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多樣化是老生常談,但做到的人很少,營養學家提倡一個人每天最好吃30種食物,至少也要吃12種,每周則應達到25種以上,遍及糧食、蔬菜、水果、豆類與豆制品、奶類以及肉蛋類等7大類,一類也不能落下。舉例:谷類、薯類、雜豆類平均每天3種以上,每周5種以上;蔬菜、菌藻和水果類平均每天4種以上,每周10種以上;魚、蛋、禽肉、畜肉類平均每天3種以上,每周5種以上;奶、大豆、堅果類平均每天2種,每周5種以上。一天之中呢?早餐至少4、5個品種;午餐至少5、6個品種;晚餐至少3、4個品種。
要達到上述目標,特別要抓好重點食物安排。
名列榜首的是谷物,做到每天、每餐都要有足夠的份額,如米飯、饅頭以及雜糧;雜糧如黑米、燕麥、蕎麥、小米、紅小豆、蕓豆、蓮子等,每天最好能達到4種。
其次是蔬菜,主角應為綠葉(如油菜、菠菜、小白菜、菜心、油麥菜、生菜、韭菜、茼蒿)、深綠色(如西蘭花、蒜苔、青椒、苦瓜)、紅黃色(番茄、胡蘿卜、彩椒、南瓜、莧菜)和紫色(紫甘藍)等深色蔬菜,約1斤左右,種類不應少于5種。
其他則有新鮮水果(如芒果、柑橘、獼猴桃、草莓、櫻桃、藍莓等,平均每天200~350克)、大豆及其制品(每天25克大豆,或72克北豆腐、140克南豆腐、360克豆漿、50克豆腐干、40克豆腐絲、170克內脂豆腐)、蛋類(以雞蛋為優,每天1個)、肉類和魚蝦(每天100~150克)、奶類(每天300克)、堅果(如花生、核桃、開心果、松子、杏仁、腰果、榛子等,每天1小把)、橄欖油和亞麻油(前者富含油酸,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后者富含亞麻酸,對維持脂肪酸平衡有益。每天25克左右,相當于3白瓷湯勺)、食鹽(每天不超過5克,相當于1小啤酒瓶蓋。若吃了醬肉、香腸、燒雞、咸蛋、餅干等含鹽高的加工食品,其鹽量應從5克中扣減)等。
另外,每天6、7杯白開水(每杯200毫升,大致相當于3瓶普通礦泉水),5種調料(如花椒、肉桂、醋、咖喱、蔥、姜、蒜等)也要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同時要學會同類食物互換,如米飯、饅頭、面條等同為主食,可輪換著吃,不要米飯或面條“幾十年一貫制”;魚可以與蝦蟹類互換(同屬于水產類);牛奶與酸奶、奶酪等互換(同屬于奶制品)。既可以避免天天食物品種的重復,調劑口味,還有助于維持營養的均衡性。再者,每天的食物總量不變,吃了這一種,就要撤掉另一種,或者另一種減少數量。如吃了粗糧,就要減少精白米面;吃了魚,就要少吃肉;吃了瓜子,就要少吃核桃,以免總熱量超標而誘發肥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