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嶗山新世紀學校重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師德修養,促進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圍繞核心素養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鼓勵教師變革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鼓勵教師變革教學過程,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鼓勵教師變革教學方式,把知識學習與學科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鼓勵教師變革教學評價,以評價優化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學習。
語文教師 張賽
教育格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案例背景
一年級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四季》這一課文內容貼近生活且充滿童趣。通過跨學科教學,融合語文、美術、音樂、科學,能讓學生在多維度感知四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 力、想象力、邏輯思維與審美能力,使語文學習更豐富立體。
二、 目標設計
(一)學生深入理解《四季》課文中的字詞,如“草芽 ”“荷葉 ”“谷穗 ”“雪人 ”等,準確掌握 其讀音、含義與書寫。
(二) 借助跨學科活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與藝術創作素養。
(三) 讓學生感受四季之美,激發對自然和語文學習的熱愛之情,增強團隊合作與自主探究意識。
三、過程解析
板塊一 音樂喚醒四季感知:語文與音樂的結合
1.教師播放四段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分別是輕快的《春之聲圓舞曲》、熱烈的《夏日泛舟 海上》、悠揚的《秋的喁語》和寧靜的《冬之夢》。播放前,教師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音樂,想象音樂所對應的季節景象。
2.聽完音樂后,教師讓學生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季節畫面。學生發言后,教師引出《四季》 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如聽到《春之聲圓舞曲》想到“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 并在黑板上寫出“草芽 ”等字詞,帶領學生認讀,講解“草 ”字的結構與“芽 ”字的含義, 同時通過音樂對情緒的調動,加深學生對春天生機勃勃景象的理解,培養形象思維。
板塊二 美術勾勒四季輪廓:語文與美術的結合
1.教師展示四幅以四季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包括用嫩綠線條勾勒的春天、用鮮艷色彩描繪的夏天、用金黃色調渲染的秋天和用白色筆觸勾勒的冬天。引導學生觀察畫中景物、色彩與四 季特征的聯系。
2.繪畫創作,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想想如果給這個季節作一幅畫,你想畫些 什么?讓學生用“我畫的是(季節),我想畫(季節相關的元素)”的句式介紹自己的作品, 強化對課文內容的記憶與表達,鍛煉創新思維與語言組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對美的感知。
板塊三 科學解讀四季成因:語文與科學的融合
1.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四季成因的科學動畫視頻,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地球公轉、地軸傾斜與太陽直射點變化如何導致四季更替。
2.視頻結束后,教師將學生分組,提出問題:“根據科學知識,為什么冬天會冷,夏天會熱呢?這和課文中的哪些描寫有關? ”學生討論后,每組派代表回答,這樣將科學知識與課文內容相聯系,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邏輯思維與知識整合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受自然現象與文學描寫之間的內在關聯。
板塊四 語文編織四季故事:語文綜合運用
1.教師將之前音樂、美術、科學活動中的元素整合,給學生布置一個故事創作任務:以《四季》為藍本,結合自己在其他學科活動中的感受,創編詩歌,并在詩歌的旁邊配上精美的插圖。
2.在班里進行創作總結,針對學生的詩歌結構、語言表達、插圖繪制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交流與分享,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能力,激發文學創作潛能,培養創新思維與, 形成留心身邊事物,善于觀察的意識。
四、總結拓展
(一)教師總結本次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回顧在各項活動中對四季的認識與學習成果。
(二)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觀察身邊的季節變化,用所學的字詞和自己創作的故事片段,制作一本簡單的四季小手冊,包括繪畫、文字描述與對季節現象的簡單解釋,進一步鞏固知識,促進家庭親子學習互動與語文實踐應用,持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思維能力。
五、案例反思
(一)跨學科融合的優勢體現
在本次《四季》跨學科教學實踐中,顯著優勢得以呈現。音樂元素的引入,如不同風格樂曲對應四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形象思維。學生在聆聽《春之聲圓舞曲》時, 腦海中自然勾勒出春天的鮮活畫面,進而與課文中“草芽尖尖”的描述緊密相連,不僅助力于對課文意境的深刻領悟,且在情感渲染下,對字詞的記憶更為深刻牢固。美術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四季主題繪畫并親自創作,將課文中的文字具象化,其創新思維與審美能力獲得有效鍛煉。例如,在描繪自己喜愛的季節時,學生對季節特征的理解通過色彩與線條得以生動展現,同時,語言表達能力在闡述畫作內容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科學知識關于四季成因的講解,使學生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從感性邁向理性,與課文描寫相互映照,邏輯思維得以培養。 學生能夠運用科學原理解釋課文中冬天“冷” 、夏天“熱”的描寫依據,這種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拓寬了學生的認知視野,加深了對語文課文內涵的挖掘。
(二)學生能力發展與學習興趣激發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成果來看,多方面能力得到顯著發展。在語言表達上,無論是音樂環節后的季節感受分享,還是美術創作后的作品介紹,以及故事創編環節,學生均能較為流暢、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詞匯量也在描述四季元素的過程中得以豐富擴充。形象思維與創新思維在音樂、美術活動的刺激下蓬勃發展,學生能夠大膽想象并創作, 如在創編四季故事并繪制插圖時,展現出獨特的創意與構思。團隊合作意識在科學問題討論環節有所體現,學生分組交流、共同探討四季成因與課文的關聯,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并整合 團隊智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跨學科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不再將語文學習局限于傳統的讀、寫、背,而是在多元體驗中感受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魅力,對自然和語文學習的熱愛之情得以有效增強。
(三)教學環節的優化空間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學過程中亦暴露出一些有待優化之處。在學科融合的深度銜接方面,部分環節過渡略顯生硬。例如,從美術創作直接過渡到科學問題探討時,學生思維轉換不夠順暢,教師引導語未能充分發揮橋梁作用,致使部分學生在理解問題時出現短暫的迷茫與困惑。在時間把控上,由于各項活動內容豐富,導致在語文編織四季故事環節,留給學生充分創作與展示交流的時間略顯不足。部分學生未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創作思路與情感, 作品評價也只能倉促進行,無法深入細致地挖掘學生創作中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此外,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雖有針對學生詩歌與插圖創作的評價,但評價維度尚不夠全面多元,對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綜合素養提升幅度的評估不夠精準量化,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成 長與進步軌跡。
(四)改進策略與未來展望
針對上述問題,在后續教學中可采取相應的改進策略。在學科銜接上,教師應精心設計過渡環節的引導語,提前鋪墊并巧妙串聯不同學科知識,使學生思維能夠自然流暢地在各學科間穿梭切換。例如,在美術創作結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畫面中季節特征背后的自然原理,從而順勢引入科學知識講解環節。在時間管理上,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進行更為精準合理的規劃,適當壓縮前面部分學科活動的時間,為語文綜合創作與評價環節預留充足的時間,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得到詳細深入的反饋指導。在教學評價方面,構建一套更為完善全面的評價體系,除了對學生作品的內容、形式進行評價外,增加對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團隊協作能力、思維發展變化等多維度的評估指標, 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等多元化評價主體,全面客觀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為教學調整與學生成長提供更為有力的依據。展望未來跨學科
教學,應進一步深入挖掘各學科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系,探索更多新穎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持續優化教學環節與評價體系,為學生創造更為豐富精彩、富有啟發性的學習體驗,助力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與長遠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