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選的畫風幽靜雅麗。其中的花鳥畫“傅色姿媚”卻絕無媚俗,看似南宋“近體”卻迥異于南宋而自成一格。
錢選(約1235—1299年后),字舜舉,號玉潭,晚年更號霅溪翁。因其齋名為“習懶齋 ”,而自號習懶翁;又有別號巽峰、清癯老人。南宋景定三年(1062年)鄉貢進士。與趙孟頫、王子中、牟應龍、蕭子中、陳無逸、陳仲儀、姚式在元初被稱為“吳興八俊”。而趙孟頫“早歲得畫法于舜舉”,所以與趙屬師友關系。入元之后隱居不仕,以書畫終其身,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南宋遺老畫家。繪畫方面的建樹,廣及人物、山水、花鳥。其人物畫比宋人高古,比唐人清秀;山水畫在當時有承上啟下作用;花鳥畫成就最大,是從南宋富艷轉向元代清雅的重要畫家。
錢選在青年時期,打下了很深的儒家思想基礎。在讀書及著書立說方面下過苦功。著有《論語說》《春秋余論》《易說考》《衡泌間筆》等書稿,宋亡時,一時悲憤絕望而皆付之一炬。然而儒家涵養使之在南宋亡后,即平息內心之亂復歸平靜,采取既不與元朝統治者合作,也不想反抗其統治的超然態度。他和趙孟頫一樣向往陶淵明式的自由生活,但由于實現了隱居而罷黜經邦治世而顯灑脫。其繪畫追尋傳統宗法,所畫雖偏于趙孟頫所說的“近體”,卻深藏緬懷先宋的隱隱遺民之心。南宋滅亡時他已經40歲,在以后22年的元代生涯中,他以在南宋奠基了的審美格調上加以變化創造了花鳥畫風格。
圖1
元·錢選
八花圖卷·杏花
紙本設色
縱29.4 厘米
橫333.9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錢選花鳥畫初期面貌是南宋末年的設色風格,典型的宋代院體畫風。然而可貴的是,他能以文儒之士的高雅學識變為清雅面貌。趙孟頫跋錢選《八花圖》云“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近體”是趙孟頫一直要超越的東西,說錢選“風格似近體”,是指錢選花鳥畫有南宋風格的東西。然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卻是錢選設色有別于宋人的地方。如看《八花圖》卷局部(圖1)的杏花,枝梗、花朵淡墨勾線, 花的背面紅色略重,正面盛開的則粉色而白, 枝梗赭墨,嫩枝青紅。色之鮮嫩如新放晨露時潤澤,又淡雅如清風吹拂般明新。這種感覺跟宋人院體花鳥畫相比,雅淡得多了。這里有一個微小的細節,即折枝根部離開母樹被折裂撕帶的樹皮,跟南宋《折枝花卉四段》卷(圖2)強調的折痕一樣,表明了南宋末花鳥畫家處理折枝花卉的一種心態特點。通觀《八花圖》卷,淡雅的色調猶如空濛山色里隱現的景色,清清而輕輕,乃錢選不肯往濃艷之“俗”跨去之止步。這種雅淡風格對當時的影響,趙孟頫跋說“鄰里后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確實形姿生動逼真的清雅之質,脫出南宋末流俗的院體。《八花圖》卷作于1289 年前,這時的雅淡是減弱南宋設色。
圖2
宋·佚名
折枝花卉四段·海棠
絹本設色
縱49.2 厘米
橫77.6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這之后,雅淡的風格繼續發展。例如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創作的紙本設色的《花鳥圖》卷,布局方面全圖更清逸疏宕,其中設色最多的中間一枝牡丹花(圖3)的畫法最值得關注。染墨和染色的正反牡丹葉似乎被“破壞”的斑斑駁駁效果,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或鉛粉或礦物色剝落的原因。因為如果是鉛粉的話,第一不會用到葉子上,因為白色的鉛粉一般會用在花朵上;第二即使是鉛粉的話,時間長了會因氧化而發黑。又如果考慮礦物色因年久之后顏色自動脫落的因素,正面之葉主要用的是墨色,反面葉片雖用石綠色,但看畫面其葉被“破壞”效果的位置,這里的設色實在沒有必要堆很厚的石色。如果說,這些斑駁效果的部位是由顏色脫落形成,那么只有將石綠類礦物色堆得很厚才行,然而那樣,此圖剛畫好時必定是濁、俗、板諸病橫生的一幅畫。這,與該圖卷前后所畫物象都雅淡的整體風格不符,又與作者本有的清雅淡逸的藝術格調不符。所以,鉛粉與礦物顏色脫落的兩種被動性因素,完全可以排除。那么,是否錢選采取了主動的處理手法,達到目前畫面靈動清雅的效果?而且其途徑,是“破壞性”的“水洗”技巧?這提問,依據多年在熟宣紙上的作畫經驗推測,是很有價值的分析思路。因為這種斑斑駁駁的熟紙上效果,符合“水洗”技巧的特點。
圖3
元·錢選
花鳥圖卷·牡丹
紙本設色
縱38 厘米
橫316.7 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熟宣紙能“洗”,是因為熟宣紙被膠礬處理過,紙質有緊密不滲水的特點,所以畫上顏色后,可以用毛筆輕輕洗色。洗的遍數少能使顏色發淡,洗的遍數多則紙面有略略發毛的感覺而松秀透靈。如再洗下去,顏色會由紙面膠礬不勻的因素出現斑駁變化。《花鳥圖》卷所畫的牡丹花,正符合這樣的技巧特點。例如,初次用毛筆輕輕洗色牡丹葉片(圖4),我們能看到所染之葉顏色發淡的效果,并且開始出現了有的地方洗出紙底的斑駁不勻的跡象。在這基礎上繼續洗下去的牡丹葉片(圖4),我們能看到斑駁之跡進一步擴大的效果。而繼續洗的牡丹葉片(圖4),紙面上膠礬不勻的狀況益顯突出,膠礬輕處留色多,膠礬重處留色少,留色少處顯露的紙質底色也就更多了,斑駁之跡更甚。這三個局部牡丹葉片的圖例,是“洗”技巧進行過程中的三種典型效果。當然如再洗下去,顏色就會洗去更多,而膠礬輕的地方總還會殘存些許顏色,洗到這種程度的畫面中也有,如圖4的牡丹葉片效果即是,其上表示葉形的淡墨細線,是洗后再醒勾的。
圖4
元·錢選
花鳥圖卷(局部)
與熟宣紙上一般正常的勾線渲染相比,“洗”是在畫好后將顏色減卻,如果前者可以稱之為“加法”的話,后者可以稱之為“減法”。用以上“洗”之減法的諸種典型狀態之存在,來看待《花鳥圖》卷的整組牡丹,那么“洗”的技巧是使之生動的關鍵。因為那看來布局平平,卻用心經營的折枝構圖,決定了要靠虛實關系的處理才能出效果。目前的牡丹花,有較理想的主次虛實節奏關系。尤其“洗”的技巧之于花葉穿插,特別起到平中見奇的作用。在中間部分大洗其葉,并自左而右洗出實、虛、漸虛的節奏感,洗過后的殘虛斑痕與牡丹花的新潤相對比,給人以清雅出新的藝術感受。“洗”過的牡丹葉斑斑駁駁之遺跡,有一種出乎意料的非常規的美感。這種減法技巧,宋人林椿《果熟來禽圖》在絹上已有所表現(圖5)。不過宋人是片葉稍“洗”,到這里的牡丹花成了整體的“洗”。特別是中心部位的幾片葉子已洗得很模糊,甚至難以分辨葉內莖脈、陰陽變化的正常秩序,若不經有關線條勾醒,前后關系也糊成一片了。其往右,是洗法持續,雖也猛烈,卻漸趨緩和。其往左,是余波所及,適當收止。從而形成了虛中間、實兩頭的格局。這很有意思,“洗”出氣韻,“洗”出節奏,錢選此圖有畫法技巧新創的意義。
圖5
宋·林椿
果熟來禽圖頁
“洗”之減法的殘意,與宋亡給錢選帶來的傷感不無聯系。多洗之處,把紙上所勾染的形象洗成若有若無的痕跡,其中洗不掉處,落下自然暈染的斑跡,得虛中有物,虛處不空的實感。這與一般畫面慣用的或少費筆墨、或不費筆墨的虛,視覺效果是不同的。少費或不費筆墨的虛,有一種飄飄出塵、大氣本無的朗凈感;畫得很深處、很實處然后再盡力洗去的虛,有一種傷感。與一般不運用“洗”技處理畫面顯出虛中之虛相比,經“洗”技處理的畫面的虛顯出實中之虛;前者本在超然之境,后者正在離塵除垢。這很符合錢選洗卻宋人艷麗“近體”,追求清新脫俗的風格之路。
《花鳥圖》卷折枝牡丹“洗”技,其意也正在于表現春“殘”。如旁邊的自題詩中所云“頭白相看春又殘”的“殘”便是,再讀下句的“折花聊助一時歡,東君命駕歸何速,猶有余情在牡丹”,一種殘春、殘年的意味猶存。據該卷落款中有“至元甲午”字樣應為1294年來看,為元朝建立了15年,也是錢選時近暮年,詩中所感時光之“殘”,隱隱有那種對南宋故國“猶有余情在牡丹”的遺民感情。錢選的“殘”之意,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證明我們依作畫經驗推測的牡丹花“洗”之技。
錢選花鳥畫不尚洗技而清雅的代表作品,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桃枝松鼠圖》卷(圖6)。桃枝皴法的輕利筆痕和桃葉接染的輕松色跡,同樣傳達了清麗雅韻。另外,錢選晚年的花鳥畫更清淡,1972年在山東鄒縣發掘出明魯王朱檀墓,隨葬繪畫中有錢選紙本《白蓮圖》,水墨淡設色,所畫亭亭相映的三花三葉,為水墨白描略加淡青渲染。在自題詩后有一段說明:“余改號霅溪翁者,蓋贗本甚多,因出新意,庶使作偽之人知所愧焉。”可知此圖是進入老年的錢選“因出新意”的進一步雅淡之品。其自題詩更見清涼心地:“裊裊瑤池白玉花,往來青鳥靜無嘩。幽人不飲閑攜秋,但憶清香伴月華。”又有同時馮子珍跋“水晶宮館舊豪華,曾識芬陀利上花。記得匡廬分凈社,東林無數吉祥葩。遂為千載凈社之肯綮”。意謂當年趙孟頫識錢選空境,佛教凈土宗蓮花精神猶存。這些文字內容與《白蓮圖》作品本身,說明晚年錢選在接近花鳥畫的水墨形態。
圖6
元·錢選
桃枝松鼠圖卷
紙本設色
縱26.3 厘米
橫44.3 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錢選花鳥畫題材,大部分繼承兩宋院體,如海棠鸂鶒圖、海棠白頭翁圖、芍藥圖、牡丹圖、芙蓉圖、杏花圖、桃花黃鶯圖、山茶圖、梨花圖、黃蜀葵杏花金翅圖、折枝桃圖、花蝶圖、草蟲圖及畫馬圖等。另外也有元初文人感興趣的梅、菊,如梅圖及水仙梅圖,白菊圖、折枝菊圖、二菊圖等。還有過去較少表現的禾鼠圖等。
對于錢選花鳥畫的有關評論,能更見其清雅風格的本質。如云間沈粲“ 務脫鉛華歸之沖淡”( 跋《錢霅川竹深荷凈圖》卷) 之評,因道出了人生境界追求而最為切中要害、一語中的。趙孟頫所評“舜舉作著色花,妙處政(正)在生意浮動耳”一語,“妙”究竟指什么,趙雖沒有明言,但可以肯定道出了包括錢選技法處理所達到了的境界。錢選“妙處正在生意浮動”的“著色花”,有著“殊不可得”的“傅色姿媚”之“近體”的價值。這價值,絕不亞于趙孟頫所作用的墨花墨禽之價值。因為若入于藝術本性,若得自然為真,近體亦“古”。錢選花鳥畫有完整的自我系統,其“瓜茄任我筆縱橫”(自題《秋茄圖》)的藝術創造力,以及“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錢選自題畫句) 的藝術專注力,就是其完整自我系統的證明。該自我系統能睥睨一切法,有很深的修養為基礎,這一點,黃公望有所揭示:“霅溪翁吳興碩學,其于經史貫串于胸中,時人莫之知也。獨與敖君善(敖為趙孟頫師,作者注)講明酬酢咸詣理奧。而趙文敏公嘗師之不特師其畫。至于古今事物之外,又深于音律之學。其人品之高如此。而世間往往以畫史稱之,是特其游戲而遂掩其所學。”所以錢選能到達“靜里春光常自在”(柯九思題錢選《梨花圖》)的境地。在元代人看來,錢選畫的高格就是這樣建筑在他的人品基礎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