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與本文無關)
1990年,62歲教師接到退休通知,剛把教學工具上交,就撲通一下,趴在辦公桌上,嚎啕大哭起來。
這位教師名叫“葉連平”,對很多人來說,62歲退休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拿著一輩子的積蓄,終于可以頤養(yǎng)天年。
可葉連平不一樣,他趴在辦公桌上嚎啕大哭,交出去的不僅僅是教學工具,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退休后的葉連平,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過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反而對那些孩子特別上心,尤其是村里的留守兒童。
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賺錢,他們只能跟老家的爺爺奶奶住一起。教育資源又少,讓他們的起點就比別的孩子低。
葉連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做了一個決定:不要回報,繼續(xù)教書育人!
他把自己30平米的舊房里一間空出來,掛了個小黑板,開了個“留守未成年人活動室”。
這間簡陋的小屋,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但卻承載著葉連平的教育夢想,也寄托著鄉(xiāng)村孩子們的希望。
在這里,葉連平不僅給孩子們補習英語,還輔導其他功課,幾年過去,葉連平為孩子們傾注了所有的心血,也花光了所有的積蓄。
他挺節(jié)儉,那件衣服都穿了快40年了,棉背心更是穿了62年,礦泉水都舍不得買,肉也吃不上。
他在學生身上花錢從不小氣,幾百塊、上千塊,眼睛一閉就掏了。
在他心中,投資孩子的教育是最劃算的事。
到了2018年,70歲的葉連平不慎摔傷了腰椎,醫(yī)生叮囑他要臥床休息100天。
可他只躺了4天就急著要回去,他說:“孩子們等著我呢!”
他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走上講臺,這一幕讓孩子們感動得淚流滿面。
但葉連平在退休之前,他的教育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
1928年,葉連平在山東青島出生,18歲那年,他跟著父親搬到了南京,開始在美國大使館做起了打掃衛(wèi)生的工作,在那里,他刻苦練習,最終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新中國成立后,他選擇了當一名小學老師。
但在1955年,他因為某些原因被迫離開講臺,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漂泊生涯。
十年后,他孤身一人來到了安徽和縣,那時候口袋里連一分錢都沒有,身邊沒有一個熟人。
最終由于當?shù)剜l(xiāng)親的接濟和幫助,讓他在這個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家的感覺。
直到1978年,他回南京的機會來了,可他最后還是決定留在和縣,因為他實在舍不得那些曾幫過他的鄉(xiāng)親們。
重返講臺后,葉連平充滿了激情和活力。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為了彌補失去的時光,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鉆研。
他獨創(chuàng)的“四步教學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所帶的班級成績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被評為“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
直到1986年,58歲的葉連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他剛想好好施展一番,結果退休的消息就來了。
他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所以才會出現(xiàn)開頭的一幕。
葉連平的無私奉獻精神令人敬佩。
他日子過得挺樸素,對自己挺苛刻,可對學生特別大方,他設立了“葉連平獎學金”,11年來,共發(fā)放獎學金294400元,資助了323名學生和17名教師。
他還自費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夏令營活動,帶他們參觀科技館、博物館,開闊他們的視野。
有人說他傻,說他缺心眼,但他卻說:孩子們將來有所成就,那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
葉連平之所以無私奉獻,全是因為他對教育有著滿腔熱情,對孩子們懷有深厚的感情。
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師德,什么是大愛。
葉連平的事跡感動了無數(shù)人,他被譽為“麥田守望者”、“鄉(xiāng)村燭光”。
他的精神照亮了鄉(xiāng)村教育的道路,也點燃了無數(shù)人的希望。
(本文轉自初三研究中心,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