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華僑城用“錦繡中華”打響了文旅地產的第一槍,曾是行業的“神話制造機”。如今卻因三年虧200億、子公司債務違約、深圳大本營項目長期停工,被推上風口浪尖。昔日的央企巨頭,如今為何落得頻頻爆雷的地步?青島即墨華僑城歡樂薈的“草皮鬧劇”又揭示了什么真相?
▲深圳華僑城旅游度假區
1、
從神壇跌落:華僑城為何陷入泥潭?
模式失靈,“文旅+地產”成過去式
華僑城的“旅游+地產”模式曾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借主題公園反哺地產,實現了持續增長。然而,隨著文旅市場飽和、消費升級乏力,文旅地產的神話難以為繼。華僑城的虧損從2022年開始擴大,連續三年達到近200億,足見其傳統模式已難以維持。
管理失誤與盲目擴張
華僑城的版圖曾經覆蓋全國,但“盲目撒網”帶來的卻是資金鏈緊繃和項目運營不善。云南、江蘇、無錫等多個項目巨虧后被掛牌出售,青島華僑城歡樂薈等項目更爆出“草皮造假”的尷尬事件,暴露出管理混亂的問題。
▲青島華僑城歡樂薈,爆出“草皮造假”事件
政策與市場“雙殺”
房地產行業下行,文旅地產尤為艱難。在嚴控房企融資與消費者信心下降的雙重夾擊下,華僑城在土地和資產上投入的大量資金難以變現,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華僑城實業曝出債務違約
2、
從神壇跌落:華僑城為何陷入泥潭?
草皮事件:驗收的假面舞會
去年11月,青島即墨華僑城歡樂薈項目,為了通過綠化率驗收,不惜在硬地上鋪草皮充數,驗收后又撤回“假草皮”。這一操作不僅是對政策的敷衍,更是一場對購房者信任的嘲弄。事件曝光后,開發商以“綠化率無硬性需求”為托詞,反而暴露了文旅項目運營的現實窘境。
擺爛背后的“代價轉移”
青島歡樂薈原本是華僑城的重點項目,但“草皮事件”表明其資金已難以為繼。華僑城近年來多次轉讓項目資產,且優先選擇“高虧損、低價值”項目,青島項目被邊緣化成為一種必然。
文旅地產不同于普通商品房,商業屬性要求長期運營。而華僑城頻頻出讓文旅項目股權,實質是通過“賣身求生”將運營壓力轉嫁出去,導致項目開發陷入無限拖延。
3、
央企“爆雷”后的樓市余震:房地產的最后底牌?
國企信任危機:神話破滅的蝴蝶效應
央企、國企在樓市中曾是“定海神針”,購房者普遍認為“有央企背書,項目不愁”。華僑城的“爆雷”讓這一鐵律被打破,購房者的信心將進一步流失,對樓市回暖形成阻力。
資產處置潮的隱患
從出售上海寶格麗酒店到青島項目擺爛,華僑城的“賣賣賣”策略難以解決根本問題。若其他央企房企效仿,未來或將迎來一場資產大甩賣潮,樓市的資產價格可能進一步下探,形成惡性循環。
文旅地產的未來:一地雞毛還是重生契機?
華僑城的困局是整個文旅地產的縮影。曾經依賴于“旅游+地產”的巨頭們,如今不得不面臨政策、市場和資金多方考驗。未來,文旅地產要么轉型高端服務,要么成為樓市淘汰賽中的棄子。
▲華僑城大廈
神話破滅后的樓市新秩序
華僑城的“爆雷”標志著央企房企不再是絕對安全的避風港。無論是文旅地產還是傳統樓盤,這一事件都將引發更廣泛的反思。未來的樓市,信心重建恐怕比項目復工更加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