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供給豐富,需求旺盛,市場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多地政府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促進演出市場高質量發展。演出行業已成為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和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48.84萬場,同比增長10.85%,票房收入579.54億元,同比增長15.37%,觀眾人數17618.16萬人次,同比增長2.95%。
劇場類演出(含演出新空間和小劇場等)29.64萬場,票房收入119.29億元,觀眾人數5424.11萬人次。
5000人以上大型營業性演出0.27萬場,票房收入296.36億元,觀眾人數3651.82萬人次。
旅游演藝演出場次18.93萬場,票房收入163.89億元,觀眾人數8542.23萬人次。
大型演出持續增長
經濟帶動效應突出
2024年,以演唱會、音樂節為代表的大型營業性演出在地區上的分布更加均衡,演出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市場愈加規范。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中,演唱會場次與2023年同比增長49.90%,萬人以上的演唱會場次同比增長84.37%,成為演出市場票房成績最為突出的品類。
品牌音樂節的市場影響力持續上升,文旅融合的特色更加突出。以首次落地東莞的草莓音樂節為例,東莞借機推出500余項文旅活動,開通6條旅游線路,開展“樂購東莞·草莓音樂節”促消費活動,有效將音樂節人氣轉化為經濟效益。
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型營業性演出均保持較高的觀眾跨城觀演率,持續發揮演出的消費帶動效應,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原創劇目新作頻出
音樂劇成市場亮點
劇場舞臺藝術劇目演出是演出市場的重要基礎。2024年一批質量上乘的新作亮相全國舞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大劇院創制京劇《白蛇傳》,中國國家話劇原創話劇《蘇堤春曉》、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創京味兒話劇《永定門里》等,在探索全新故事形態和講述視角的同時,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舞臺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舞臺藝術審美的“雙向奔赴”。
在專業劇場演出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音樂劇成為頗受關注的亮點。2024年音樂劇演出場次同比增長超過5%,票房增長超過10%。《大江東去》《揚名立萬》《蝶變》等本土原創音樂劇緊緊抓住市場機遇,煥發出強勁的創造力,凸顯國內音樂劇創作主題的多元發展;《劇院魅影》《巴黎圣母院》等國外原版音樂劇持續創造票房佳績,以其作品IP的廣泛認知度,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觀眾走進劇場。
演出新業態探索持續
創新型產品愈加豐富
以演出新空間為代表的新業態探索不斷推進。以演出產品為核心,演出新空間在拓展城市空間功能性,并實現與商業和社區的深度對接,“演出+餐飲”、“演出+商業”等新的消費場景逐步成型。例如,江蘇省演藝集團在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金陵夢華·御宴”沉浸式演藝空間,以演出+餐飲形式,吸引大量游客。
小型戲劇、戲曲、音樂劇、音樂會、魔術等更多藝術類型的演出入駐城市新空間,以創新的表演形式和觀演場景,豐富的沉浸式、互動式體驗,贏得年輕消費者青睞。2024年,在小劇場和新空間演出中,脫口秀(單口喜劇)演出場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53%和48%。
旅游演藝提質升級
文化+科技支撐創新實踐
旅游演藝不斷推進城市文化傳播,成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力抓手。2024年大中型旅游演藝項目數量同比上升16%,多個新推出旅游演藝項目打破傳統旅游演藝發展思路,凸顯科技力量和創新表達,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基礎上,獲得市場青睞。例如,陜西推出的《赳赳大秦》、山東推出的《海上有青島》等,以“文化+科技”打造體驗新場景、培育文旅新消費、創造商業新模式,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傳統旅游演藝產品亦不斷升級,例如千古情系列再添“廣東千古情”項目,迅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有影響力的文旅項目,有力推動當地文旅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