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因為教育資源稀缺,
學生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
職業發展和社會流動受到限制。
如今,AI技術打造了沒有圍墻的“學校”,
跨越了語言與文化、國別與區域的邊界,
塑造了一個非學校化社會。
它正在不斷拓展國際教育的視界,
不斷踐行“全人教育”的理念。
“老周聊教育”第三場直播,
周成剛老師與多位嘉賓,
探討“AI技術打開國際教育新視界”,
通過生動的故事分享和深入的趨勢分析,
展現教育的多元化路徑。
直播嘉賓合影
主持
新東方CEO 周成剛
嘉賓
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總裁
劉爍煬
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副總裁
宋鵬昊
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副總裁
李歡
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產品研發總監
姚宇西
AI技術跨越壁壘
提供定制化高質量教育資源
周成剛:AI技術大大改變了學習方式。那么,新東方在線教育的優勢有哪些?
姚宇西:第一,降低時間和費用成本,比如模擬英語口語考試,不需要再像以前找外國人面對面進行,可以使用AI對話練習。
第二,跨越空間限制。現在我們有50%的學員來自沒有開設新東方學校的地區,我們將全國最優秀的教師集中于在線教育平臺,使各地的學生能夠接受到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
第三,“知心學習系統”可以隨時捕捉學生的行為表現,從而個性化地調整學習路徑和方案,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成熟的國際教育體系
更精細化的服務產品
周成剛:對于國際教育,大家最困擾于種類繁多的考試。請介紹一下目前各種國際教育考試的特征、發展趨勢。
宋鵬昊:國際教育考試種類繁多,主要因為教育市場對學生的分類越來越細。例如,TOEFL和IELTS考試適合英語水平高的學生,TOEFL考試上手難但后期容易拿高分,IELTS易上手但達到高分卻很難。還有一些考試針對英語水平低一些的學生,例如PET、DET等。所以,學生要明確自己的英語水平段位,再選擇考試。
當前大家對于國際教育的理解從短期沖刺考試的成績導向,轉變為長期且穩健的規劃導向,意味著群體需求的精細化。很多家長具有留學經歷,為孩子規劃國際教育時,更認同把英語作為工具,通過它去理解和捕捉世界,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全人教育理念。
劉爍煬:TOEFL和IELTS的全球認可度很高,也是國際通用的。相較之下,PET更偏向英聯邦國家,DET更偏向美國。
李歡:我們采取“人以群分”的產品設計策略。一些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規劃國際教育,我們會設計著重培養英語思維、國際視野的課程,例如Global You產品。當學生要面對TOEFL、IELTS考試時,我們也會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課程。
周成剛:學生應該在什么時候準備國際教育?
宋鵬昊:對有長遠規劃的家長和學生,我們建議早下手為好,全方位提升孩子的英語能力。以TOEFL為例,家長不要奢望學生從開始成績就很好,參考半年增長10分的節奏,將考試作為英語能力提升的“體溫計”;同時不要忽視AP、A-Level等學科成績,這些考試不同于語言類考試,它們有時間節點,一旦錯過或成績不理想會影響到學生的申請。
李歡:針對在普高后才考慮轉軌到國際教育賽道的家庭,新東方推出了國際課程中心(ICC)項目。有一位中專院校的學生通過這一項目獲得了UCL(倫敦大學學院)的錄取。
宋鵬昊:ICC體系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選擇科目,發揮學生自身優勢,特別適合普高教育體系偏科學生。
專注源于熱情
讓孩子全面地看世界
周成剛:我在北京101中學國際部采訪了去年被耶魯大學錄取的王同學。古老的學校環境內豐富的植物引發了王同學的興趣,他通過深入研究撰寫了《植物之志》專著。在面試時,圍繞植物主題他與招生官交談了五個多小時,給招生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爍煬:和一位國際學校學生的父親交流過,他的孩子曾多次轉學,擁有國際學校、公立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等多重就讀經歷。家長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服務和改造世界,經歷決定了認知,希望通過多重的就讀經歷,使孩子更全面地認識世界。
李歡:有一位上海國際學校的學生通過社會學論文申請到了耶魯全球青年學者項目。這個學生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三點,就讀國際學校是學生獨立自主選擇的,夏校經歷引發對社會現象的興趣,閱讀大量社會學著作加深對各個維度的認知。
開拓全球視野
認知國際教育
劉爍煬:周老師,您撰寫《鏡頭里的世界名校》《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走向遠方》這些書籍的出發點是什么?
周成剛:十幾年前,國內外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我希望帶領新東方團隊出去考察,了解國外教育真實狀況,并把這些信息帶回國內,幫助學生和家長對國際教育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我本身是一個攝影愛好者,《鏡頭里的世界名校》集合了我在采訪過程中拍攝的全球名校的照片,希望以此激發學生對留學的想象。《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走向遠方》更多介紹國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100個答案》則是一本國際教育行動指南。我希望通過這幾本書幫助學生和家長全方位了解國際教育。
教育是啟蒙的過程,不斷探索自由與自洽的舒適、擺脫未成年狀態;又是一場布局,在意外與選擇之中不斷調試自己的決定。
教育的路徑是多元的,如教育家伊萬·伊利奇所言:“我們需要探索能增加每個人的學習機會的教育網絡,使人生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分享和關懷。”
連續三天的“老周聊教育”直播雖然告一段落,但對教育的探索永不停歇。希望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能從這次分享中獲得啟發,在自由與約束之間找到平衡,在繁雜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道路。
成長的道路上,
我們一路同行!
01
探索科技與學習、深造與就業的“新質”之路。
2025留學早申開門紅!
02
03
打開國際教育備考的新視界
新技術、新人群、新理念、新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