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將兄/文
兩天三次余震,震級不高,頻率不低,也讓人感受到了驚慌。不少人郁悶:這還要震到什么時候啊?其實猛將兄之前就提到過,如果對照之前銀川發生的4級以上地震歷史來看,最強余震間隔時間最長為55天。()也就是說,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有感余震很可能還會有。
與其憂心忡忡,整日追捧掐訣念咒的付費文字,不如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咱們住的房子質量如何。畢竟,房屋倒塌是地震傷亡的主要原因,我們居住的房屋靠不靠譜,要遠比看那些蒙對一次就篤信不疑更為重要。
根據寧夏住建廳信息顯示,寧夏地區位于我國南北地震帶北端,除鹽池(抗震設防烈度為6)、彭陽(抗震設防烈度為7),其他地區均8度設防區,所謂8度設防是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之規定,進行房屋抗震設計。
寧夏的8度抗震設防,和北京這樣的京畿重地是一樣的。
為何鹽池和彭陽的抗震設防烈度不是8度呢?
其實從下面這張圖也能看出,2024年全年寧夏只有鹽池和彭陽兩地,從未發生過哪怕是0.1級的地震。查閱往年數據,2021年全年沒有發生地震的依然是鹽池和彭陽;2022年全年未發生地震的是彭陽縣;2023年全年未發生地震的縣區是鹽池和彭陽。
那么抗震設防烈度8度,到底能抗住幾級地震呢?
先要說明,烈度和震級的不同。
震級是指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是指地震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造成的各地的烈度不同,一般情況,離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壞嚴重;遠的地方烈度低,破壞輕微。
烈度8度,換算一下大約是震級6.2級地震的震中烈度。我國抗震設計規范對房屋抗震能力有明確的規定,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根據我國抗震設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則,當遭受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要修理仍可以繼續使用。換言之,就是只要低于6.2級地震時,有抗震設計規范的房屋是不會出現太大問題的。
而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建筑物可能產生一定的損壞,但經過一般的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以繼續使用——這也就是中震可修。
即便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建筑物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這就是救命的大震不倒。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定——
建設單位應當將建筑的設計使用年限、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抗震設防類別等具體情況和使用維護要求記入使用說明書,并將使用說明書交付使用人或者買受人。
當然了,就像猛將兄上周提到的,銀川目前還有不少老舊小區——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1130個,建筑面積1568.76萬平方米(2021年6月數據)。這些老舊小區,很可能存在“有些工程年代久遠或沒有按規定開展'安評'工作或資料缺失,……部分工程前期報建手續不完善,也給建設工程留下安全隱患”。
住建部在2016年發布實施的《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的條文說明中也提到——
在我國不少城鎮中存在一定數量設計文件和施工驗收資料不全,甚至缺失便已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筑,其原因多是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缺少必要監管。
猛將兄留意到,在老舊小區最多的興慶區,曾多次召開城鄉危舊房屋整治工作推進會,堅守“危房不住人、住房無隱患”的底線要求,“從快從嚴從實抓好城鄉危舊房屋整治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居住權益和公共安全利益”。
在2023年年底,興慶區審批服務管理局連發兩次公告,共計52家鑒定為C級危房的經營性房屋停止經營行為,“待重新選址或房屋加固并重新鑒定為B級以上后,方可進行經營”。
所以,各位要對自己的房屋有點信心,總是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憂慮,真的得不償失。做好必要的防震措施,該咋地還得咋地。而居住在年代久遠的老舊小區的朋友們,還是瞅準時機買個新房換個新居吧,讓自己更安心。
最后再來說一下這次地震。
寧夏地震局的數據顯示,自2024年9月25日金鳳區發生3.3級地震開始,截至2025年1月18日17時,永寧4.8級、金鳳4.6級地震原震區共記錄到地震122次,其中0-0.9級地震72次,1.0-1.9級地震33次,2.0-2.9級地震10次,3.0-3.9級地震5次(今早3.2級并未統計入列),4.0-4.9級地震2次。
要知道2022年、2023年這兩年年時間里,寧夏境內發生的地震次數分別為:156次和191次;發生3.0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分別為4次和1次。
正是因為頻繁,所以心煩意亂。寧夏地震局稱,這“屬于銀川地震序列的正常起伏活動”,也希望這樣的“活動”早點結束吧。
讓我們互道一聲珍重,都美美地過個好年!
□校對:英子 搖搖
□審核:老六 金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