到自警或教化的目的。觀此類作品不但可以欣賞苦禪先生的精良筆墨,同時也體悟他對人世間的各種思考。
《鯰魚雙蟹》以寓言的方式對社會百態(tài)做了詮釋。跋文為:
鯰魚在水中正游行,二支蟹擋住去路。鯰曰:“我乃鯰魚也。”蟹曰:“鯰只是魚類即有敵對之嫌疑耳。”于是蟹呈起堅甲勢相動武,鯰不得已以圓滑手段迎之,往來十數回合,平勢力敵,各不相下。有名氏評曰:堅甲者恃其剛,圓柔者仗其狡滑,是以各不相下也。余曰唯唯,為之記。歲在庚申秋月戲作以解無聊賴耳。老苦。
畫中兩只蟹與一條鯰魚各持其優(yōu)勢互爭,最后打個平手。苦禪先生并未以告誡的口吻點化讀者以結尾,而是“余曰唯唯”,意思是“我記住啦,”或者“是的是的”。以此回應“有名氏”的評議,并“為之記”,這種結語并非單純地教育別人,倒是在警示自己,謙遜之意自現(xiàn)。
李苦禪 秋味圖 1981年
讀《秋味圖》跋文:
秋味。見君思有酒,念爾本無腸。白石山翁詩句。嘗咬菜根牙齒堅,蔬菜可養(yǎng)廉,可清潔身心,蓋淡薄可致遠,復能清心耳。辛酉夏月客桂林榕湖濱,數友朝夕暢談,研求繪事,殊可樂也。八四叟,苦禪即題記之。
苦禪先生的行文頗有古風,“起承轉合”是必須具備的:自“見君思有酒”為起,至“復能清心耳”為承,“辛酉夏月客桂林”至“殊可樂也”為“轉合”。最后注明“八四叟,苦禪即題記之”。文中白石老人的詩句大有來歷——《紅樓夢》第三十八回眾人在大觀園飲酒吃蟹作詩,賈寶玉即有“橫行公子竟無腸”之句,可見無腸公子早有流傳。寫意畫如此構圖,頗具新意,白菜、螃蟹、蘑菇各居上下,中間以大篇題字鋪滿,畫中秋味意濃,書法有度,酣暢淋漓,真氣乃出。
李苦禪 柳石棲雀圖 50年代中期
與詩畫觀新解
蘇東坡評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此論受到歷代名家的首肯和追隨。及至苦禪先生時代,傳統(tǒng)古詩詞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國畫中的詩意,或以詩句配畫的形式亦逐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主題性繪畫,最后題畫名。
苦禪先生的國文基礎很好,泛覽歷代各大名家的作品,確保他在創(chuàng)作中,依然保存著古詩詞的意境和氣韻,頗為難得。
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的詩是文人畫家們最常畫的題材,尤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境,苦禪先生有三幅不同的構思。
李苦禪 采菊東籬下 1972年
《採菊東籬下》跋文曰:採菊東籬下,抬頭見南山。悔遲老人亦有此本,可謂不謀而合矣,苦禪。
這是歷代影響最大的古詩之一,畫家們以此作畫者多不勝數,但是能通篇閱讀全詩,并理解其意的并不多。
詩的前兩句首先描述了陶淵明的生活環(huán)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境界不好畫。
詩的后兩句為:“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日夕佳”和“相與還”尚可組畫,但往往會流于俗套。“有真意”和“己忘言”就極難表達了。
苦禪先生有三幅和此詩有關的作品,《採菊東籬下》,作于1972年。此幅直接用詩中之句,但“悠然”二字改為“抬頭”。傳世本中還有“悠然望南山”一說。此處且不討論。
我們重點關注的是“悔遲老人”,他就是明代大家陳洪綬,晚年削發(fā)為僧,更名悔遲。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苦禪先生的用意了。他把自己排列在悔遲老人之后,且說與之不謀而合,這是文人對文學藝術傳承的自覺性的體現(xiàn)。
李苦禪 白菊 1964年
《白菊》畫中跋文:
靖節(jié)所愛依然存,賞欣者安在哉。己未初夏月,作于京華,八十二叟,苦禪。
古人多用“字”和“號”相稱,以示尊敬或親昵,此處亦然。靖節(jié)即人陶淵明的私謚,即自己給自己封的謚號。他所喜愛的菊花依然俟時開放,然而欣賞它的人還在嗎?畫中以一株白菊似陶公影像,孑然獨立,倚仗臨風,與石為伴,高潔傲霜,苦禪先生敬思古賢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繪畫中化景物為情思的佳作。跋文承續(xù)陶公愛菊起,以安在設問收尾,頻添思念之愁緒。此畫構圖,菊花縱立上沖,橫石略斜,配托主角。再以枯枝、苔點均衡布白,展示空間,簡煉概括。作品以菊之尚存,陶公安哉的氛圍,發(fā)思古之悠情。
李苦禪 南山之菊 70年代
《抬頭見南山》依然出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然而苦禪先生以全新的畫面,詮釋了他的內心世界。
“悠然見南山”輕松愉悅,是采菊間隙時的心境。“抬頭見南山”本已經改變了氣氛,而畫中的構圖全然改變了原詩的意境。南山似一尊佛像,莊嚴偉岸,山腰浮云環(huán)繞,云下是茂盛綻開的黃菊花,朵朵豐滿,還在呈生長之勢,是苦禪先生懷著嚴肅的心情仰視南山之尊位,或者說對先賢前輩崇敬心境。若以原詩最后兩句作詮釋,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倒也有趣。
一首傳頌千年的詩,以三個不同的角度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意境和內涵的作品,大約只有達到陳師曾先生說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個文人的標準才能做到。
這種境界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表達,故而,苦禪先生題了“絕似香山老居士”以表達了他作畫的目的和心境。(作者為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
來源:美術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