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過節放假,本想帶著兒子一起回娘家看看。
結果我話還沒說完,這孩子就擺手拒絕:
“不想去,老師留的作業多,你和我爸去就行了?!?/p>
記得他上小學那會兒,每次聽到要去姥姥家,都興致很高,這會兒卻一反常態不情不愿,一時我也納悶。
最后還是他爸打圓場:
“娃不去就算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蓜e為了一頓飯,傷了感情。”
想想也是,孩子小時候去姥姥家,大多是跟在大人后面,離不開。
而進入青春期后,他們更渴望獨立,即便打小與姥姥親近,但敏感于周遭的人與事,會更愿意待在熟悉的環境。
所以有人問: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去姥姥家?
一句帶著成見的“白眼狼”并不是答案,孩子不被重視的想法才更值得關注。
1.“跟誰親,我就去誰家”
這幾年,老人成為帶娃“主力軍”,替自家子女“負重前行”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對此,有網友評價:
“都是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家和萬事興?!?/p>
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都是‘階段親’,隔代教育根本養不熟?!?/p>
句句在理,但非事事順心。
畢竟,孩子由誰帶是大人的決定,但更喜歡去誰家,才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網友@安笙發過一個帖子,標題為“對外婆沒有太多感情很奇怪嗎”,就分享了這樣的故事。
自出生起,她就和爸爸一家生活。離外婆家遠,平時兩家人見面的機會也不多,幾年才會去看望一次。
描述中,外公重男輕女,外婆委屈求全,這些“印象”刻在安笙腦海,使得她對兩位老人的態度,也很冷:
會保持小輩對長輩的尊重,但不會表現得很熟絡。
有一次,安媽刷到外婆出去玩的視頻,想讓安笙看看,但她正在和朋友聊天,就隨口說了句“沒什么好看的”。
結果安媽突然就發了火:“你連你外婆都不想看看嗎?怎么這么不孝順。”
這讓安笙感到莫名其妙,不僅是因這條視頻,更覺得和外婆感情并不深,犯不著小題大做。
結尾當她發問“對很少見到的親人沒有太大感情真的就是不孝嗎?”
不少網友也跟著破防了。
“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和外婆生活過,對我來說,外婆更像是一個我尊敬但是沒辦法過于親近的對象?!?/p>
“我跟外公外婆沒感情,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我忘不掉表弟在喝奶他們卻告訴我沒有,抬頭卻放在了高高的麥圈上……”
“去外婆家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所以去的不算多,對外公外婆沒什么太大的感情,只有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和關心?!?/p>
這并不能用“不懂事”一言蔽之,平日來往少,感情自然會變淡。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也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這時,他們往往更渴望在同齡人中找到認同感,而不是跟著大人串門走戶。
因此,當長輩念叨著往事、拉著孩子的手問這問那時,不同代人的觀念差異就決定了孩子無法硬融。
即便那個人是媽媽的媽媽,但在無法放松的氛圍下,這就只是血緣近但不親近的陌生親戚,繼而使孩子做出“我和誰更親,那我就去誰家”的決定。
僅此而已。
2.家長拎不清,造成孩子內外分裂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階段。
此時,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獲得歸屬感,并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能成為什么人?
而不愿跟在父母身后,聽其安排。
所以當他們反復強調不想去姥姥家,不僅被誤解,還要被貼上“家里蹲沒出息”“不尊敬長輩”的標簽時,難免會糾結:
是自己不孝順,還是父母太強勢。
朋友文文,就經歷過這樣的內心拉扯。
之前聊天時,她和我傾訴不愿去姥姥家的原因:家長拎不清,讓她生煩。
還小時,文文每次去姥姥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好吃的零食、成堆的玩具、嶄新的衣服……
說不喜歡是假的,但每次她正興頭上,外婆會突然發問“姥姥好還是奶奶好?”
親媽也反復強調:
“你奶奶會給你買嗎?還不是你姥姥最疼你,長大后要記得孝順她。”
這種“拉踩”親情的做法,讓她生厭。
文文說,奶奶雖然很少給她買這買那,可也從未虧待這個孫女。
生病了爸媽不在家,都是奶奶忙前忙后、端茶送水,被爸媽打罵時,也是奶奶站出來當和事佬,事后再好言安慰孫女。
正因如此,家長“從中作?!钡膽B度,才把她越推越遠。
誠然,親情本有斬不斷的血緣,用來比較反而傷人傷己。
大人眼中的開玩笑、逗小孩,不會讓孩子開心,只會讓他們把不愉快的經歷記在心里。
看過一句話說:
“每一次‘對著干’,都隱藏著一份核心需求 ”
姥姥家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外人”,就會缺乏歸屬感,繼而遠離這個“不屬于自己”的地方。
因為,人為制造的“親疏遠近”,不是愛,是礙。
3.兩家隔輩親,不做選擇只講愛
孩子去哪家,真的只能“二選一”嗎?
并不是。
同事麗姐就用智慧的持家之道,做到了兩全。
她和丈夫是兩頭婚,磕磕絆絆走過最難的日子,兒子今年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
可工作忙和新型婚姻碰到一起,“孩子哪家帶”就成了家庭難題。
思來想去,小倆口把兩家老人拉到一個群,有商有量地討論,才敲定最終方案:
以“一學期”為周期,兩家老人出力輪流帶娃,夫妻倆出錢努力工作。
不定時約個大家都有空的日子,再帶著孩子和雙方老人去旅游。
有關隔代養育的問題,不僅迎刃而解,孩子感受的愛也會成倍增加。
這種“隔輩親”,似乎更容易讓小輩接受。
畢竟,愛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開放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相互尊重、理解,才能換來一個家庭的和睦穩定。
那么,再遇到“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呢?3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1.不生拉硬拽,先傾聽再溝通
孩子不想去姥姥家,別先入為主地用“白眼狼”、不孝順長輩給他們貼標簽,再生拉硬拽逼著娃妥協。
這只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越發逆反。
孩子想要的,更多是個人空間,和父母的傾聽。
這時,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他們的真實想法:
是個人原因,還是不喜歡姥姥家的氛圍。隨后,再和孩子溝通:
“我們不久留,吃頓飯就回家?!?/p>
“如果你覺得拘謹,到時去了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就好,其它的事情交給爸媽?!?/p>
讓他們做決定,更顯尊重。
2.就事論事,不在孩子面前搞“雙標”
親子之間,討論的是“去不去”的問題,盡量別拉扯到大人之間的沖突。
尤其是在雙職工家庭,大多是夫妻一方的老人在帶娃。
這時,就不要用付出的多少,去拉踩另一方的老人、親戚,避免在孩子面前灌輸“誰好、誰不好”的觀念。
每個人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到了一定階段,他們會有自己的判斷。
3.少要求命令,想念的人要多聯系
孩子和親人的感情,見面越少越不深。
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不是誰的錯。
如果孩子和長輩相處淡漠,父母平時也可以在工作之外,帶著孩子多走動。
不一定要挑日子、選方式,只是簡單的視頻電話、語音通話,也能傳達心底的思念。
孩子感受到愛意后,才也會打開心結不排斥走親戚。
4
在不少父母看來,孩子尚小不懂事,就應該聽大人的。
實際上,他們不是不懂,只是有限的表達總被忽略,慢慢的,也就和長輩產生了隔閡。
正如電影《姥姥的外孫》中的那句臺詞所言:
“無法取代的珍貴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蘊藏在日常的細枝末節里?!?/p>
親人一場,沒有無緣無故的冷漠,也沒有不加維系就能長久的感情。
比起問孩子“去不去”,多關注他們“喜不喜歡”,才是更好的教育。
點個“在看”,愿你我都能家庭美滿,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如花綻放。
作者簡介:遇見小媛,一手執筆,寫盡千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