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人口的飛速增長,糧食安全早已成為所有國家政府所要處理的第一要務。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沒有充足的糧食作為保障,任何的發展和建設都難以保持穩定。
中國和印度,作為世界的兩個人口超級大國,其所要面臨的糧食壓力自然是與日俱增。
然而,一個有趣的問題隨著兩國國力的不斷發展以及政策的不斷改善而浮現出來:為什么同樣擁有十幾億的人口,中國在全球市場大舉購糧,而印度卻反倒成了糧食出口大國了呢?
中印兩國的農業資源差異
中國和印度,位列于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其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遠古時代。
兩國的先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在屬于自己的領土范圍內辛勤耕種,積累了大量農業種植經驗,為農業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兩國在農產品資源的獲取上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中國的耕地面積雖然廣闊,達到了1.7億公頃。但奈何人口基數龐大,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9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
除此之外,中國部分地區丘陵縱橫,復雜的地形使得機械技術難以進一步進行開墾,更加縮小了人均耕地面積。
相比之下,印度的耕地面積雖然不足中國,只有1.6億公頃,但其人口密度相對降低。有的地區人煙稀少但可開墾的土地較多,因此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積達到0.12公頃,比中國高出百分之三十。
其次,水資源豐富與否同樣是制約一個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隨著歷史的演進,亂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部分地區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嚴重影響了當地農作物的種植以及推廣。
并且,中國的降水分配極不均勻,北方的干旱與南方的洪澇同時并存。有的地方因為極端干旱的天氣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而有的地方卻因為降水過多使得農作物受潮發霉。
反觀之下,印度雖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也并不高,只有1600立方米,但其雨季的降水量極充沛。這就彌補了當地水資源占有量不足的情況,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最后,氣候條件的差異也在兩國的農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幅員遼闊,緯度跨越大導致南北溫差巨大,這一情形使得人們需要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因此,中國的農作物種類多樣,小麥、玉米、水稻三足鼎立。
但復雜的氣候條件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困難,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等多種類型的氣候導致干旱、洪澇以及病蟲害的頻發,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
而印度整個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降水充沛且雨熱同期,非常適合水稻等喜濕作物的生長。同時,印度河流域肥沃的沖積平原以及便利的灌溉條件也使得當地小麥產量十分龐大。
上述原因使得中印兩國的農業發展從一開始就處于不同的情形之中,中國糧食生產的客觀條件遠遠差于印度。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國的農作物產量出現了不同的變化。
農作物產量的龜兔賽跑
二十世紀以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全球多個國家蓬勃發展,大批先進的科學發明不斷涌現,農業的發展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改進和提高。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糧食產量只有7500萬噸,遠低于印度的8200萬噸,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對于糧食生產供不應求的情況十分重視,在經過一系列農業政策的調整后,中國的糧食產量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勤勞的百姓們利用自己的生產經驗,發明了眾多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耕作技術的器物,農業的發展取得輝煌的成就。
到了近代,由于國內戰爭不斷,農業的發展由于缺少物質條件的支撐而停滯不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的發展,都擁有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環境。
1953年,中國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方式,集中農村勞動力發展農業,取得了很大進展。
隨后,人民在不斷嘗試中積累經驗和教訓,為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國策,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農業的發展也在這一時期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199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了5.12億的峰值,遙遙領先于印度。
然而近年來,印度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截至2021年,印度糧食產量超過3億噸,與中國的差距正逐漸縮小。
造成兩國糧食產量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單產水平的高低。中印兩國耕地面積相差不大,人口也大致持平,那么通過改變耕作技術便是提高單位產量的最有效方式。
中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成功抓住機遇,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不斷促進國內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
在農業方面,通過農業科技的應用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小麥和稻谷的單產水平均超過了每公頃6噸的產值,玉米的單產也逐漸接近這一數額。
相比之下,印度由于歷史原因,導致國家一直處于分裂和壓迫狀態,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使得國內缺乏穩定的發展環境,科學技術發展起點較晚。
這也使得印度在農業方面的改進仍處于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小麥和稻谷的單產水平分別只有每公頃3.5噸和4噸。
不過隨著印度在科技方面的不斷進步,通過推行高產量種植技術以及農業機械化,其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產值也逐漸和中國縮小了差距。
那么,為何在農作物單位產量較高的中國會出現全球購糧的情形呢?印度為何會有多余的糧食出口全球呢?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農業資源是影響國家農產品進出口的“硬件”,那么糧食生產和消費結構就是左右糧食安全的“軟件”。
糧食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迥異
無論何地,中國人的餐桌上,白米飯和面食總是占據重要地位。因此,人們對于稻谷和小麥的消費需求就遠遠大于其他糧食作物。
據統計,在每年的糧食消費中,稻谷和小麥一共就占了總量的百分之七十五。
不過在印度,所有農作物的消費較為均衡,稻谷和小麥的消費比重各占百分之四十左右。這種消費結構的差異,深刻影響著兩國的糧食生產布局。
除此之外,中國在滿足十四億人口糧食需求的同時,還要保障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
以啤酒為例,眾所周知,中國已經連續二十年蟬聯世界第一啤酒生產國,在2021年的產量高達3410萬千升。
生產如此多啤酒所需的原料僅僅靠中國國內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百分之九十的大麥幾乎全部依賴于國外進口,以此來滿足平民大眾的消費需求。
在大豆這一農作物方面,中國每年也同樣要進口超過一億噸以此來保證食用油和飼料蛋白的充分,其進口量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百分之六十。
而其他農作物的消費占比就相對較低,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報告:中國的玉米產量雖然高達2.6億噸,但大部分用于飼料和工業加工,食用消費遠不如大麥和大豆。
與中國截然相反的是,印度的糧食消費結構更加多元化。除了稻谷和小麥,玉米、高粱、小米等粗糧也是印度人每天的重要口糧。
在玉米生產方面,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年產量約三千萬噸。印度的糧食消費結構和其當地的飲食文化具有重要聯系。
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素食主義在當地盛行,素食主義者更是不計其數。據當地政府報告顯示:印度的人群之中,百分之二十八的國民純吃素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國民每天主要以素食為主。
這意味著印度人的蛋白質攝入更多的來源于豆類而非肉類,而印度國內的農作物種植中,豆類作物的產量居高不下。
在2021年,印度的大豆出口量達到300萬噸,成為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豆類出口國。
而反觀中國,其肉類消費量高達7600萬噸,人均消費量是印度的5倍,而肉類消費的增加又進一步刺激以豆類為主的飼料需求。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需要進口大量的豆類作物用于飼料生產,而印度卻能實現豆類凈出口了。
兩國農業政策的差異及影響
除了先天的自然條件以及飲食習慣的影響,兩國圍繞具體國情所制定的農業政策也在調節農業投入、農業科技和農產品貿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維護者彼此之間的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中國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將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首要大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不斷加大對于農業的生產投入,與農業方面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一大批農業科技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出來,為中國糧食產量的提高了立下了汗馬功勞。
2021年,中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百分之六十一,遠超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萍嫉默F代化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使得農業生產更加強健茁壯。
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令中國的農產品在全球市場中不斷彌補短板,推陳出新,提高了市場競爭的實力。
與中國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不同,印度的農業政策更加側重于“輸血”而非“造血”。
雖然印度政府也利用科技造福農業,但更多時候,仍實施最低支持價格政策,即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為農產品設定保護價格。
當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格時,政府將以保護價格收購農民的余量。這一政策雖然為印度農民提供了基本的收入保障,但同時也導致了農民對政府收購的過度依賴,抑制了農業科技進步的內生動力。
在農產品的貿易政策上,中國和印度可謂“南轅北轍”。改革開放后,為了保障國內的供給,中國采取了較為開放的農產品進口政策。
2001年加入WTO后,中國取消了絕大多數農產品進口配額和許可證制度,關稅額也大幅度下降,更加便利了和其他國家的出口產品互惠互利。
截至目前,中國農產品的關稅率只有百分之十五,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而印度為了首先保證自己國家出口的農作物產品能夠賣的出去,對于外來貨物設置了諸多壁壘,小麥、稻谷等農作物的進口關稅高達百分之八十,大豆、食用植物油的進口關稅也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這種“閉關鎖國”式的貿易政策,嚴重影響了印度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使得印度錯失了從國家市場獲取資源的機會。
農業政策的差異,最終反映在糧食進出口數據上。
2021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了1.64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印度的糧食進口量只有230萬噸,僅為中國的七十分之一。
同年,印度的糧食出口量達到1780萬噸,是中國出口量的四倍。
從長遠來看,通過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國的糧食進口政策使其獲得了更多優質農產品資源,推動了國內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而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雖然在短期內保護了本國農民,但從長期而言,卻極大影響了農業部門的發展潛力。
結語
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超級大國,由于受自然環境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農產品的進出口上采取截然不同的辦法。
同時在面對糧食安全的挑戰上,中國和印度正探索著符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道路。對中國而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保證十四億人口糧食安全的根本之策。
而對印度而言,長久的貿易保護主義是不可取的。如何做到在發展本國農業進步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和世界市場的聯系,是國家首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