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記憶粉絲福利群
期待你的加入
添加記憶君微信
邀請入群
本篇文章轉自
《昌平報》等
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謝
共和國同齡人,董燕
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國發展的光輝歲月
終其一生,我們大多都是平凡人。然而,“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在昌平區南口鎮,就有這么一位“了不起”的平凡人。她是南口村社區黨員、志愿者、共和國同齡人董燕,1949年5月8日出生。她有一顆熱烈、自強的上進之心,2018年獲昌平區“學習型家庭”榮譽稱號,2022年獲“昌平榜樣”殊榮。她說: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國發展的光輝歲月。多做社會需要事,力所能及作奉獻。
“生活好了發現美”,在全民閱讀推動下,她55歲手寫稿件,65歲自學電腦打字,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心中的“文學夢”始終激勵她勤奮勤勉、筆耕不輟,拳拳“赤子心”也讓她在文字中激揚熱愛祖國、歌頌家鄉之情。2024年3月14日,75歲的董燕拿到了自己磨礪十年的心血之作——《燕鳴心語》。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能與新中國同歲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這部作品算是我個人給祖國的‘生日’獻禮了。”董燕說。
浸潤“紅色”文化 埋下文學的種子
董燕出生在南口鎮。1921年冬,中共早期黨員何孟雄到南口,辦夜校、建工會,發展黨、團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播撒革命的火種。1925年11月,中共南口特別支部建立……可以說,南口地區是昌平的“紅色起點”。隨著早期黨的活動的開展,“紅色基因”從此刻進了南口人民的血液中。
生于斯長于斯的董燕,血脈中自然流淌著“那一抹紅”。也正是這“紅色基因”加上個人愛好,讓“紅色文化”的種子悄悄種在了董燕的心底,等待日后的發芽、開花、結果。
董燕的童年生活是清貧的,一日三餐都是素食,很少吃到葷菜;燒火取暖要去拾煤渣撿焦炭……物資匱乏的年代精神文化活動更是稀缺。南口大街唯一的老書店因為不花錢可以看書,成為居民最喜歡的“精神充電站”。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店里都擠滿了人。小學和中學時期的董燕更是將這座書店視為“書海天堂”,在擺滿書籍的書架前找到自己喜愛的小說就埋頭苦讀。至今,她對長篇小說《林海雪原》中白茹、少劍波的愛戀,楊子榮斗智斗勇的百雞宴等情節記憶猶新。
“我曾以驚人的速度翻閱馮德英的《苦菜花》,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楊沫的《青春之歌》等紅色經典。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糧,指導著我走正路、做好人。”聊起當時閱讀的書籍,董燕如數家珍。
1968年,董燕從北京八十四中(現昌平二中)高中畢業后,來到了“大有可為”的廣闊農村,開始了為期5年的插隊生涯。在這里,董燕學會了整理稻田、插秧、薅稗子、施肥等農活兒,還學會了抓鱔魚,也體驗了被螞蟥叮咬上的驚慌失措……農村生活經歷給了董燕不一樣的人生經驗和感悟。“它讓我更有韌性,也更樂觀。”每每想起插隊時的那些日子,董燕的感受并不像小說或者影視劇中描述的“痛苦不堪”,而是覺得從中受益不少,甚至很多生活場景都成為她日后作品中的重要靈感來源。
“現在回想,主要還是那些真實的和小說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影響著我,他們那種面對任何艱難困苦都無私無畏、勇于犧牲自我的精神激勵了我。”說這話時,董燕似乎回到了那個年代。
發揮才干 成為“社區文化人”
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舉國歡騰。董燕也很激動,她心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能為奧運會做些什么?
“董大姐,社區要辦‘迎接奧運’主題的黑板報,聽說您的粉筆字寫得好,請您來露一手吧?”2007年4月的一天,社區工作人員登門發出“邀請”。本就樂于助人、熱心社區建設的董燕欣然同意。寫黑板報的墻面有2米多高,董燕夠不著上面的部分,就從家里搬個凳子墊在腳下“增高”。手上、臉上沾了很多粉筆粉末,手癢過敏起皮,好幾天才下去。但“社區有召喚”,她依然樂此不疲。奧運正值暑熱,高溫多雨,有幾次剛寫完板報,一場大雨把板報沖刷得干干凈凈,居民無不可惜地說:“板報寫得多好啊!圖也美,字也好,給大院添彩了!”
每做一期板報,她就要前前后后忙碌好幾天,并且,這一“干”就干了10年。十年間,董燕設計編寫迎接奧運、綠色環保、喜迎黨的十九大等各類主題的社區黑板報60余期,最后一期“定格”在2017年9月30日,那期的主題為“喜迎十九大、歡度國慶節”。此后,社區采用懸掛橫幅、電子屏幕滾動播放的形式為各類大型活動或者節日營造氛圍。董燕看著最后一期板報,心生不舍,請工作人員為自己和板報拍了一張“合影”。
她的熱心和才干得到了鄰居們和社區、鎮領導的高度認可,先后被評為南口鎮2008、2009、2011和2013 年度優秀共產黨員和2009年度優秀志愿者。“其實,拍完和黑板報的‘合照’后,我心里就有了新想法。”董燕說,要用自己的筆抒發對家鄉、對祖國和對黨的熱愛之情。
2017年至2024年,董燕先后參加昌平區舉辦的各類征文活動并多次獲獎。作品《燕雀之夢》獲三等獎、《摁手印·小木戳·銀聯卡》獲三等獎、《長征史詩永放光芒》獲一等獎……在文學創作領域的日益“掘進”和勤奮耕耘讓董燕得到了認可,她先后加入昌平區作家協會和中國散文學會,收獲“社區文化人”雅號。每每社區舉辦活動,總能見到董燕忙前忙后的身影。
“為社區發光發熱,讓鄰里關系更和諧、社區更美好,是我們每一個居民應該做的。”董燕希望能為居民提供更多服務,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十年磨一劍
在文字中抒發愛黨愛國情懷
因父母工作調動,董燕小時候在山西嵐縣和原平縣生活了10年時間。這期間,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姐弟四人被分別送到了四個奶娘家。后來回了北京,每當回憶起和奶娘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董燕和姐弟們想要回到第二故鄉看望奶娘的念頭就縈繞心間。2014年國慶節假期,籌謀多日后,姐弟四人終于成行,自駕車來到第二故鄉。
經過多方打聽,董燕和姐弟先后見到了三位奶娘的親人,最讓他們驚喜的是見到了弟弟的奶娘,奶娘健康硬朗。在高興和激動中,董燕拿起筆,記錄下這次尋親之旅的所見所聞和“圓夢”心情。寫完改,改完寫,廢寢忘食……終于,隨筆《童年故地游》被刊發。隨后,在編輯的精心指導下,董燕一邊查閱相關資料,一邊學習著名作家的文章,參加各類文學活動,全身心投入到文學創作當中,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軍都文苑》、《京郊日報》、《昌平報》等各類報刊上。
從寫下第一行字到2024年3月《燕鳴心語》出版,這10年間,董燕撰寫各類稿件(以散文為主)百余篇、共計30余萬字,通過創作她不但構建了豐富自足的精神世界,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燕鳴心語》按照不同主題目錄共分為8個篇章,每一篇文章都凝結了董燕對世界的觀察、對人生的洞察、對歷史的洞見,還有對情感的深刻體悟。《軍都文苑》編輯曹學詩評價這本書,“我感覺作者的文學功底比較扎實、深厚,遣詞造句很有韻味……帶著泥土芳香……”
“帶著泥土芳香”源自她對家鄉南口鎮各類歷史遺跡、人文風貌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南口城脈久、史脈長,可以說承載著昌平半部歷史。我作為土生土長的南口人,自然而然對南口有著深厚的感情。小時候,我對家門口的寺廟、塔、東河套等很感興趣,后來通過查閱史料,發現正是這些訴說歷史滄桑的遺跡給南口增添了風韻。越是了解她,就越是愛她!”董燕深情告白自己的家鄉。
“這些年,政府越來越重視生態保護和基層治理,比如我原來工作的南口采石場,現在變成了北山公園,到處都是樹木。再看我們社區,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益民書屋、老年餐桌等設施應有盡有,而且出門就是公園。根據我的走訪觀察,這在南口鎮乃至昌平區都很常見。小區環境是一個賽一個美,道路一條比一條平整,舊樓房也給翻新了……心情太好了,我得趕緊記錄下來。”說著說著,董燕就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紙和筆……
記者手記
采訪是在董燕組織的一個小型筆會上進行的。這是社區組織的“美化居室、創意農家、窗臺盆景”學習栽培技術的公益活動,吸引了社區居民、大學生等近30人參與。
記者來到農場門口電話聯系董燕時,遠遠就看到她在招手。走近細看發現,董燕精神飽滿,走路輕快,燙著卷發,朝氣蓬勃,根本不像步入老年的人。那天,她全程都在忙前忙后。熱情的語言,孩童般的笑容,感染著大家,她像性格開朗心直口快的閑人“馬大姐”。
座談中,大家發言熱烈,充滿對她的信任、鼓勵和支持,讓我更增添幾分敬意。我想:像董燕這樣,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靜心留意身邊的每一處風景,真心對待生活的每一份饋贈,就能成就幸福美滿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