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一年一度寒假近視手術高峰期。而就在此時,著名SCI期刊、國際屈光外科學會官方期刊《屈光手術雜志》(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2025新年第一期刊發成都愛迪眼科醫院屈光手術團隊的論文《不同方位放置V4c Toric人工晶狀體的術后旋轉穩定性和臨床結果》。論文回顧性研究了該團隊ICL晶體植入近視手術中,晶體斜向放置和水平放置的術后旋轉穩定性和效果,為晶體(TICL)植入矯正近視合并散光提供了新思路。
拱高:晶體植入近視手術的“兩難”平衡
我國是世界第一近視人口大國,近視人群約7億,選擇手術矯正近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據論文第一作者成都愛迪眼科醫院屈光專科主任楊雨昆介紹,隨著產品的升級換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ICL晶體植入矯正視力,T-ICL晶體植入術更是高度近視合并散光矯正近視的不二手段。
晶體植入類的近視手術,術后拱高是手術安全的一項重要指標,這個數據既太大會使眼壓升高、損傷內皮;太小可能誘發白內障。因此,如何更具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方案,以求術后合理的拱高一直是所有手術醫生的追求目標。
創新:晶體斜向放置與水平放置的穩定性無差異
據了解,成都愛迪眼科醫院每年開展近視手術上萬例,該醫院屈光手術團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業務院長姚曉明教授和楊雨昆主任的帶領下,于兩年前開始對臨床和全球相關文獻展開了深入研究。
“雖然手術中植入的人工晶體尺寸有限,但是,通過調整晶體放置的角度來調整拱高,就能使更多患者可以接受該術式。”然而問題在于,調整晶體的角度是否能夠保證晶體在眼內的穩定性和矯正效果呢?楊雨昆表示,這是他們研究的核心。
既往絕大部分手術醫生在做TICL晶體植入近視手術時會讓人工晶體的長軸保持在水平方向±22.5°的范圍內,以求保持晶體眼內穩定性。但由于人工晶體邊緣本身就被安放眼內潛在腔隙-睫狀溝這一由肌肉和纖維結締組織構建不光滑的“卡槽”中,不易發生位移;且沒有研究表明睫狀肌在不同方位有無不同張力。因此,通過調整人工晶體放置角度來調整拱高,是一項可行的技術創新。
SCI:該項研究在拱高和晶體穩定性之間找到了平衡
理論確立后,該研究團隊對近兩年在成都愛迪眼科醫院接受ICL晶體植入近視手術的403只眼睛進行了臨床數據比較:發現263只晶體長軸按水平方向±22.5°以內放置的術眼,同140只放置角度大于±22.5°的術眼相比,其術后視力、眼壓、穩定性等均無統計學差異。
數據顯示,將T-ICL晶體長軸放置在不同方位經線上,不僅能夠維持晶體的穩定性,同時,能夠調節拱高至合理范圍提升手術安全性。
2025年新年第一期《屈光手術雜志》刊發了該團隊的研究論文。據了解,《屈光手術雜志》是一本專注于眼科領域中屈光手術及相關研究的國際著名期刊,是美國眼科學會合作伙伴國際屈光手術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學科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
《屈光手術雜志》認為,采用不同角度進行晶體植入這一創新成果,在兼顧合理拱高和晶體穩定性之間形成了新的平衡,在提高T-ICL晶體植入近視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時,拓展了手術的使用范圍,讓全球更多近視合并散光的患者享受到科技帶來清晰視界和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