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 2025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 1222 萬人,同比增加 43 萬人,畢業人數又創新高。會議中,也是提出了「引導畢業生城鄉基層就業」的相關號召。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這熙熙攘攘的 1222 萬莘莘學子里,尚不知有幾多醫學本科生、醫學碩士生。但無論數量多少,找什么樣的城市、選擇什么樣的醫院,都是一道必答題。
如今的大環境下,很多年輕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幕是:盡管我已經在實驗室里越來越卷了,但似乎永遠趕不上大城市大醫院附加條件越來越高、服從性要求越來越嚴苛的入職門檻。
這時候也許就有人想到,大城市的大醫院卷不起,小醫院我還看不上,那不如去小城市的大醫院——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臨床躺贏也是贏,豈不美哉?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想法,不妨看看曾經也是如此想法并付諸于行動之我的「現身說法」。事先聲明,本經驗只是小樣本個案,沒有循證價值。如果能給您在擇業、跳槽上帶來一些思考就足夠了。
小城大醫院,會更加清閑嗎?
其實很多人會有一個誤區,就是小城市大醫院可能會清閑一點。包括我和很多年輕醫生的交流得到信息可以概括為:老子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但根據我的經驗來看,這個認知并非完全不靠譜,而是需要附加很多條件,甚至有些條件缺一不可。
如果是縣城的大醫院,你還是通過正經編制考進來的醫生,在整體工作上確實會比同賽道的醫生從容一些,因為的患者資源就在這里。但如果是像筆者這種在地級市三甲的牛馬,我只能說只要你不是完全脫離臨床,就不可能完全清閑。
有的家人會很好奇,為什么小城市的大醫院也會這么忙。其實只要你的邏輯轉過來就領悟了:在科室風采展示板上面的那些大佬們背后,總有人在打一些無聲但冗雜的「工」。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自己讀專碩或者規培時候的艱辛歲月,大量的實習生、規培生、研究生、進修生充斥在門診大樓和住院大樓里,撐起了一個大型三甲醫院的正常運轉。
圖源:圖蟲創意,非作者所在醫院
而小城市的大部分三甲醫院則不同,很多醫院雖然在當地是龍頭,但在省內并不是學校的附屬醫院,也沒有大佬背書,難以吸引寶貴的研究生資源和規培生資源。
像筆者所在的醫院就是這樣,在沒有和醫科大學簽約變成附屬醫院的時候,本科實習生都特別少,而且基本都是奔著考研復習來的。別說安排工作了,有的時候可能人影都見不到。大部分規培期間做的工作,上班后還是要自己做。該值的夜班也一個不少。
當然從去年我們醫院變成了大學附屬醫院以后,皮實、耐造的年輕人變多了起來,有些雜活確實不用自己干了。但相對而言,帶教工作量也多了起來。所以筆者也并沒有覺得清閑太多。
小城大醫院,人際關系會更好嗎?
相信很多跟筆者一樣年齡的人,在上學時候都會看一部經典醫療劇《白色巨塔》,感嘆著頂尖醫院里面的人際復雜和勾心斗角。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城市三甲可能表面上的人際關系是一片祥和,畢竟低頭不見抬頭見。但平靜湖面下的暗流涌動可能更加危險。
「以前我們規培的時候還能看著宮斗傻樂,現在真要我們下場的時候真的是如履薄冰。」在廣東省某市三甲醫院的師姐跟我說,在基層醫院,除了極個別手藝特別好的醫生,其他醫生基本在能力上是同質化的,區別于你和其他醫生的,在文章在頭銜。
「但在基層醫院,想要文章又談何容易?所以評優評先要爭,協會會員要爭,大大小小的榮譽也要爭。」
圖源:圖蟲創意,非作者所在醫院
筆者之前剛上班的時候就吸取過教訓,當時我剛剛被現在的單位人才引進過來,也算意氣風發。剛上班前半年值急診夜班,我的搭檔是一個比我歲數大的女同志,但急診水平真的很一般,復雜情況根本處理不了。
有一天是傳統節日的晚上,喝醉的胰腺炎的有外傷的患者絡繹不絕,那晚我實在是忙不過來就跟她說:「大姐,能不能過來搭把手。」
第二周,我接到了主任轉達老書記的委婉提醒,「年輕人臨床水平夠了也要多鍛煉,要有平常心。」并表示,當年的「先進個人」可能要另外物色人選。
那天晚上我請主任吃了飯,推杯換盞下我才終于知道了來龍去脈。后來的故事,就是那位和藹可親的女醫生成了我干姨,當然老書記是我干姨夫。
總的來說,人際關系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只要朋友你還在這個系統里,無論是大三甲還是小三甲,無論是明牌站隊還是草蛇灰線,都是繞不開的必修課程。只是有的人學費是交的全款,像筆者這種普羅大眾可能還是得自己還花唄。
小城市的薪資,會讓我過得更舒適嗎?
談錢的是俗人,但不談錢的是死人。
在小城市的大醫院里上班,大富大貴就不說了,能不能支撐起一個小城殷實市民的消費水平?
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因為就像之前丁香園寫的文章一樣,縣和縣的差異有時候比鐵嶺和羅馬差距還大。同樣都是小城市,有的地方房價幾千,有的地方卻房價上萬。不同的消費水平下,醫生的薪酬是很難統一衡量的。
圖源:圖蟲創意,非作者所在城市
但如果將衡量標準從「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換成「醫院在當地的地位程度」,量化的過程就會相對容易很多。
舉個例子,筆者所在的小城市經濟并不發達,但房價也有七八千元的水平,但整個區域內重點醫院(或者說拿的出手的招牌醫院)只此一家,所以本院醫生在當地的薪酬體系,還處于一個中等偏上的水平。
另一個因素是醫院的「折騰程度」。
比如筆者隔壁城市的市醫院,最近就在擴張新院區,既削減新人才的福利又對原有員工的獎金績效進行了適度改革。
此消彼長下,本來屈居二弟的縣醫院醫生一躍成為該地區的薪資龍頭。結果今年招聘季,這家縣醫院不聲不響地聘到了好幾個博士,反而市醫院招聘顆粒無收,也算是在當地鬧了一個好大的笑話。
說在最后
再次回到文章的事先聲明,本經驗只是小樣本個案,沒有循證價值。其實,我也遇到過那些來到小地方龍頭三甲后過得滋潤的前輩。
不過,前輩終究是前輩。帶著經驗和資源下沉,是一種人生的戰略布局;混得不上不下選擇轉身,大多更像是一種「逃避」。到了地方,待遇和醫院的期待也是顯然不同的。
還是那句話,以上我的經歷,如果能給您在擇業、跳槽上帶來一些思考,就足夠了。
來源:丁香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