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元旦佳節,潘漢年面容憔悴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病情十分嚴重。在醫生的勸說下,他告別了自己深愛的妻子,前往長沙做進一步治療。分別之際,妻子董慧淚流滿面,不肯離開。
潘漢年縱有萬般不舍,也只能憋住最后一口氣,沖著妻子大聲說道:“我一定會回來的!”這一聲大喊險些又令虛弱的潘漢年暈了過去,在場之人無不感動垂淚。
雖然董慧心如刀絞,但最終為了丈夫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還是松開了丈夫的手,目送其離開。
那么,潘漢年與董慧之間又存在怎樣的愛情故事呢?
大志的革命戰士
1906年2月,潘漢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他出生的時候,正趕上清末明初社會動蕩、各種內外勢力復雜交錯的時期。
父親潘新城是當地的一名小商販,經常在外地做生意。從小到大,潘漢年的衣食起居幾乎全都由母親進行照顧。
日子一天天過去,潘漢年也逐漸到了入學讀書的年齡。為了讓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以后能夠出人頭地不必再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潘新城費了好大勁,拜托各種朋友,終于讓潘漢年有了去省城讀書的機會。
在將潘漢年送往學校的路上,潘新城語重心長地多次叮囑道:“兒啊,這所學校是省城最好的中學,我托了好多朋友才給你爭取到一個名額。去學校以后你可要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我和你媽沒什么本事,以后你可要自己努力,闖出一片事業來。”
潘漢年看著父親充滿期待和激動的眼神,隨即說道:“爸,其實你也沒必要非把我弄到省城來讀書,我小學就是在村里讀的,成績不也挺好嗎?”
潘新城立刻反駁道:“說到這事我都來氣,都怪你媽不和我商量就把你送到村里的學堂,不然的話現在也不用這么大費周章。小村鎮的學校再好也比不上大城市,你就老老實實在這上學。”說完,潘新城就拉著兒子前往學校報到。
在平時的學習中,潘漢年無論是考試成績還是其他方面表現得非常優秀。
每次他將成績單拿回家交給父母,潘新城看著上面每門都是優秀的評價,頓時喜出望外,激動地對妻子說到:“看樣子我們家以后真的出個狀元呀,你看看,還得是我的選擇靠譜。”
妻子沒好氣地回了一句:“兒子成績優秀是人家自己的努力,跟你有什么關系?”
潘新城隨即說道:“這話說的,要不是我把兒子送到省城讀書,他能接受到這么好的教育,考這么高的分數嗎?”
“是是是,你是咱們家的大功臣。”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氣氛久久揮之不去。
1925年,國家形勢又發生了巨變。落后腐朽的清王朝早已被推翻,而新建立的國民政府并不穩定,缺乏強有力的統治基礎。
軍閥之間戰爭頻發,百姓依舊每日受到剝削和壓迫。目睹這一切的潘漢年內心十分痛苦,他下決心一定要找出一個救國救民的辦法。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一本關于介紹社會主義的書籍令潘漢年大受啟發。從那之后,他便刻苦地研究社會主義以及共產黨的思想,希望能從其中找到一條拯救國家的道路。
他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在學習社會主義知識的同時,潘漢年還時不時地悄悄前往共產黨組織,與那里的前輩一起交流并參加他們組織的活動。
隨著潘漢年知識和社會經驗的不斷累積,他十分確信只有共產黨,只有革命才能為中國開辟一條富強的道路。于是,20歲的潘漢年果斷加入共產黨,并將此消息告訴了父親潘新城。
聽到兒子加入共產黨的消息,潘新城起初十分反對,他嚴厲地對潘漢年說:“不行,現在國共兩黨關系鬧得這么僵,你現在加入共產黨不是找死嗎?況且,我讓你接受教育是為了讓你以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再不濟也能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你的決定我不同意。”
面對父親的拒絕,潘漢年耐心地向其解釋道:“爸,你也看見了,現在世道這么亂,如果不盡快恢復國家的穩定,我哪有機會擁有更好的生活。之前的北洋政府以及現在的國民政府只知道一味地向列強卑躬屈膝,絲毫沒有考慮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利益,這樣的政權真的能夠長久存在嗎?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他們不放棄每一個貧困的老百姓,這才是我所信仰、我所追求的組織。況且,你不是說了讓我自己闖出一番事業嗎,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
在潘漢年的不斷勸說下,潘新城只得同意兒子的決定。高中畢業后,潘漢年沒有繼續讀大學深造,而是跟隨共產黨組織去往中央蘇區。在臨行前一天,潘漢年回到家里和父母做最后告別。
母親早已泣不成聲,父親也望著兒子,十分不舍地說到:“去了組織那邊一定要保重身體,沒事多給家里寫信,我和你媽會一直在家等你的。”一家人就這樣度過了一夜。
與董慧的愛情邂逅
來到中央蘇區后,憑借優秀的表現,潘漢年先后擔任了江蘇區黨的中央局宣傳部長、贛南省委宣傳部長。
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選擇加入共產黨,為了革命、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生活而貢獻力量,共產黨隊伍也逐漸開始壯大起來。
為了消滅這支新生力量從而鞏固自己統治,國民黨多次派軍隊對蘇區的共產黨部隊進行圍剿。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潘漢年也跟隨隊伍參加長征。
在長征途中,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前有高山泥沼的阻礙,后有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許多戰士都因此而犧牲。
但潘漢年卻憑借頑強的意志力挺了過來,不僅如此,他還總是在部隊士氣低落的時候及時出現,用自己的方法鼓舞每一個戰士。
最終,包括潘漢年在內的紅軍主力成功到達長征的終點。潘漢年也因為樂觀的態度以及頑強的共產主義信念得到上級的贊揚,稱其為“了不起的革命戰士”。
1938年,被組織派往香港執行任務的潘漢年回到延安,隨后擔任中央社會部的副部長,而關于他愛情的邂逅便發生在其擔任部長后不久。
在一次視察工作時,潘漢年遇到了一位社會部的女下屬。這個女孩名叫董慧,她戴著一副眼鏡留著短發,身高較矮,衣著樸素,在人群中似乎并不怎么起眼。
不過令潘漢年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小姑娘在工作方面非常有能力,辦事利索,總是能夠又快又好地完成他安排的任務。
如此一來,潘漢年越累越欣賞這個小姑娘,經常對其委以重任。隨著潘漢年和董慧在工作上的不斷碰面接觸,兩人關系也逐漸升溫,成為親密的戰友。
后來,潘漢年從其他同事口中得知了董慧的身份。董慧其實是香港一位金融大亨的千金,她的父親在香港以及上海等地都開辦了多處銀行,而她父親本人也擔任香港商會的會長。
作為董家的大小姐,董慧的生活自然十分優渥,并且還擁有父親全部財產的繼承權。
但是她的志向卻不是對于金錢的追求,在馬列主義學院學習的董慧于1938年加入共產黨,她同潘漢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情,為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奮斗。
并且,董慧身上沒有絲毫千金大小姐的擔子,無論對待哪一位同志,她都能保持友好和善的態度。加之工作能力突出,董慧曾一度得到很多干部的認可。
這樣一位有著深厚人脈關系,能夠與任何人打交道,又有高度的革命熱情、優秀才能的女子,自然逐漸吸引了潘漢年的目光。
后來潘漢年在執行任務途中,為了不暴露身份,在上海開了家皮毛公司作為黨的秘密聯絡點,以一個小商販的身份穿梭于港滬指之間。
這樣一來,又拉近了他和董慧之間的關系。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對于董慧而言,她的內心也對這位20歲便加入共產黨,后來歷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以及中央上海辦事處主任的風云人物潘漢年充滿了敬意。
志同道合兩人似乎有著聊不完的話題。很快,潘董二人公開了戀愛關系并且得到了黨組織的同意。
為革命奮斗終身的夫妻
此時的社會仍舊不太平,敵人的特務隱匿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勢必要將地下黨一網打盡。
在上海執行秘密聯絡工作的潘漢年以及董慧也每日為了生命安全而想盡辦法,保險起見,他們在外人眼中始終保持正常的老板和顧客的身份。
1941年,董慧將一套資本論作為禮物送給過生日的潘漢年。但為了安全起見,潘漢年將資本論在內的一些資料交由一位國際友人保管。不久后,組織向潘漢年傳來情報,命令他將所有資料全部焚毀。
潘漢年同意燒毀所有的東西,但卻唯獨要留下董慧所贈的資本論。
前來碰面的同志為了他的人身安全堅決不同意,然而潘漢年卻表示:“如果我被抓了,有沒有資本論都是一樣的,我們還是趕緊燒毀其他資料吧。”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潘漢年對于董慧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潘漢年被組織派往淮南擔任華中局社會部長,而董慧則繼續留在上海工作。
此時的上海正遭到汪偽特務和日偽軍的瘋狂掃蕩,稍有不慎便會落入敵手。在送別潘漢年時,董慧滿臉的憂傷。
潘漢年開口安慰道:“我不在你身邊了你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做任何事都務必要謹慎。現在敵人對我們瘋狂迫害,我建議你還是暫避鋒芒,等局勢緩和一些在做安排。”
董慧紅著眼眶對潘漢年說到:“你就放心吧,我的能力你又不是不知道。去了淮南你也一定要保重身體,千萬別逞能,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靜。”
隨后,兩人互贈詩詞便告別彼此,踏上了新的任務道路。
1944年,潛伏在上海的一名共產黨人員被逮捕,消息傳到潘漢年耳中,他頓時心急如焚,認為董慧有被牽扯出來的危險。
潘漢年立刻找人向董慧通知,讓其迅速脫身。但董慧卻冷靜地告訴潘漢年以及組織:“事情沒有嚴重,放心,我能應付。”
最后事情果然被董慧穩妥化解,輕松處理了危機。
由于革命局勢危急,潘漢年和董慧一直在最危險的崗位戰斗,兩人雖然戀愛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舉辦婚禮。直至1947年,已然41歲的潘漢年才和董慧于香港成婚。
然而,剛結婚不久,兩人又不得不繼續埋頭革命。1948年,潘漢年受上級指令,開始著手安排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分批由香港轉赴東北和華北解放區。
1949年,潘漢年又奉命參加上海的接管工作。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潘漢年夫妻二人才有了比較悠閑的生活。
但由于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導致潘漢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1976年,他被查出患有肺炎,并且久治不愈。
1977年4月,潘漢年因病逝世。得知這一消息的董慧悲痛欲絕,很長一段時間精神恍惚,有時還一個人自言自語說出潘漢年會復活的話來。
她的親人勸其回香港,不要一個人留在異鄉。但這位剛強女子始終不肯回到香港,一直堅持要留在丈夫身邊。
她再給家里人的信中表示:“漢年怕因他的病嚇壞我,而我卻怕他死后無人照顧。”如此情形豈不令人心痛。
結語
潘漢年和董慧夫妻,本可以選擇更加安逸的方式萍平平淡淡地過完此生,但他們最終選擇為國家統一強大而奮斗終身,為社會主義事業鞠躬盡瘁。
他們二人之間的故事雖然普普通通,但每一句話,每一個場景都流露出真情實感。對于潘漢年而言,他舍小家為大家,將自己的幸福置于集體的幸福之下,如此品行怎能不令人敬佩。
作為潘漢年妻子的董慧,對于丈夫的每一個決定都默默支持,并給予最大的幫助,夫妻二人的感情充滿著質樸與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