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開孩子的家長會,會上,老師把期末開始的卷子發了下來,并對部分試題做了講解。
我翻了翻孩子的卷子,發現有一道語文題,“神話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者你人的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對于這個判斷,孩子認為是對的,結果被判了X。
因為正確答案不是“神話”,而是“寓言”。
雖然孩子做錯題了,但是作為老父親的我卻是蠻高興的,說明孩子最近西游記封神榜啥的都沒有白看,看穿了神話的本質。
神話與寓言,本質都是掌握著先進文化方向,把握著社會輿論導向群體撰寫出來的東西,只不過時代背景不同,展現方式不同罷了。
至于這道題的唯一正確答案是"寓言”么?
當然不是,每個時代的神話與寓言,都會被換一種符合當時大眾能夠接受形式。
從魏晉南北朝的行為藝術,隋唐的傳奇,到宋元的平話與戲曲,明清的小說,民國的雜文,乃至伴隨著我們長大的讀者、故事會、編乎,以及政事堂東拉西扯的那些文章,哪一個不符合“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者你人的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展現方式的不同,不過是每個時代,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同,掌握輿論主導權的群體不同罷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九品中正制度下,門閥士族掌握文化,所以他們“諷刺或勸誡”的方式是門閥子弟們玩行為藝術,隋唐之后科舉興起,文化覆蓋面越來越廣,閱讀的門檻越來越低,語言形式也越來越白話,作死的程度,也越來越高......
而最早的神話與寓言的區別,不過一個是神權奴隸制社會的產物,一個是宗族封建制社會的產物。
掌控殷商文化的是一小撮的大祭司,基于他們的階級利益,所以要編撰出神話故事,說服普通民眾甘愿于冒險、犧牲與奉獻,夸父、盤古、女媧、大禹,精衛......無一不是如此。
掌握周朝文化的都是廣大的貴族子弟,基于他們的階級利益,所以要勾勒出寓言故事,說服國君按照自己的主張施政,寓言故事來源的《孟子》、《韓非子》、《老子》、《莊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也莫不如此。
本質上,都是掌握文化力量的群體,在玩他們的春秋筆法罷了。
因此,雖然兒子的語文卷面上被判了一個X,但老父親我還是非常高興的,教育的成功不是滿分或者A+,也不是去記住一個“政治正確”的答案,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獨立的思想與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