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南京房價,去年跌了20%
在救市托底政策狂轟濫炸之下,南京2024年的二手房成交量,較前一年,有了輕微回升,但新房成交,依舊在下降。
數據顯示,南京去年(截至12月27日)的新房成交量33982套,相比于2023年減少了1萬多套,降幅23.5%。
二手房方面,根據我愛我家南京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二手住宅成交99409套,與前一年基本持平,略微增長。
來源:我愛我家南京研究院
而房價,則仍在下跌,無論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是機構的數據,都在佐證。
國家統計局方面:
2024年11月份南京新房同比下跌了7.6%,二手房價格同比下跌7.4%。
機構方面:
我愛我家南京研究院披露, 南京的二手房成交量見頂于2020年,房價見頂于2021年。 2023年在業主們瘋狂降價讓利的情況下,二手房成交量上漲了不少。
其二手房價格,2023年跌破了3萬元。2024年均價跌破了2.4萬元,至23661元/平方米,跌幅20%。
貝殼找房數據顯示:
過去兩年,南京下轄的各區,房價全線下跌,都進入了深度調整周期。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貝殼找房
其中核心區的建鄴與外圍區的棲霞、江寧、浦口、六合、溧水,去年年末均價相較于2022年5月份,跌幅都超過了三分之一,棲霞跌幅位居全市第一。
核心區鼓樓、玄武、秦淮跌幅都超過30%。
此外,從房價變化可以看到,哪怕去年開啟新一輪救市的四季度,南京房價依舊沒能止跌,六合區的房價在去年四季度跌破了萬元,玄武跌破了3萬元。
02
南京房價為何跌幅如斯
邏輯并不復雜,既有大環境的客觀因素,也有南京自身的主觀因素。比如:
第一,南京人口競爭力中規中矩。
相比于南京,杭州其實炒作程度更甚,成都、西安的炒作程度也不比南京弱,但在強二線城市中,南京市場的房價跌幅比它們都大,只比武漢好一些。
武漢是因為庫存太大,位居全國第二。
南京則有人口增量不夠顯著、產業中規中矩的原因。
在中心城市瘋狂增長的年代里,深圳、廣州都是每年都是五六十萬人口增量,成都、杭州、西安、武漢等城市都是三四十萬的人口增量。
而南京,過去十年,沒有哪一年的增量超過20萬。過去十年增量最好的年份是2014年,增加了19.21萬,大多數年份增量都只有幾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南京市統計局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全國人口增量創新低的2021年,南京常住人口增加了10.34萬人,增量位居內地第11位。
在2022年全國人口見頂減少85萬的背景下,南京增加了6.77萬人,增量位居第14位。
2023年南京人口增加了5.59萬,增量位居第16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沒有更壞,也沒有更好。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
房地產之于經濟的關系,是后者決定前者,而非前者決定后者。也即經濟興盛下的房地產才會繁榮,才有意義。經濟疲軟,房地產也不會不好受。
邏輯很簡單,只有經濟增長收入才能增長,大家才有能力買房。
如果純屬以來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則是虛假繁榮,一旦遭遇調整,就會被打回原形。
本號這幾年分析過的南寧、昆明、太原等城市就是例證。
南京2024年的經濟增速,表現并不亮眼。
南京一季度GDP實際增速只有3.8%,跑輸了全國平均增速。而且,這一增速與長沙一起,在26個萬億GDP城市中 并列倒數第四。
2024上半年,南京增速為4.4%,在26個萬億GDP城市中,依舊位列倒數第四。
2024前三季度,南京增速依舊是4.4%,依舊跑輸了全國大盤,增速依舊位列26個萬億GDP城市倒數第四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03
南京,一座房價透支的城市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而所有經濟問題的本質都是產業問題。
南京,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光憑印象或者網絡上的報道,感覺很牛。它是經濟第二強省江蘇的省會、六朝古都、民國都城,并且是目前唯二用“京”字命名的城市。
南京的確很牛掰。
這個地方,古代被稱為金陵、建康、應天,南京這個名稱起源于明朝。
朱元璋在南京開國,以開封府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十年后,“北京”開封府被撤銷,南京也改為京師。
朱棣在靖難之役后,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開啟天子守國門模式,京師再次成為了南京,形成了一北一南兩京。
盡管告別了京師頭銜,但南京在南直隸頭銜加持下,經濟、人口絲毫不弱于北京。到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如今的南京,雖然再也無法與北京爭雄,但作為中國內地GDP十強城市,南京的綜合實力依舊可圈可點。尤其是教育實力。
南京坐擁52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院校。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兩所985兼211高校。另外還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211大學。
在國家公布的第二批“雙一流”大學數量排名中,南京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京滬。
但南京也有明顯短板。
南方周末2024年的一篇文章《南京:直面城市無大廠論》,直指南京的短板。
文章指出:
有大廠,就有學歷與才華兼備的年輕人集聚。在北京、杭州、深圳,這樣的“大廠定律”一直在鮮活上演。然而,擁有五十多所高校、“雙一流”大學數量全國第二的南京,卻略顯尷尬。
文章從人才、營商環境、城市歷史、城市地位角度綜合分析了南京缺少互聯網大廠的原因。
并給出了一項建議,鼓勵被稱為體制之城、公務員之城、國企之城的南京,構造長期主義的營商環境。
體制之城、公務員之城、國企之城這些標簽加身,讓南京獲得了一個“長三角小東北”的稱號。
客觀來說,南京在全國可以吊打一大批城市,但在頭部強城中,卻略顯尷尬。我在之前寫南京的文章中,用了四個形容南京,“中規中矩”。
人口競爭力中規中矩,產業中規中矩。
人口中規中矩,上面已經介紹。
產業方面,南京的 工業 增加值排名在十名開外 。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收排名,南京同樣在10名開外。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其下轄的13個城市市區工業實力來看,南京甚至比不過萬億GDP新秀常州。
比如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南京市區4294個,其中大中型企業385個。常州這兩個數據分別是5599個、466個。
蘇州的市區的工業實力,在各項數據上都位居第一,所以不要再說蘇州是因為下轄的縣級市強而強,其市區也是江蘇第一強。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南京的千億產業數量不錯,有6個千億產業。 6個千億產業總營收達到了10337.8億元。 高于成都、鄭州、杭州。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南京2023年統計年鑒
然而,雖然有6個千億產業,卻沒有特別能打的產業、特別冒尖的產業。沒有一個產業的產值突破3000億元。
從產業實力來說,南京的當家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22年該產業營業收入2318.6億元,位居南京第一。
然而,就是這個位居第一的當家產業,其他城市比起來,不值一提。
在這一產業上的霸主,是深圳。2022年深圳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25575.79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其次是蘇州,2022年為12727.6億元。第三是東莞,也在萬億之上。這也是全國僅有的三個擁有萬億產業的城市。
產業第一強城深圳,擁有7個千億產業,千億產業數量雖然不是最多,但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超過2.55萬億元。僅這一個產業,就超過了其他城市所有產業之和。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計局
蘇州擁有11個千億產業,其中1個為萬億產業。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蘇州市統計局
東莞5個千億產業,1個萬億產業。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東莞市統計局
此外南京另一個千億產業汽車制造業,相比于其他汽車大城,也是不值一提。同樣以2021年數據來看,南京位居第15位。第一位的上海,2021年的總產值為7553億元。
當然,南京的產業不夠強,只是相對產業強城而言,對其他大多數城市來說,南京的產業又不可謂不強,比如相較于鄭州、長沙、福州、濟南、青島等中心城市而言。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產業上的中規中矩,決定了經濟表現的中規中矩。這是南京無法支撐高房價的根本邏輯。
當然,經歷了上一輪猛漲,即便產業強悍如深圳,其本身的收入、經濟、產業也支撐不了其泡沫巨大的房價。
所以,本號說過,這一輪全國房價普跌的根本邏輯在于,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遠超城市本身的購買力和支撐力,也就是我常說的“德不配位”。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