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治堅;來源:伍治堅證據主義
從本質上來說,任何投資決策都是預測未來。無論你決定購買股票,賣出債券,或者坐擁現金,其實都是基于你對未來做出的判斷之上的決策。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想要獲得好的投資回報,投資者一定要有超凡的預測未來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事實確實是這樣么?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張圖。
圖表1:市場對美聯儲基準利率的預測總是錯
數據來源:彭博社,Apollo Chief Economist
上圖展示了自2008年以來美聯儲基準利率的歷史(綠色實線)。站在現在回頭看,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清晰的歷史路徑:美聯儲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立刻大幅度降息至零,并將零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16年。在2016到2020年間,美聯儲慢慢逐步升息。然后到了2020年,COVID疫情發生后,美聯儲再次將利率降到零。從2022年開始,為了應對通脹壓力,美聯儲又快速將基準利率提到5%左右。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市場對于美聯儲未來利率的預測(上圖中虛線),從來沒有正確過。舉例來說,在2008到2016年間,美聯儲利率始終保持在零,然而同期市場的共識是:美聯儲很快就會升息。很少有人會預料到,零利率會整整持續8年。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另一張圖表。
數據來源:彭博社,Ritholtz財富管理
在2023年年底時,華爾街主要銀行的首席策略師們對未來的一年進行展望,給出了2024年年底股票指數的預測(上圖柱狀圖)。一年之后,標普500指數在2024年12月31日收盤5,881點(上圖紅色虛線),沒有一個人的預測接近正確的收盤指數。眾多首席策略的預測中位數值為4,875點,和最后的收盤數值差了整整1,000點。簡而言之,沒有任何人能預測未來。
盡管有大量證據清晰地表明,我們人類在預測未來方面錯誤百出,然而我們卻從未停止嘗試。數以億計的投資者關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的大V,認真傾聽他們對于未來的看法。有很多人甚至愿意付費收聽,對大V奉若神明。
為什么會這樣?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人類普遍有三個毛病:大意、輕信和貪婪。大意指的是對自己的投資能力過度自信。感覺自己看過兩本書,或者以前炒股時賺過一些錢,就是“巴菲特第二”,覺得自己是一個高明的預測家,可以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未來。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曾經說過,“未來不可預測的觀念,每天都因為對過去看似顯而易見的解釋而被削弱”。拿出一張K線圖,從右往左看,每個人都可以覺得自己是諸葛亮神算子,分析得頭頭是道,殊不知這并不代表你也能把未來看得一清二楚。
輕信專指那些從某個朋友口里得來一些“小道消息”或者“鄭重推薦”就奉若至寶的投資者,他們往往不多加思考就輕易買入。貪婪則幾乎是廣大投資者的通病。賺了5%,還想著再賺10%。看重更高的利息回報,往往忘記了人家惦記的是你的本金。當大意、輕信和貪婪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的大腦時,我們的理性和獨立思考被扔到九霄云外,活生生變成了市場中的“韭菜”。
《黑天鵝效應》一書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曾說過:“我估計,如果提前24小時告訴投資者接下來要發生的新聞,他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破產。”乍一看,這種說法似乎違背常識:如果投資者可以提前知道接下來24小時要發生的新聞,怎么可能更快地虧損甚至破產呢?但事實上這句話充滿哲理,其原因就是我在上面提到的:當大意、輕信和貪婪交織在一起時,我們就會變成十分愚蠢的投資者。
為了檢驗塔勒布說過的這句話,有研究人員(Haghani and White,2024)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這項實驗中,玩家可以看到某一天《華爾街日報》的標題新聞,然后在模擬盤中的前一天決定買賣股票或債券。也就是說,在你決定買賣股票和債券的時候,你已經知道了接下來一天將要發生的重大新聞。然而,1500名玩家參與實驗后得到的結果讓人啼笑皆非:他們的中位數投資回報為負30%,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玩家破產。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難以預測,大部分人的預測能力都十分糟糕,我們應該怎么辦?
首先,嚴格控制你的投資成本。
大量證據表明,持續準確的預測未來,幾乎不可能,因此當我們考慮付費給別人讓他去預測未來時,應該十分謹慎。換句話說,只有當某人(比如基金經理或者理財顧問)能夠完全令人信服的證明他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扣除所有費用以后,投資回報高于市場平均)時,我們才考慮支付相關的費用(比如超過一個被動型指數ETF以獲得市場平均回報的年管理費,一般在萬5到千3不等)。
當投資者付出過高費用,導致自己投資回報被摧毀的真實故事,屢見不鮮。最近一篇彭博社的文章[1]報道了歐洲一個超級富有家族(Reimann家族)如何被他們的理財顧問折騰得損失慘重。在理財顧問的建議下,該家族在過去十幾年進行了多個并購,但結果卻差強人意。目前該家族的所有資產市值大約為250億美元左右。而如果他們一開始就選擇不接受任何理財建議,而是購買一個低成本指數基金并持有至今的話,他們的資產市值約為500億美元。也就是說,理財顧問給他們的建議給家族造成了約250億美元的損失,令他們的財富凈值損失一半。最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那兩個給出糟糕建議的理財顧問,自己則成了億萬富翁。
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控制成本”在最近幾年變得更加重要。這主要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理財顧問向投資者們推薦各種“另類投資”,比如私募股權基金、非交易房地產基金和私募信貸基金等。在推薦這些“另類投資”理財產品時,理財顧問們往往會搬出“耶魯模式”,向投資者們描繪一幅“私募股權給投資者高回報”的愿景。問題在于,事實上很少有機構能夠達到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會的投資回報,更別提個人或家族辦公室投資者了。
有學者統計[2]發現,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2021年6月30日,美國的大學捐贈基金會平均投資回報,比基準年回報落后1.2到2.5個百分點。另一項研究[3]顯示,在同一時期,美國公共養老基金每年回報落后基準指數大約1.2%,其更差的回報幾乎全部因為他們對于另類資產的投資。
既然投資者很難從像私募股權基金這樣的另類投資中賺錢,為什么理財顧問仍然熱衷于推薦該類理財產品?答案很簡單:更高的費用。正如一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4]指出,“另類投資基金每年的費率,通常為2%,有些高達6%或更高。推銷此類基金的傭金,通常為2%到5%,有些甚至超過10%”。
這些真實故事,給我們投資者提供的訓誡是一致的:控制投資成本尤為重要,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不小心,那么我們遲早要吃大虧。
其次,控制自己想要擇時的沖動。
幾乎每個投資決策,都涉及擇時。比如目前看起來美聯儲似乎要降息了,我是否應該增加對股票和債券的投資?人工智能的泡沫似乎吹得過大,我是否應該考慮做空或至少平掉我手上的英偉達股票?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坐擁高達3,250億美元的巨額現金,選擇不做任何投資。他一定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是否也應該這樣做?很多投資者可能經常會問自己類似的問題。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都能歸納到一個中心主題:我應該擇時么?如何擇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研究證據。最近的一項研究[5]表明,從2015年到2019年,糟糕的擇時導致投資者們每年損失0.53個百分點。接下來從2020年到2024年10月31日,由于擇時差強人意,投資者們的損失更是翻了一番,達到了每年1.01個百分點。錯誤擇時導致投資者損失更大背后可能有多種原因:比如由于COVID疫情封鎖,投資者們在家中無所事事,有更多時間進行買賣。各種交易APP使投資者可以輕松在手機上下單買賣,用手指點幾下就能完成。無論原因是什么,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擇時很難,糟糕的擇時給投資者們造成了沉重的損失。
最后一點,對自己狠一點。
作為一名投資者,我們可以隨時解雇我們的理財顧問,換一個基金進行投資,但我們永遠不可能解雇自己。這個簡單的事實導致了一個很多人不愿意承認的結果,那就是我們往往采取雙標,嚴于律人,寬于律己。如果有人問你:你是聰明的投資者嗎?估計很少有人會愿意承認他的投資能力或者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但在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以下事實:我們投資回報不佳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因于我們自己的認知和習慣錯誤。很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只有誠實地面對和剖析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在投資實踐中揚長避短,才是提高自己投資決策質量的唯一辦法。*
本文首發于FT中文網,該文系Woodsford Capital致投資者信的節選版
參考資料:
Victor Haghani, James White, When a Crystal Ball Isn’t Enough to Make You Rich, Sept 2024
[1]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4-08-13/mega-rich-family-s-advisers-made-fortune-despite-30-billion-in-failed-bets
[2] https://richardmennis.com/blog/endowments-in-the-casino-even-the-whales-lose-at-the-alts-table
[3] https://richardmennis.com/blog/have-alternative-investments-helped-or-hurt
[4] https://www.wsj.com/finance/investing/private-alternative-assets-etfs-cf987342?mod=panda_wsj_author_alert
[5] https://www.wsj.com/finance/investing/market-timing-buy-sell-investor-impact-7e5af96a?st=GHRgJC&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