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道:“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意思是說君子能夠保持內心的沉穩,行事內斂而不張揚;小人則往往浮躁自滿,缺乏沉穩內斂的氣質。
修養高的人,一定是沉穩有度的,內心平和,不輕易被外界所擾。
這既是做人的涵養,也是圓融的處事境界。
少言以守智
《道德經》中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諸葛亮一生謹慎少言,謀定而后動,于亂世之中輔佐劉備成就帝業。
司馬懿更是隱忍少言,在風云變幻的三國時代,冷靜洞察局勢。
說與不說之間,其實充滿了人生智慧。
說,是一種本能;而不說,是一種智慧。
說太多與己無關的話,對他人之事過分上心,都是很消耗能量的事情。
人的能量是需要守的,要避免過多的外耗。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喧囂中保持緘默,以少言守護內心的清明。
他們不僅會遠離是非,更不會無故挑起事端。
對他們來說,與其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上,不如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努力提升自己。
越是沉默的人,其言更可貴,適時的沉默,是一種智慧。
藏拙以修心
墨子曾說:“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意思是井水太過甘甜,品嘗的人多了,更容易枯竭;樹木過于高大,用途更加廣泛,才容易被人砍伐。
萬物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為人處世,鋒芒畢露自然耀眼,可過于耀眼,本身就是一種“憂患”。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隱藏自己的聰明與才智,以謙遜的態度待人接物。
他們不會因為外在的成就而迷失自我,更不會因此而忽視內心的修養與提升。
對他們而言,藏拙是一種內心的修煉,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與定位。
他們懂得,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外在的炫耀與張揚,而在于內心的充實與滿足。
人前收斂鋒芒,在給別人留余地的同時,也是在成全自己的人生。
少欲以知足
《道德經》說:“少取方可獲得,貪多則會迷惑。”
追求少,方可獲得;追求太多,反而會被紛繁的選擇迷了雙眼。
最難感知快樂的人,不是一無所有的人,而是永遠感到“缺乏”的人。
無欲則剛,無欲則達。
只有擺脫掉欲望枷鎖,不禁錮在貪嗔癡念里,人生才能更幸福,更有意義。
一個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欲望過盛,就成了貪婪。
過盛的欲望,是沒有目地,沒有方向,更是無止境的;
而美好的理想,是有目標的,是經過后天努力,一輩子要攀登的高峰。
欲望吞噬靈魂,理想騰飛靈魂;欲望迷失方向,理想幫你找到方向。
生活里,只有擺脫了欲望的枷鎖,帶著一顆初心,才能更好向著理想的頂峰攀援。
物以極簡為美,人生亦是如此,減少不必要的奢望,學會知足,幸福才會多一點。
人生路上,少言藏拙是智慧,少欲知足是境界。
學會在喧囂中保持沉默,在成就中保持謙遜,在欲望中保持知足。
如此,方能內心寧靜,步履堅定,邁向更加充實與幸福的人生。
本期編輯 | 孫渴
資料來源 | 簡書、夜讀、洞見、有書、富書等 ;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