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源流 ,始于秦征嶺南百越時期。
客家的形成,源于東晉。
東晉時期,為安置流亡到南方的北方士族,朝廷推出了承認士族占有私客的制度。
主要內容為:官品第一、二,給佃客四十戶;
然后依據官品逐級減少,至九品,則給佃客五戶;
佃客收獲的財物,與主家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配。
這種制度,就是“給客制度”,這種制度之下,逐步形成的,就是“客戶制度”。
繼而,形成了聚居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客家人,他們有相同的先祖、堂號和郡望。
客家人是中原南遷的“難民”,客家人的祖地在哪里?
行走贛州、汀州,這兩個最大的南遷中轉站,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牢記鄉關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光州,戰國春申君黃歇故里,西漢置弋陽縣,屬汝南郡;三國時設弋陽郡;
唐宋時期,弋陽郡改為光州,轄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等縣。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大量中原人口南遷,他們記憶中的老家,就是光州。
如今,光州已經消失,改為潢川縣。
固始,為今天的河南信陽下轄縣。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封開國元勛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取“事欲善其終、必先固其始”之意,“固始”由此得名,并沿襲至今。
光州固始,位于大別山區,至近代以前,當地的交通、信息長期處于相對閉塞的狀態。
到了今天,固始經濟發展在河南也不顯山露水。截至2022年初,全縣常住人口只有103.29萬人,
固始人為何大量南下,光州固始又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走進這座不大的縣城,我們才了解光州固始作為中原人南遷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的秘密: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大批南遷的中原河洛人來到這里,短暫休整后,穿光州固始,過江淮,進入廣東、江西、福建等地,構成了贛南、閩西、粵北客家先民的主體。
有唐一代,光州固始為發源地,經歷三次大的南遷,遷移民范圍、人員數量、民族組成首屈一指:
唐代中葉,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詔入閩,討平叛亂,開屯建堡,興農積粟,通商惠工, 陳元光為“開漳圣王”。陳政、陳元光“開漳”時,陳氏家族也是集體遷入。
如今,在漳州市云霄縣的將軍文化廣場,矗立著陳政、陳元光父子的石雕像,雄壯魁梧。
唐朝后期,中原人口避亂,大量南下。黃姓客家人多也源于此次遷移。
唐朝末年,固始人王潮、王審邦、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
王審知為“開閩王”,他“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
開閩王氏在閩前后歷六十載,尤其以王審知督福州,為福州的閩都地位奠定了基礎。
如今在固始,保留有王審知故居、鄭成功衣冠冢等景點。
在固始西九華山,建設有“唐人尋根樓”,保存了千年以來客家祖先南遷的光輝事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