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哲學理念,他在自己的著作《存在與時間》中對“向死而生”做出這樣的解釋:“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死”指的是一個過程,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的過程;“亡”指的是亡故,是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用這種“倒計時”法理解死亡,具有積極向上的正面意義,可以激發我們對“生”的欲望和內在活力。試想我們在參加某個競技項目時,是不是在最后倒計時的時候,自己會更加努力,拼盡全力爭取獲勝的可能。如果大家平時也用這種方式和想法生活,相信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十分精彩的。
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故事,某某某不幸查出絕癥,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這個人沒有選擇令人痛苦的繼續治療,而是開始了環球旅行,去實現自己以前的夢想。旅途中每天都過得相當開心,結果奇跡發生了,這個人的病居然自己好了。這就是良好心態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能創造奇跡!
向死而生,是一種積極的活法,雖然是“奔著”死亡去的,不過最終反而重獲新生。當一個人無所畏懼的時候,就是自己最堅強的時候,還有什么能夠打敗自己。
當一個人深陷低谷,或者遇到不如意甚至想要輕生的時候,不妨試試這種向死而生的思維。就把今天當成最后一天生活,不想悶悶不樂愁眉苦臉的,而是想要高高興興快快樂樂地離開,那么就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去見自己最想見的人。反正自己明天就要“走”了,世界上不會再有人記得自己,那么今天就徹底瘋狂一回,真正為自己活一回。
當自己找回開心找回快樂的時候,就會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意義。既然大家最終都要消亡,何必不把過程努力變得精彩,自己盡心盡力去體驗去挑戰,享受其中的刺激和快樂,越刺激越難忘越享受,這樣不是更好嗎?
有一種生物叫蜉蝣,成蟲的壽命非常短暫,只有一天的時間。“蜉蝣于天地之間,渺滄海之一粟”,我們和蜉蝣沒有什么區別。不過我們卻比蜉蝣幸運得多,蜉蝣只有一天的精彩時光,而我們比它多出好幾萬次機會。小小的蜉蝣,一定對我們又羨慕又嫉妒,那么我們就要學會好好珍惜,不要浪費了自己的權利。
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為自己而活。在徹底消亡之前,好好折騰折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