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是常見的老年綜合征。2012年全國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具有營養不良風險的老年病人達49.7%,已發生營養不良的占14.67%。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狀態與臨床結局密切相關,營養不良可以導致患者住院日延長、術后并發癥增加、功能依賴、感染及死亡率增高。
1.什么是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指能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元素缺乏或過剩,對機體功能乃至臨床結局產生不良影響。臨床中的營養不良概念更為寬泛,常以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表示,意指能量和(或)蛋白質攝入不足或由于疾病、創傷導致的代謝需求增加或營養丟失增加,最終不能滿足人體的代謝需要時所導致的臨床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攝入過量所導致的營養不良包括高膽固醇血癥、維生素過多癥和肥胖等,也屬于營養不良。
2.哪些因素易導致老年人營養素攝入不足?
01
從自身身體情況來講,老年人牙齒磨損、牙齒脫落,影響咀嚼功能;老年人舌頭肌肉萎縮、運動能力下降,使食物咀嚼時難以攪拌均勻;老年人味覺功能退化,食欲下降等,均會使老年人進食明顯減少。
02
疾病及藥物因素的影響,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手術后等,飲食往往受到限制,如果沒有專業人員指導,老人很難從日常不均衡的飲食中獲得全面的營養。同時,由于長期服用多種藥物,會影響食欲,導致進食減少。
此外,由于一些社會因素,獨居老人與社會脫節、缺少家人的關懷,飲食往往過于簡單;或是收入較少,難以滿足飲食需要;家庭中存貯設施不足、烹調設施不足、需要他人看管等原因,均可導致長期營養攝入不足。
3.怎樣初步判斷家里的老人存在營養風險?
符合以下兩條問題中任一條,就需要到綜合醫院的老年科進行營養篩查和評估。
01
非自主性體重下降
與平日體重相比,6個月內(或未知時間內)體重下降≥10%或3個月內體重下降≥5%。
02
與日常進食相比,經口攝入減少
4.老年人應該怎樣調整飲食?
合理飲食對于改善老年人營養狀態、防治慢性疾病,以及提高整體身體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01
食物多樣,制作細軟,少量多餐
對于高齡老人和身體虛弱以及體重出現明顯下降的老人,應特別要注意增加餐次,除三餐外可增加2~3次加餐,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食量小的老年人,應注意在餐前和餐時少喝湯水,少吃湯泡飯。對于有吞咽障礙和80歲以上老人,可選擇軟食,進食中要細嚼慢咽,預防嗆咳和誤吸;對于貧血,鈣和維生素D、維生素A等營養缺乏的老年人,建議在營養師和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營養強化
食品。
02
每天足量飲水
每日飲水最好在1200ml以上,應定時有規律的主動飲水。對于有心臟病、腎病、肝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根據病情及尿量限制飲水。
03
增加益生菌攝入
有利于改善腸道微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