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每個目標都至少需要一個“除非” 。
這是安妮.杜克在《適時退出》里的一句話,
的確,“目標是強大的工具”。但是:
“它們能讓你有所成就。但僅有一個目標會導致承諾升級,使你固執己見,錯失實現心中所想的最佳方式。”
我很喜歡這句話。??????????????
不光目標如此,我們的愿望、期待、夢想、規劃......都屬于這個范疇。???????
但是,真正給我們帶來傷害的,是我們根據目標作出的判斷,以及由此作出的決定,隨之而來的、或許并不合理的行動。????
所以,我將其改為:每個決定,都至少需要一個“除非”。
比如:"我決定接受這份工作offer,除非..."
"除非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更迭頻繁,顯示出內部治理問題"
"除非行業前景正在惡化,可能影響長期發展"
"除非接受這份工作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家庭關系"
又如:"我決定購買這套房子,除非..."
"除非未來5年內可能會換工作或搬遷"
"除非月供壓力會導致生活質量顯著下降"
"除非周邊在建項目會影響未來居住體驗"
這些"除非"條件幫助我們避免決策時的盲目樂觀,提前考慮可能的風險因素,并為決策預留退路和調整空間,從而保持思維的靈活性,而非固守單一選擇。
每個"除非"都是一面鏡子,照見決策背后被我們忽視的考量。
它不是為了否定決定本身,而是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更有彈性的選擇。
Why
順著標題這句話,我有如下感想:
1、有時候我們會容易因為目標而先入為主。
不止于此,更容易出現"沉沒成本謬誤",因為已投入的時間精力讓我們難以放手。
2、當我們歸于沉溺于愿望時,會偏向于收集有力證據,卻忽視不利證據。
這種"確認偏誤"往往還會被同溫層強化,因為我們傾向于與想法類似的人交流。正所謂抱團干蠢事。
3、在推理時,我們認為一件事情可行,往往是因為做了一些假設,并將這些假設作為確鑿證據。
但是,這些證據本身,也就是假設,也是需要成立條件的,我們忽視了對這一層的驗證。?
4、“除非”,是一種主動證偽,為了彌補 2 和 3,我們忽略了哪些?以及,我們的假設還需要哪些自身的假設?
當然,"主動證偽"也要警惕過度悲觀,平衡"紅隊思維"和建設性思維。
5、這也像是一種奧卡姆剃刀。
去除過多的假設,去除那些理所當然但其實缺乏自身證據的假設,去除哪些因為情緒而被強化的假設;?
6、每個判斷都是基于當時狀況作出的,但我們經常刻舟求劍。
所以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變化,我們要及時更新自己的判斷,以反映世界的變化。--這一點在下棋時尤其明顯,但是現實中則非常隱蔽,?????
環境變化往往是非線性的,某個拐點可能帶來劇烈改變,所以要特別關注關鍵變量。??????
7、更要命的變化,是你我自己的變化。
設定目標的你,做決定的你,此時此刻的你,都是不同的你。
你很可能已經變心了,或者是說當初的你并不是真實的你,但你依然試圖捍衛“自己”,而這個“自己”只是一個標簽罷了,是你為了自我的同一性而自欺欺人的謊言。????????????????????????
自我認知的變化不僅來自于內在成長,也來自于角色轉換(如為人父母)帶來的視角轉變。
興趣、價值觀甚至身體狀況的變化,都可能讓原定目標失去意義。
定期檢查“我現在真的還想要這個目標嗎?”是識別“除非”觸發點的重要環節。
8、“除非”本身也需要動態更新。
"除非"條件之間可能存在關聯性,一個條件的變化可能觸發連鎖反應。
就像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除非”也并非一開始就能全面覆蓋所有情形。
新的信息、新的情境可能會讓原先的“除非”失效或需要增補。
所以要定期復盤:“有哪些之前未曾預料的變故值得寫進‘除非’里?”
9、要最大化一生的期望值,而非只顧眼前的小目標。?
我們常被單個目標或臨時性的勝負吸引,忘了真正想要的可能是更長期、更大的收益。
用“除非”跳出現時的短期追求,避免被眼前得失捆綁,有利于拉回更高的視角做決策。
期望值最大化還要考慮"機會成本",即選擇A就意味著放棄B的收益。--金融行業的人可能最懂這一點,也因此這個行業的人最冷酷--但決策者誰不冷酷呢?畢竟理性和冷酷邊界交織。???
10、成功不是做對所有事,而是及時止損、聚焦對的事。
“除非”并非懦弱,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保護。?
“除非”幫助我們快速止損,使我們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正確的目標或最佳機會上。
How
若要真正把“每個決定都至少需要一個‘除非’”落到實處,需要的是一整套從思維到行動的實踐方法。
以下提供幾個思路,幫助你在決策過程中更有效地“主動證偽”,及時識別并應對各種偏誤,讓思考保持簡潔、靈活和對本質的聚焦。
1. "假設樹":像偵探一樣挖掘線索
每個決定背后都藏著一串"因為"。比如:
"因為這個城市發展好,所以買房",再問一句"為什么發展好?
"——"因為有大企業入駐"。
繼續追問:"這些企業為什么會留下?"
當我們不斷追問,就能看清決策背后的假設鏈條,而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除非"。
我們可以借鑒"假設樹"的方法,將每個假設再次展開,檢視其背后的次級假設。
2. "時光機":給未來的自己留條后路
設想三年后的某天早晨,你會因為現在的決定后悔嗎?
未來的你可能會有新的追求,新的身份,新的責任。
提前設置"除非"條件,就像給未來的自己準備了一張"反悔券",在需要時可以體面地改變方向。
3. "雙面鏡":正反兩面看問題
就像炒股時既要看多頭也要看空頭,做決定時不能只聽利好消息。
主動找反例,多問問不同意見,讓決策更全面。
但也別滑向另一個極端——"除非"是保護傘,不是緊箍咒。
4. "溫度計":把模糊變成具體
與其說"除非市場不好",不如定義清楚:
"如果連續三個月收益低于3%"。
把感性的擔憂轉化為理性的指標,讓"除非"條件更可操作。
就像發燒時,體溫計給出的38度比"摸著挺燙"要靠譜得多。
例如A同學想辭職專心做自媒體,給自己定了明確指標:
"我決定全職做自媒體,除非:
連續3個月粉絲增長率低于10%
月收入連續2個月低于當前工資的70%
平臺政策變動導致收入下降超過30%"
這些具體的數字讓她能理性判斷,最終選擇了漸進式轉型。
5. "定期體檢":讓決策保持活力
每個月給自己半小時,檢查當初設定的"除非"是否還有效。
環境在變,你在變,"除非"也要與時俱進。
就像手機需要更新系統一樣,決策也需要定期維護。
6. "止損鬧鐘":及時脫身的提醒
預先設定清晰的退出信號,就像股市的止損點。
當"除非"條件觸發時,別猶豫,別找借口,果斷采取行動。
記住:及時止損不是認輸,而是為了保存實力,等待更好的機會。
7. "機會成本計算器":別讓短視蒙蔽雙眼
每個選擇都意味著放棄其他可能。
又或者,你現在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完全可以去做回報率更高的事情。(顯然,這里面也有假設,需要驗證。)?????????
購房貸款會不會擠占你創業的資金?高薪工作會不會占用你陪伴家人的時間?
用"除非"提醒自己關注更大的圖景,別讓眼前的蠅頭小利遮住遠方的大山。
小結
“每個決定,都至少需要一個‘除非’”并非是在鼓勵我們畏縮不前。?
相反,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靈活、更具前瞻性的做事方式,讓我們在投入與退出之間,更好地握住主動權。
先梳理假設,再設“除非”觸發條件,確保不被片面證據和情緒裹挾;
定期審視環境和自我,并保持“除非”動態更新;
做到“奧卡姆剃刀”式地去除不必要的假設,同時聚焦最主要的風險或變數;
利用小規模驗證和止損機制,更早、更快做出調整;
時刻與長期愿景對照,別讓短期目標蒙蔽人生全局。
做到這些,你就能在不確定性之海中穩住船舵,不會因為把一條錯誤路線堅持到底而錯失轉向的良機。
本文由我和ChatGPT與Claude共同完成。
我并非是因為AI能夠極大地提升寫作效率而寫下這篇文章,而是因為這個主題足夠重要。
每個決定,都至少需要一個“除非”。
這是我希望自己早20年能夠懂得的東西。?????????
愿我們都能成為善于“除非”的人,讓每一個決定,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好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