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道,最近,上海和北京多名權威醫學專家、政協委員在今年地方“兩會”上公開質疑官方集中采購的藥物質量不穩定,出現“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等現象,讓長期被詬病的集采藥質量問題再受關注。
集中采購是中國醫保局2018年推出的方案,旨在通過“以量換價”的方式,壓縮用藥價格,保證低收入者能用得起藥。在上月最新一輪采集中,許多藥降價幅度超出預期;與此同時,沒有一家原研藥(過了專利期、由原生產商生產的藥品)企業中標
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等20名上海市政協委員,共同提交提案直言一些集采藥藥效不穩定,但醫生在臨床使用中沒有選擇權,呼吁給原研藥留出通道。
鄭民華說,他的父親長期高血壓,以前一直使用原研藥,但最近社區醫院換藥,結果父親“血壓一下子(飆)到180”。鄭民華發現國產藥按說明書指示吃一粒血壓降不下來,需服兩粒。
鄭民華指出,官方采集藥品價格確實被壓低,對降低醫保和老百姓的負擔也起了很大作用,但部分藥物質量不穩定,出現“抗生素過敏、血壓不降、麻醉藥病人不睡、腸道準備的瀉藥不瀉或者量不夠”等問題。
在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冠心病專家盧長林也提交提案,稱醫生普遍反映,與進口藥或原研藥相比,集采藥療效欠佳
盧長林舉例說,臨床發現使用相同劑量的新型口服抗凝藥,進口藥可有效預防患者卒中和肺栓塞等,而使用集采藥,患者卒中、肺栓塞的權重較大。集采藥不良反應也較大,病人換用集采藥后,甚至出現過敏反應,說明藥物純度不夠,制作工藝有問題。
對于這樣的新聞,我只想說一句話:請大家記住這幾位專家的名字,并且感激他們。
我一直沒有寫集采藥的問題,盡管我在網上看到了海量的信息,反映其中問題。
我沒寫是因為我并非專家,即便看到再多關于集采藥效果的質疑,也不能輕易得出“集采藥有問題”這樣的結論。所以,我也一直在等國內專家的發言——因為我相信,還有這樣的人在。
“讓專人說專話”,這是我的準則之一。因為一個人無法對所有的事情都去發聲,而只能就自己所了解的、懂的事情去發聲。在好幾次準備寫集采藥、原研藥仿制藥問題的時候,我都因為這種想法而克制了發聲的沖動。
但網上鋪天蓋地的帖子,其實早已經證明了問題所在。什么麻藥效果不佳導致手術疼痛,還有心血管手術的縫合線無法國產替代,等等,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是無數病人的痛苦和醫生的困惑。
甚至有醫生在網上發帖稱,自己接受的醫療教育全被推翻了,已經沒有辦法按照以前學的內容去執行手術和治療。
醫藥集采,自有其邏輯,但背后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你搞這個可以,但不能強行讓進口藥退出呀!
以低價藥逼退跨國藥企,受害者會是誰?
醫藥行業跟一般的制造業不同,一般制造業,你用廉價低質量的貨物趕走外國品牌,倒也不會造成什么大害。但醫藥屬于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要命”行業,是最直接關系到民眾生活質量甚至生命質量的行業,怎么也搞一刀切?也搞民族主義?
最近,隨著進口麻醉藥的退出,“針刺麻醉”也同時開始甚囂塵上,更是令人感到不安。
我在《中華疼痛學雜志》看到一篇論文:《針刺麻醉為何難以在臨床推廣應用?》,其中有一段:
針刺可以鎮痛,針刺麻醉(針麻)是針刺鎮痛的延伸,但針麻始終難以攻破麻醉的大門。因為鎮靜/鎮痛是麻醉的兩大支柱,而針麻要求患者清醒合作,既不"麻"也不"醉" 。清醒是針麻的最大優勢也是劣勢。針麻不鎮靜,鎮痛就成為針麻的關鍵。為了讓針刺鎮痛持續發力,必須有人不停地捻針或用電針代替手捻,麻醉科醫生還要不停地在床頭安撫鼓勵。為什么針麻難以在臨床推廣應用?主要存在3大難題……
在文革中,針刺麻醉成為了“階級斗爭的武器”,也成為”打擊洋奴”的旗幟,只要反對針刺麻醉的,就會被判定為“反革命”,因此而得到了極大的發揚光大。
在當時的一段描述中我看到,針刺麻醉過程中,因為患者是清醒的(只鎮痛而不睡著),這樣就有時間和機會在手術中去學習革命思想。
文革期間,很多公立醫院還成立過“打雞血門診部”,專門用打雞血的方式給病人治病,認為“包治百病”。
其實從1950年代開始,“團結中西醫”的運動就被搞了起來。不過,這個團結僅限于西醫學中醫,而不準中醫學西醫。那一時期,中醫都是政治正確,而搞西醫就是“路線錯誤”。
“要西醫學中醫,而不是中醫學西醫!”當時頂層的要求就是這樣。
這種風氣之下,很多已經學成西醫的醫學生,又被“回爐”去學中醫,成了半吊子中醫醫生。在實踐中,一些需要立即手術的病癥,中醫要求喝湯藥解決,如果動用手術的話會牽扯到“反中醫”的路線,會犯政治錯誤。
這期間,有過多少悲劇?不得而知。
但后來終于回歸了實事求是、科學精神,針刺麻醉的不穩定性和難操作性,蓋過了它的有限效果。醫學也終于回歸了醫學本身,而不再是意識形態的武器。
現在,從集采到針刺麻醉,需要保留被質疑的機會,民眾需要有質疑的權利。這時候,醫學專家的發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提供足夠的影響力,讓這些事情回到科學本身。
為集采藥發聲的專家,都是中國的良心!請大家記住他們的名字,支持他們!畢竟,藥物、醫療問題牽扯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正如最近我看到一位網友發的帖子:在進口藥退出的時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時代變局對我的影響。
然而,此時的更多網民,卻仍然沉浸在“美國人來小紅書傾訴自己生活水深火熱”的自豪感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甚至也不關心自己以后將會在醫院,用到什么樣的麻醉藥。
將醫療意識形態化,將醫藥問題捆綁在民族主義情緒上,這些都屬于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如果民族主義者們還在堅持“針刺麻醉”,那就請先給他們來上一針!如果少數人喜歡國產藥物替代,那就請他們先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