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雷軍一直有濾鏡。除了吐槽兩句友商是傻逼,其他大部分社會爭議話題,雷軍都不參與。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各種場合展現出的謙遜。一個身價千億的老總,時常用孫子的語氣向你匯報工作,這誰頂得住,消費者其實很吃真誠這一套。
雷軍的個人魅力為小米贏得不少關注,而小米在產品“一網打盡”的策略也別具匠心,讓你在這個數字化社會很難繞開他家產品,高性價比優勢使其在海外市場照樣吃得開。
如今在汽車市場,小米也開始占領心智,短時間內就展現出強大市場競爭力和迅猛發展勢頭,讓小米市值戰勝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三大。
盡管關于小米是否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車企,仍存在較大爭議。因為從當前營收結構來看,汽車業務營收僅占約10%,將小米定義為車企有失偏頗。
但在預期空間上,比亞迪未來僅限在電池和車,如果轉行去做手機或家電反而是降維打擊,但小米轉行造車就是跨界賦能。
之所以市值戰勝比亞迪,就是投資者在小米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跨過奇點
小米股價前高的2020-2021年,是 5G 快速發展的一年,整體消費電子行業也處于牛市。
搭載5G的中高端手機在出貨端和ASP(平均銷售價格)都得到大幅提升,讓小米在2020 年的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 17.5%,全球市場份額達到11.2%,位居全球第三。
又憑借海外市場的順風和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多元化拓展,集團內的多項業務均取得不錯的成績。多重利好下,股價持續上行。
可惜好景不長,2021 年年初,小米被美國政府拉入“涉軍黑名單”。這對近一半收入來自海外的國際型企業來說無疑是毀滅性打擊,小米股價應聲大跌。
當然,情緒面的刺激在小米向美國政府提出的抗議取得成效后,不會讓股價下跌時間長達約兩年之久,當年5月,美國政府就已經將小米從名單上刪除。跌跌不休歸根是5G紅利消退以及行業周期性觸底等原因所致。
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 18% 至 2.9億部。
截至2021 年Q3,小米手機業務總營收為 478 億元,同比僅增長 0.5% ,出貨量更是同比下降了 5.8%。連鎖反應下,智能家居業務毛利率也連續三個季度下降。
前期的市值巔峰主要靠周期性景氣帶動,本質上小米提供的依舊是大通貨產品,無法完全抵御外部競爭和自身行業的周期性。
而在疫情和芯片短缺影響下,行業換機周期被拉長,消費者需求普遍疲軟,市場整體銷量持續下滑。受此沖擊,小米手機業務至今沒有重回巔峰。
但在此期間,公司股價卻已再創新高,讓市場拋開手機不談顛覆估值邏輯的是小米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賣車。
2024年3月末,小米SU7正式發布并獲得超預期的訂單,年度目標銷量從10 萬提高至 13 萬輛。
小米汽車所具備的勢能和進度都大超市場預期,而較小的規模和有限的產能在消費者的前仆后繼下,銷售端出現前所未有的擁擠。
資本市場情緒也在訂單爆發的催化下持續高潮,不知不覺小米總市值就超過了比亞迪,成為中國目前市值最高的車企。
盡管小米是否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車企,仍存在較大爭議,但SU7的成功誰也無法否認。2024年,SU7最終交付量超13.5萬輛,完成率達到103.9%,2025年目標交付30萬輛,增長了一倍多。
業界共識認為,月銷3萬是車企的盈利線,按目前的速度,預計2026年小米汽車就能扭虧為盈。在此之前,賽力斯用了4年多才實現盈利,理想8年,特斯拉17年,小米只需2年。
汽車業務作為企業第二增長曲線,已經幫助小米跨過奇點朝著更大的市值空間滲透。但為什么連蘋果都沒膽量做的業務,偏偏他小米造車成功了?
二、產品主義
從需求端來看,中國汽車市場一直缺乏一款女生看著喜歡、男生開著爽,關鍵還不貴的新能源車。小米SU7恰好符合這一需求,挖到了這一潛在動力。
從首購/增購比例會發現,調研樣本中小米SU7的首購比例高達45%。而根據公司數據,SU7 用戶中 41% 為女性,超過特斯拉的 33%。
來源:電動車公社
從供給端出發,小米現在的現金儲備高達 1516 億元,內部也人才濟濟,背后還有地方政府支持和中國獨一份的新能源產業鏈一體化優勢,讓小米能在供給側迅速跑出規模。
結合供需來看,小米汽車之所以成功遵循的正是雷軍堅信的爆品產生條件:
1、高效的工業化大生產。
正如上海工廠強大的生產效率拯救了特斯拉一般,中國先進的電動化產業鏈,可以托起任何一個新能源車企迅速成長起來。截至2023年底,全國398家整車廠中,有278家設有新能源產線。
小米汽車一期工廠的產能利用率一度達到 200%,年度13 萬輛銷量目標已經是超預期 ,最后還超額完成6千輛。這種效率除了中國,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做到。
2、迎合大眾消費能力的定價。
SU7 20-35萬的價格是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價格帶,但也恰好說明這是國人消費的主力區間,需求空間也大。且對比競品,SU7在價格、續航、性能和智駕方面均具備優勢。
3、產品體驗導向的創新。
汽車產業發展至今,人們早就不滿足于只把它當作交通工具了,人車交互和智能化體驗的需求只會不斷提高。
作為手機派玩家,小米品牌前期積累的用戶資產無疑是其在進入汽車行業初期所具備的一大先天優勢。
業務生態拓展至汽車這一巨大增量市場,會進一步加深小米產品的專業化和個性化,使客戶尋找替代品的遷移成本提高,從成功轉化現有用戶,并實現用戶鎖定。
對于米粉而言,自己生態內的產品能在汽車第三空間得到閉環,也會讓使用體驗得到優化。大概率在汽車上也會選擇同一品牌。根據市場數據顯示,64%的小米SU7首批鎖單用戶擁有10個以上米家生態產品。
來源:《2024小米SU7首批鎖單用戶調研報告》
4、KOL效應。
作為早期活躍至今的網絡紅人,或許雷軍都沒想到自己的人格魅力這么大。除了讓米粉忠于品牌外,還挖掘出大量女性用戶,在SU7銷量中頂起半邊天。
小米在汽車業務上的成功并非偶然,其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供應鏈管理能力以及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都為其在汽車領域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趕了晚集的小米有很多成功答案可以參考,在供需兩端均具備后發優勢,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造車成功了。
作為第二增長曲線,汽車業務不會脫離公司主業獨立發展,畢竟都是一個生態內的產物,彼此之間有望產生的協同效應,才是市場預期持續膨脹的真正原因。
三、協同效應
家電、手機、汽車皆屬于高端制造業,極其考驗企業可持續的品牌溢價和成本控制能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小米汽車業務雖尚未實現盈利,但其毛利率已達可觀水平。
2024 年Q3,小米實現營收925億元,同比增長30.5%,創下歷史新高;經調整凈利潤為62.52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汽車收入95億元,虧損15億元,單車虧損已從Q2的6.6萬收窄至3.77萬。毛利率環比增長 1.7 個百分點至 17.1%,顯示出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在未來布局上,品牌溢價和成本控制能力的策略也逐漸落實到產品矩陣上。利潤密集區的SUV車型小米YU7即將上市。
首先,YU7和SU7大概率會有顯著的零部件重疊,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彼此就共享了約75%的零部件。小米也能夠利用現有的生產設計來開發SUV的生產設施,在供給側就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其次需求方面,無論是純電還是混動,SUV市場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市場需求的旺盛,有望推高銷量,進而使得分攤到單產品的固定成本減少,降低單位成本。
此外,YU7競品Model Y發布也將近6年了,在特斯拉戰略重心偏向AI后,本就老化的車型陣容短時間內也不會迎來太大更新,產品迭代速度過慢消費者新鮮度也被消磨殆盡,其客戶很有可能會被小米搶走。
照這一趨勢,YU7大概率會復制SU7的火爆,新爆品的上市也有望更大程度的助推小米汽車乃至整個集團層面的利潤增長。
高盛就對這款新車的潛力寄予厚望,并預計小米集團2024-27 年凈利潤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 31%,其中,小米汽車將在26年貢獻50億的凈利潤,正式扭虧為盈。
當然,僅是汽車一項業務發展并不足以讓股價創下新高,更重要的是汽車業務帶動的品牌高端化在集團內產生協同效益,現在也有了些眉目。
2024Q3,小米手機ASP同比增加10.6%,主要是由于國內市場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增加所致。
這一增速打破過去幾年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基本上不增長的態勢,背后邏輯極大可能是汽車的成功帶來的品牌溢價能力。據管理層介紹,小米SU7中,蘋果用戶占比達到51.9%,這在未來也是潛在意義上小米高端手機可以轉化的用戶。
然而,從當前營收結構來看,小米手機業務營收占比超過 50%,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手機行業的波動對小米影響依舊深遠。
2024 年 Q4,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雖增長 3%,且連續五個季度正增長,但增長率明顯放緩。且在過去三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換機周期已從 24 個月延長至 31 個月,更換頻率不斷降低。
這意味著,手機業務對小米未來1-2年收入推動作用會邊際遞減。即使國內份額依靠國補仍能保持增長,但海外市場依舊會受周期性需求疲軟影響,從而拉低整體出貨量。對手機業務的估值預期不宜過高。
如果到了行業周期底部,手機業務就需要通過提價來彌補出貨端的疲軟以維持收入不下滑,而提價的底氣就需要汽車業務在此期間保持景氣狀態。
所以,協同效應其實是把雙刃劍,當三個業務都不錯時,相互促進,共振股價。但只要一個拖后腿,尤其是汽車業務出現問題,手機高端市場的發展也會受到明顯壓制,甚至重挫股價。
結語
更大的想象空間匹配更高的市值無可厚非,但同時伴隨的風險也會增大,投資者需要時刻關注集團內的業務是否在協同發展。
而比亞迪的市值被小米超越也并不意味著其優勢被埋沒。從電池到操作系統,比亞迪全程包攬,在難賺錢的制造業憑借成本優勢站穩腳跟,更利用價格優勢和快速投放的新產品,收割了一茬又一茬消費者,支撐其銷量維持全球第一的同時,利潤水平也遙遙領先。
這一成本思路是小米目前尚未具備的。不過,小米汽車的未來仍值得被樂觀對待,因為它還有龐大的海外市場可以去拓展,這或又將成為下一個推動股價爆發的催化劑,想象空間依舊巨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