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碑刻千千萬,名碑也不少,“二爨碑”絕對算是精華中的精華,“二爨碑”是指位于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學內的《爨寶子碑》和位于云南陸良縣薛官堡斗閣寺內的《爨龍顏碑》,這兩塊石碑是中國書法史上由隸書向楷書過渡期的代表作,也是迄今發現僅有的兩塊爨體字碑,因而被譽為“南碑瑰寶”。今天說的兩塊千年古碑就是“二爨”之一的《爨寶子碑》和《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爨寶子碑》以書法價值而著稱,《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以歷史價值而著稱。
云南曲靖,云貴交界處的滇東城市,珠江源頭第一城,素有“滇黔鎖鑰”、“云南咽喉”之稱,這座地級市有三處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全國十分罕見,而且還都是古碑,就是《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和《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在曲靖市第一中學的校園旁,有一座爨文化博物館,《爨寶子碑》和《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這兩塊千年古碑,就面對面地立在了一起。
如果專程為這兩塊古碑而來,一定要注意開放時間,每周二、四、六、日的上午8:30-11:00,下午15:00-17:00為免費開放時間,周一、三、五為休館時間,不僅一周只開放4天,每天也只開放4.5小時。
兩塊國保碑分別鑲嵌于門外的墻壁上,全國可能再沒有相隔如此近的兩處不同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塊珍貴的石碑為什么會齊聚此地呢?這還得從1937年說起,當時為迎接民國“京(南京)滇公路周覽團”的到來,云南省教育廳下撥專款在曲靖中學內建“爨碑亭”,并將《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也移了過來。
爨文化博物館面積不大,大概占地6畝,主要是兩座碑亭,一座四面通透的“會盟碑亭”,一座四面封閉的“爨碑亭”。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是大理國時代的遺物,距今已有1054年,立于大理國段素順明政三年(公元971年),為長方形,高1.25米,寬0.58米,厚0.16米,無碑腳。碑文共212字,分刻為上下兩截,上截為碑的正文,下截是職官提名。
這塊黑黢黢的石碑,碑文已經看不清晰,碑文記述的是大理國三軍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珍(白族),奉宋太祖圣旨平定眾鎮叛亂后,召集37部彝族首領,在石城(今曲靖)會盟立誓,共討阿房、洞田等地叛亂,并頒賜職賞的史實。
這塊石碑是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出土,最初置于曲靖城北門外武侯祠內,到了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喻懷信等人將碑移入城內奎閣(今已拆除),并對碑題記,敘述此碑出土情況及移置經過。民國時期云南軍閥混戰,城內廟宇多遭毀壞,此碑還險些被毀。
與眾不同的是,這塊石碑上下兩載的書寫排列完全相反,上截從左至右排列書寫,下截則從右至左排列書寫。會盟碑的價值在于它是大理國歷史上的重要實物,也是民族關系史上的寶貴資料。
對面“爨碑亭”中的《爨寶子碑》,名氣可比《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大得多,它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距今已有1620年,刻于東晉大亨四年,即義熙元年(公元405年)。
《爨寶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碑文記錄了墓主人爨寶子的生平及對墓主的贊美之辭。碑右下角刻有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鄧爾恒的隸書跋文6行。
《二爨碑》在書法界地位極高,因為爨體曾是中國魏晉時期社會流行的書體,是隸書向楷書轉變的過渡書體,但因曹操和后來的司馬炎的“禁碑令”,爨體便從歷史上神秘失傳。
清代乾隆年間,云南曲靖出土了《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也成為現今僅存的爨體字碑刻和爨體字來源,清代和民國時期,很多名家都臨摹《爨寶子碑》,練習爨體字。
爨體字的特點是用筆方峻,起收果斷,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曾被康有為、潘天壽等奉為書體中的“國寶”。
所以說《爨寶子碑》——《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堪稱是中國書法界最有名的古碑之一,而且中國目前僅有的兩塊爨碑都在曲靖。
在這處小小的爨文化博物館里,兩處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的古碑,就這樣面對面相隔十來米,在全國來說可能也是唯一。
看完兩塊珍貴的千年古碑,你還可以到附近的西門街走走,這也是曲靖城內唯一一條保留比較完好的老街了,范圍不大,但可以感受一些曲靖老城的百年煙火氣。
《爨寶子碑》發現后的身世曲折,首先是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在云南曲靖出土,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后來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鄧爾恒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先請人精拓了數十張,然后以其小隸書題跋雕刻于上,又拓了一批,后置于城中武侯祠。民國時期,云南軍閥混戰,珍藏在武侯祠的《爨寶子碑》被撬去筑工事,后來城中以拓售碑帖為生的寒士張士元冒著猛烈的炮火,勇敢地將此碑偷偷運回了家,才使得碑刻得以保存,拓片再度廣為流傳。
1937年,原中華民國教育廳撥款委托原曲靖中學校長謝瑯書在校園內建造了“爨碑亭”,將東晉時期的《爨寶子碑》和大理國時期的《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并置于一亭之中。至此,命運多舛的《爨寶子碑》才終于安定下來,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這兩塊碑刻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受到了全面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