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米創始人雷軍一句“跟大學生穿同款,感覺瞬間變年輕了”,帶火了“武漢大學”羽絨服。官方數據顯示,這款標價598元-658元的羽絨服很快預售告罄,共有1488人購買。
這樣看似“潑天的富貴”,其實正是近年持續火熱的高校文創生意的一個縮影。
幾大高校的線上文創店/圖源:各高校文創小程序
高校文創日常“出圈”
以往,在錄取季、開學季推出創意錄取通知書、新生禮,是高校文創的固定“高光時刻”。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在一年四季的不同重要時間節點推出精心設計的文創產品,高校的文創產品也開始走上越來越成熟的“出圈”之路。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諸多名校已在線上線下開設多家文創實體店,以供學生、游客以及網友購買。
大量高校文創商品已售罄/圖源:“中大文創店”小程序
清華大學成立了官方文創品牌“清華印象”,在各個網絡平臺開設店鋪。武漢大學的“武大文創”不僅建立了校內文創實體店、線上小程序商城、自助售賣設施等銷售渠道,還累計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達到兩百余個品種。
這些高校的文創產品,銷量也非常亮眼。以浙大在淘寶開設的校園店鋪為例,銷量較高的中性筆、簽字筆、筆記本等文創產品均顯示已售1000多件。
大量高校文創商品已售罄/圖源:“人大文創”小程序
不僅如此,在社交媒體上,常會有網友曬出高校文創產品,他們的身份多是學生或者校友。還有一些家長在網上為孩子求購心儀高校的校園文創產品。
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高校文創產品/圖源:社交平臺截圖
漢服、音響、大富翁、卡皮巴拉……
高校文創新意不斷
在原創艱難、競爭激烈的小件文創品開發領域,高校校園文創為何能異軍突起?
多位受訪者指出,高校的文創產品不僅更新迭代很快、很有創意,而且相比校外的各種文創產品,校園文創中的本校自然人文特色更是獨具一格的優勢。
浙江工業大學的一位女生告訴記者,去年10月,卡皮巴拉非常火的時候,學校就推出了佩戴學校綬帶、校徽和學士帽的卡皮巴拉玩偶,模樣憨態可掬,58元的價格也比較合理。因為卡皮巴拉實在太火爆,好幾個校外的朋友托自己代購,她跑了3、4趟校園超市才買到。
去年畢業季,中國人民大學就與山東曹縣合作生產了定制漢服。7月,北大126周年校慶時,一款名為“燕園風華”的馬面裙問世,在校園內頗為吸睛。
北大文創推出的“燕園風華”馬面裙。圖源 北京大學微博
去年秋季開學前,有科普作家也曾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的文創品。以館藏動植物為靈感設計的文件夾、別針、卷尺、冰袖、扇子……姿彩各異,盡顯學校特色,同樣引來求購聲一片。
在年輕人濃度超高的高校校園里,越來越多高校更開始嘗試將年輕人爆棚的創造力和文創產品設計相結合。
此外,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在2024年里面向全校學生推出了校園文創產品設計大賽。3D便利貼、校園建筑音響、校園版大富翁……還在學校公眾號內進行評選展示的文創產品,就有不少學生沖到評論區要求學校“上鏈接”。
一個筆筒128元
性價比見仁見智
高校文創產品越來越豐富,銷售越來越火爆,也帶來了“越來越貴”的新問題。
一位清華學生在社媒上公布了一份在校園文創店購買的商品清單,一個軟皮記事本要38元、一支文創毛筆要48元、一個校訓典藏雙格筆筒要128元。
以被雷軍帶火的高校羽絨服為例,據其他媒體報道,北大的文創小程序上,羽絨服分為998元、1380元、1580元三檔(有風君注:目前只剩998元款式),清華官方店鋪顯示短款598元、長款1298元。性價比只能說是見仁見智。
網絡上,對于高校文創產品的定價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一個鑰匙扣印上名校校徽就算賣幾十元的價格,仍有不少人愿意買單,高校文創的文化價值本就大過使用價值。但也有人認為,高校文創不斷發展的前提下,應推出更多平價選擇,讓更多人有機會通過高校文創了解高校文化,而不是一味追求著更多利潤。
開集市,與美術館、博物館合作……
高校文創深挖校內資源
近年來,文創產品在年輕群體中,釋放出驚人的消費活力。
一大批既好看又實用的文創年貨涌入市場,拼創意、卷做工、搏出圈。從依靠手賬、彩妝等引爆網絡熱度的“故宮淘寶”,到與影視、服裝等多個品牌跨界合作的敦煌文創;從拿起一把洛陽鏟就能挖到寶物,到憑借一匹蠢萌的“綠馬”成為頂流……當大小品牌都站在同一起點公開競技的時候,誰的產品能帶給消費者更為獨特的體驗,將成為決勝的關鍵。
高校文創憑借其特定優勢,在產品創新外,也不斷嘗試銷售形式、產品內核開發上的創新。
比如2023年12月,重慶文理學院開設了重慶首個“非校內”“常態化”的高校文創集市。當時,大三學生張雯是“南門時光”創意集市首批攤主,她準備的數十件纏花,周末兩天時間就銷售了三分之二。
一款僅10來元一本的“刮刮樂日歷”,賣的主要是創意。有顧客表示,“每天早上刮一個,看看今天適合做什么,365天,天天充滿驚喜,刮到‘發財’那天,得去買一張真刮刮樂,說不定就能中大獎。”
2024年,中央美術學院以畢業季為契機,開設美術館禮品店(CAFAM STORE),既有畢業季主題文創系列,也有經典藝術形象的衍生品,種類豐富的藝術文創受到了歡迎。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直屬黨支部書記韓文超介紹,“2023年畢業季展覽近1個月的時間有近35萬人次的觀眾流量,這一數據在2024年突破到了40萬。觀眾觀展熱情的提升,也直接帶動了文創區域的引流和關注、銷售量。”
在韓文超看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帶來的“文化資源”的優勢不言而喻。“這像是一座復合型的寶礦,可挖掘、提煉的元素太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文創開發的本質,珍惜資源,用心做好‘礦工’。”
此外,高校也在嘗試聯名、與博物館合作,推出有文化內核、科技硬核的文創產品。有媒體報道,近日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全息藝術實驗室師生與首都博物館合作,用館藏文物唐石刻十二辰蛇像,設計“幻彩蛇影”全息影像和巳蛇典藏紀念卡兩件科技藝術文創產品。
“在不佩戴任何觀看設備的情況下,透過一片薄膜,就能看到立體蛇頭,調整視線角度,還能觀看蛇頭舞動。觀眾拿著配有薄膜的文創藝術品,仿佛身處博物館展廳里,就像站在唐石刻十二辰蛇像文物前。”北印全息藝術實驗室主任王碩介紹。
王碩還介紹,每件文創都由手工精心制作,擁有專屬收藏編號。王碩說,首博選出這件文物后,北印師生與首博團隊共同創作文創,并在蛇年發售,蛇典藏紀念卡不限量,“幻彩蛇影”因做工更為復雜,限量發售2025件。觀眾將在首博線下及授權線上文創售賣點見到它。
高校文創不只是賣情懷
如今,高校文創產品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旅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指出,“高校文創產品作為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著高校的歷史、傳統、精神和價值觀,成為高校對外展示自身形象、傳遞文化理念的窗口。”
據介紹,目前國內高校文創產品開發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自主開發,高校內部團隊直接負責文創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二是合作開發,高校與專業的文創企業或設計公司合作,由后者負責產品的設計與生產,而高校則提供品牌資源與文化元素;三是授權經營,高校將自身的文化元素或品牌形象授權給第三方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銷售。
其中,一些品牌影響力較強、文創產品開發較早、產品體系較為完善的高校,其文創產品的年收入可能達到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
宋洋洋表示,目前國內高校文創產品形態和傳播途徑日趨多樣化,未來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個性化與定制化產品服務,提供更加貼近用戶需求的定制化文創產品。高校還可以與更多不同類型的機構、不同領域的品牌合作,拓展產品形態與文化內涵,增加跨界合作。
“數字化發展和新媒體傳播也值得關注,利用AR/VR/MR、AI、元宇宙等新技術提升產品的創意性和體驗感,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傳播渠道,加強高校文創產品的品牌推廣與文化傳播。”
歸根到底,作為典型的“創意密集型產業”,高校文創的生命力仍是創意。對高校文創來說,只有利用現有資源、突出高校優勢,不斷開發新創意,方能在激烈競爭的文創市場上“突圍”,不落入單純“賣情懷”的陷阱中。
高校文創這門生意,屏幕前的你怎么看?
來源:潮新聞、工人日報、北京日報、環球網
美編:陳秋霖
運營:陳秋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