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作者:河合隼雄(日本臨床心理學的開創者)
摘自:《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01
我能順利地把孩子養好嗎?
一想到這個問題就十分不安,
怎么辦?
“到底什么樣的育兒方式好,其實我也不知道。”
養孩子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過得愉快的話,如果不“享受”一下養孩子這件事可就虧了。但是現在的各種信息太多了,“這個很危險”“那個很重要”的信息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大家肯定都以為,“這些信息我知道得越多,養孩子就能越順利!”可這么一來,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所以就會很不安,會忍不住想:“這樣做可以嗎?”“還有別的方法嗎?”
其實,世上并不存在適用于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說實話,對于“怎樣養育孩子”的難題,其實我也沒有答案。所以我經常會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養育就好。”
其實不只是在養育孩子方面,現在人整體都很不安,因為這世道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西方個人主義的觀點傳入日本后,過去的“村-族-家”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 公司變成了“家”。公司就像以前的“家”一樣,大家互相支持努力工作,以此來維持這個“家”的繁榮,所以,日本在經濟上才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村上春樹和河合隼雄曾有深度對談,并出版成書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強迫全體成員只為“家”工作的。這樣一來,對父親來說,他為了公司這個“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 邊。“父親”就從家庭里缺位了,母親只好一個人背負起養育孩子的全部責任,孤立無援,不堪重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僅是養育孩子,現在人們普遍焦慮不安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當今時代,感到不安的不只是你自己。明白了這一點,你是不是能稍感慰藉呢?
02
好害怕做了“母親”之后,
我就不是“我”了,怎么辦?
“如何兼顧二者,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我以前聽學校的老師說,他們讓孩子們以“母親”為題寫作文,結果寫出來的幾乎都一模一樣,全都是“我媽媽很溫柔”之類的內容。可要是以“父親”為題,孩子就會寫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來。
換句話說,一說起“媽媽”,河合某子、鈴木某雄這樣的名字就消失了,只剩下誰誰的“媽媽”這個角色。
從古至今,女性被“媽媽”這個角色限定得太厲害了。從孩子們的作文就能看出來,母親是有一個近乎絕對的刻板印象存在的。這個刻板印象太過強大,以至于把女性的個性都破壞了。
人們都認為,“母親就必須是這個樣子”。日本的女性的確經歷過這樣的歷史,她們被強行塞進“母親就必須是這個樣子”的觀念里,所謂的自我以及個性則被完全壓抑。
日本自古以來就非常強調母性的積極面,很難看到母性的消極面, 所以一提到“母親”就必須是“好母親”。可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的事物,任何東西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對于女人而言,同時做好母親和女性兩個角色,似乎非常難啊!雖然很難,但一邊扮演母親,一邊遵循“自我”和“個性”來生活,對今后的女性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也就是說,比起在母性和自我這兩種生活方式里只選其一,不如去考慮“我在這兩者之間,要找到哪里是平衡點,要讓它們各自占多少比重”。這種“在哪方面”“何種比重”的傾向,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女性在平衡母性與自我的時候,一起生活的男性也需要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盡力幫助她。女性生了小孩之后要是能徹底發揮母性作用的話,男性就十分輕松了。所以,他們以往一直把養育孩子這件事全權扔給“母親”,自己從家庭里逃了出去;可如果今后還一直逃避的話,那可就麻煩了。
此外常見的還有,明明母親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親”這個角色, 努力作為“個體”而活著,但卻一再試圖把自己的孩子放進“好孩子”這個毫無個性的框架里。
真是不可思議!孩子肯定也想要像母親一樣,充滿個性地活著。
03
孩子做的事總是不如我意,
是教育方法不對嗎?
“因為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不可能盡如父母心意。”
當今社會過于相信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了。
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便利,所以人人都覺得,只要好好做事就可以如愿以償。以此類推,養育孩子要是沒能如愿進行的話,就會煩躁不已。機器這種東西,只要使用的人操作熟練,就一定可以按照人的意愿運轉。
但是,養育一個活生生的人與操作機器可大不相同,所以,有數不清的困難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一開始就懂孩子是不會盡如大人心意 的,“我家孩子啊,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吧!”這么想就沒事了。
“只要養育方式好,就可以順心如意”的想法完全是迷信。沒有對所有孩子都適用的“好養育方式”,但卻有很糟糕的養育方式。
所謂很糟糕的養育方式是指,父母總是發脾氣、對孩子棄之不管、不給孩子食物等。但對所有人都通用的萬全之法可是沒有的。
所以,“一定是我做得不對,肯定有更好的方法,但我還不知道”的想法是錯誤的。
完全好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養育孩子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要是真的有那么完美的方法的話,人們早就都用這個方法獲得幸福和成功了吧!人生可沒有那么方便的東西。
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其實蘊含著這樣的哲理:“一切都由我自己來做,一切我都能順利做成” 是根本不可能的。并非只要我自己做得好,就可以順利把孩子養好。也就是說,我并不能夠百分之百地掌握人生。
日本在明治時代之后,積極地從歐美引入了合乎邏輯的現代科學。合理主義一直沿用至今。這樣,就會讓人不由得產生了錯覺,竟以為人生這件事應該是能合自己心意的。
總之,對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可能完全按我們的想法活動,這才正是所謂的“生物”。這么想來,貓貓狗狗也不會完全順人心意,植物也不是你想讓它開花就能開花,更不用說孩子了,他們是不可能按照別人的想法成長的。
話雖如此,可一說到自己的孩子,父母們好像就總是覺得他們能如自己所愿。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旦不順心了,就認為“是我不好”,從而生出罪惡感的人,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樣想。
不論是多么優秀的父母,多么優秀的孩子,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雖然我這人可能已經是老古董了,可我還是覺得其實不如意的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或者更應該說,其實沒有比不如意的事更好的東西了。這才是人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能夠成長出自己獨特的個 性。
當遇上不如意的事,想來想去也沒什么用,不妨先睡一覺吧!等你睡醒睜開眼睛的時候,事情也許就會有所改變。
04
學前教育
對孩子究竟是好,還是壞?
“學前時期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
從零歲到六歲的成長時期,孩子幾乎每大一歲就會變一個樣,所以父母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的變化。
而六歲卻是一個節點,這一時期,孩子開始自己做很多事,這就是“身邊的自立”,也就是從自己身邊的小事開始追求自立。接下來,孩子就會離開父母,進入小學,正式開始學習生涯。
所以,小學時期才是重要的一個關鍵期。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比起學習,情感體驗更重要。長遠來看,到六歲上學之前能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有意義的。而且要讓孩子親身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悲傷、痛苦、 憤怒、歡喜等都非常重要。
現在日本家長們的一大問題就是太短視了,短視到僅看到孩子現在學習還不錯就安心了。有些父母讓孩子很小就去學習、上課,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因為靠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來讓自己安心很難,所以就只好去關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以此來獲得安心。
父母為了能讓自己安心,而迫使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這多么難為對文字和數字都還沒有興趣的孩子啊!而這種強迫孩子的代價總有一天會出現。
很多家長在孩子入學前急著讓孩子學算術或識字,雖說孩子確實早學到了一些知識,但卻占不了太多便宜。也許早早就學會的話,在剛入學的時候會顯得很有能耐,但這種差距差不多一年就被別人追上了。從孩子的一生來看,幾乎沒什么意義。
從歷史的角度看,近一百年日本都在追趕別人、趕超別人,所以日本國民有一些迫切的想法也并不奇怪。不過歐美人從漫長的歷史中知道著急做這些事也沒有用,所以放任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成長。雖然歐美人中也有熱心教育的父母,但他們并不會刺激到別人。
當然,熱心教育的不只是日本,韓國、中國也差不多,都有一種“必須追上”的想法。
一些有罕見天賦的人,因為學前教育而取得了成功。但是看著那種特殊的例子,想著“我家孩子也可以”的父母,并不是以孩子為中心,而是以自己為中心在思考問題。
有的孩子很有天賦,也接受了學前教育,在外人看來非常幸福,可對他本人來說卻非常痛苦。也有孩子因此而憎恨父母,甚至自殺。
“我家孩子開口說話太遲了”“識字太晚了”……因為這些事焦慮不安的媽媽特別多。不過發展心理學里寫的那些時間點,只不過是作為參考值罷了,誰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平均值和參考值長大吧!就好像天氣,有時晴朗,有時多云,有時下雨,有時下雪……要是一直都是晴天,那才 是“異常天氣”。
發育稍微晚一些的孩子也會漸漸地發生成長變化的,只不過,有的孩子發育得慢些,有的孩子發育得快些。有的孩子一開始發育得比較慢,后來可能一下子就追上來了。
但如果在他追上來之前,父母就認為“這孩子真沒用”,那很可能就把孩子追 上來的可能性毀掉了。其實,發育稍慢的孩子有很多。而且就算是發育很快的孩子,也有可能只是一開始快而已。從漫長的人生來看,孩子小時候發育得是快是慢,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05
有個性地活著,
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是賭在那些沒有確定性、無法用數字表達的事上。”
如果要充滿個性地活著,那就意味著有時要賭一些不知是真是假的東西。換句話說,有的時候就是要將人生賭在幻想的世界里。
隨著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人們開始覺得“按下按鈕就立刻運行”“在自動販賣機里放入120日元就會出來罐裝果汁”這樣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正確的,覺得只要知道更多這樣便利、實際的東西,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可是個性這種東西并不是這樣的。整天只做這些充滿確定性的事情,根本就沒法兒活出“自我”。
人是什么?我們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答案,可認真思考的話,會發現其實我們也沒有那么懂吧?而個性正是存在于我們不知道的部分里。
如果只做絕對確定的事的話,那就等于只在熟悉的圈子里活著,個性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不是“我知道放入120日元就會出來罐裝果汁,所以放錢進去”,而是“就算放入120日元后可能什么都出不來,我也偏要放進去試試”,這才有意思。
這種“賭上一把”的做事方式正是個性。有個性的人在人生中無數次地做著這樣的事。有時會出現什么,有時什么也不會發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歷練和成長。
而且面對變化無常的人生該怎么反應,也是這個人的個性所在。所以充滿個性地活著這件事,其實是個了不起的大事業,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認同孩子的個性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到了孩子的事上,家長們總會容易太過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但眼前卻總想把孩子塞進確定的形狀里。
養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有的家長想著為了孩子好,只讓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經知道答案的、確確實實的事, 這樣的家長只會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里面而已,孩子的個性也會一直被壓制下去。
人們雖然嘴上都說著“重視個性”,可卻沒有能看到孩子個性的慧眼。
而且,個性是沒辦法換算成數字來衡量的。在學校里學習怎么樣、 擅長哪些科目,這些都可以用數字表示,簡單明了。但是“我家孩子很溫柔”這種事,沒有辦法用分數證明,但能說出口的都是對此很有自信的人。如果能干脆利落地用這種沒法用數字表明的事情來評價孩子,親子關系一定是很棒的。
其實換個角度說,這也是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自豪的表現。假如父母自己也想要有個性地活著,但若不理解孩子的個性是什么,那可就說不上個性了。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有個性地活著的話,也必須殫精竭慮地思考孩子的個性。
在這一點上,其實人們多少都在偷懶,所以對活出“自我”這件事莫名地感到內疚。父母想著:“我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好嗎?”然后“這樣好嗎”的疑惑就會傳達給孩子,孩子會反擊道:“你可以那么隨心所欲嗎?”如果父母真的活出了自我,也懂得孩子的個性的話,就可以輕快地回答出:“當然可以!”
不過在日本想要活出自我,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壓抑自我的歷史,近年來才改變了,所以活出自己可絕非易事。
06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
我應該事先做些什么?
儲蓄 “啊!太有意思了” 的體驗。
對孩子來說,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時期。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像朱麗葉似的女孩,喜歡上了一個像羅密歐似的男孩,那也沒辦法,所以不必想什么“我家有問題所以才變成了這樣”“我家的做法錯了所以才發生這些”。我認為根本沒有“這樣做就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的萬全之法。
多數情況是,父母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等意識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已經順 利度過了青春期。
影響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的關鍵是過去的親子關系, 如果等到了青春期才開始發力就晚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際關系的儲蓄。
在孩子小時候,當他難得想和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父母卻沒耐心地說:“好煩!”然后把孩子晾在一邊,和溫柔地說:“哦?”然后感興趣地傾聽,這兩種反應,形成的親子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是在這種小事的積累中,關系就逐漸建立了。
所以在青春期之前,與孩子在金錢無法衡量,也沒法用數字計算的方面好好相處,好好積累,這才是最重要的。親子之間經歷了多少“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可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當孩子因為什么事而想去自殺的時候,如果他與父母的關系很好,其實是不會真的去自殺的。
因為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明白,自己要是死了父母會很難過。當然,天資非凡的孩子要另當別論。天資非凡的孩子,有時就算與父母關系尚可,也可能會選擇自殺。因為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孤獨還是悲傷,都比同齡人更深刻,不容易解決。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盡情向父母傾訴苦惱,能發展出這樣的親子關系就太好了。“萬一有什么事一定跟我講啊”,就算父母嘴上這么說,但如果原本就沒有建立這樣的關系,那孩子是沒法跟父母開口。所以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這樣的關系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告訴父母“我在學校被欺負了”,這對于孩子來說其實相當于一種失敗,這不就等于承認了自己是“敗犬”嗎?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相信 “就算失敗,父母還是會認可自己” 的話,那是不會說的。
在孩子說“我被人欺負了,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撇下一句“都怪你自己沒用”的父母真是不怎么樣。就算沒說出“你能說出來我很欣慰”,至少也要說“不管發生什么,不管有多少挫折失敗,你都是我們的孩子”。
不論孩子怎么失敗、落魄,都絕不拋棄,這才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而打造這樣的親子關系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絕對不把自己的脆弱、缺點和失敗顯露給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也會認為,脆弱是絕對不能示人的。那么若是孩子被欺負了,也無法對父母說出口。
所以我想,父母把自己的脆弱和失敗都原原本本地展現給孩子是很重要的。
一位自殺未遂的孩子來到我這里尋求幫助,他說:“我完全沒有任何才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是我唯一能做的可以派上用場的事!”
我說:“還是不消失比較好啊,活著說不定以后還會發生什么呢。”
那孩子說:“哼,老師,您的話真老套。”
之后我說:“剛才你說我是大學教授,是很厲害的人,和我比起來你自己什么都算不上。但其實就算是大學教授,在生死的問題上,也只會說些老套的話,這就是人生啊!這是你自己的生死問題,你肯定比我想得更明白,更了解對于自己有意義的東西,不是嗎?”
那個孩子之后就慢慢恢復了活力。
遇上這種情況,不要想著讓對方在嘴上承認“您說的很對”,而是要創造一種“說什么都沒關系”的氣氛,因為沒人能篤定地保證說幾句話就能讓對方一下子有了生的希望。
“為什么必須活著呢?”對于這種話題,除了些老套普通的話也沒有其他可以說了。
孩子能平穩度過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儲蓄起來的關系。孩子會想著“我小時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懷著這種感激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
07
孩子現在成績很好,
將來一定能幸福吧?
如果你只看到“名次”,看不到“是什么樣的孩子”,
恐怕孩子的幸福將遙遙無期。
日本人對什么都喜歡排名,無論對大學還是公司。假如全日本同一水平的大學有很多個的話,應試的競爭就不至于這么激烈了吧。
正因為東京大學被評為全國第一,所以人人都想著“無論如何都要去最好的學 校”,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說到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荒謬的現象,我想是因為“東京大學畢業”代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在社會上,一旦確定了身份,競爭好像就輕松多了。
這么做,完全不考慮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認為只要同樣努力,人人都能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日本的一大特點。
日本人對于能力的平等觀念是非常強的,但卻出現了這樣讓人想不通的想法:既然都是平等的, 那就必須排名,劃分級別。如果孩子說:“我考了第十名。”家人并不會說:“這樣啊,那你以后會走上怎樣一條有趣的人生之路呢?”而是會說:“你太偷懶了。要瞄準第一名,再努力努力!”
這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人與人在能力上并沒有差別。像這樣只看排名的話,孩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學校要是能把數學好和語文好的學生分開排名的話也就罷了,可學校是把所有科目的分數加起來進行排名的,總分只要高出一分,排名就高。
所以為了能排出名次來,本來一些無所謂差異的事情,也非得要設計出能制造差異的考題來不可。而學生為了在這樣的考試中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大量練習迅速反應、不被題目的陷阱欺騙等技巧,做大量相似的練習題,在題海中掙扎。
跟其他的國家相比,日本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相當嬌慣孩子。日本人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就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學習上可以取得好成績,就會被夸為“好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好,就可以隨心所欲,等到長大踏上社會的時候,再接受嚴厲的社會教育。
也就是說,在日本的教育中,社會性的訓練在離開學校之后才進行。
有位女士在咨詢的時候向我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歷。她小時候每次考了好成績都會被夸“好孩子,好孩子”,所以她除了學習什么都不做,但好在考上了很好的大學。
但當她想要繼續讀研究生的時候,父母的態度一下子來了一個大轉彎:“女孩子不用去讀什么研究生,趕緊結婚吧。”
這位女士對我說:“如果目的是讓我嫁人的話,那當初為什么非讓我學習?”的確如此,如果目的是結婚的話,那么根本用不著那么努力學習,嬌生慣養地當父母的掌上明珠才更好吧!
不顧每一個孩子的特別之處,而只知道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名次,這樣的結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孩子的“個性”。根本不關注是“什么樣的孩子”,而只想著名次,想著考好成績,變成有錢人,結婚生子,忙忙碌碌地操勞,安穩度過一生。
可人最終都會歸為塵土的,我們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的呢?
只做著所謂正確的事,就會讓人想問:“你覺得有意思嗎?”因為并沒有“我在活著”的體驗啊!這樣的人,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做了別人認為有價值的事情而已。可這種評價的標準是存在于外界的,而不是內心啊。
“試著做一回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事吧!”
這句話,送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來源:小花生網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