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宣傳環保,不說司空見慣,也算不足為奇,沒想到在這個全民皆卷的時代,連環保節目都出盡奇招,讓大明星胡歌、劉詩詩在鏡頭前當眾“鏟屎”“拆屎”,還品聞了氣味!
粉絲先不用心疼,被鏟屎的對象可是一級可可愛愛的水獺,胡歌、劉詩詩對此都沒有半點怨言,看到新鮮的水獺糞便甚至驚喜地發出了呼聲。
在演藝圈,熱衷環保的明星并不算多,胡歌絕對算得上一個。
投身環保事業的十個年頭里,他常常遠離臺前,鉆入各種深山老林、自然保護區,身體力行實踐環保公益。
2023年,胡歌攜手劉濤、陳龍,錄制東方衛視大型環保公益紀實節目《一路前行》,#胡歌劉濤爭論用完的手紙是否帶走#就曾在熱搜引發好一陣熱議,為環保事業帶去了很多有益的關注和討論。
環保不是一項階段性的任務,而應是與人們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生活習性,對環保的科普、號召當然也不能淺嘗輒止。
《一路前行》第二季最近已經上線,看了新幾期后你會發現,表面上的藏狐丑萌可愛,實際卻是高原上的“兇殘”殺手,網絡里的吃貨水獺“嚶嚶嚶”的,生活中的它們其實有些“社恐”……
各種新鮮稀奇的環保輸出可真開眼界。
專業碰撞志愿
這檔節目有點東西
第二季開篇,《一路前行》就帶領觀眾走進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遠離都市喧囂的青海玉樹、經濟生產活動發達的金塘島,不管哪一個,都是環保人的主戰場。
透過簡單平實而又具體可感的敘述視角,節目展現了兩地環保人員時而挫敗時而詼諧的詳細工作。
為了抓只藏狐回來研究,環保人員犧牲了比自己伙食都香的鹵雞腿做誘餌,聰明的藏狐卻避開籠子機關,“白嫖”雞腿,迅速逃走,空中仿佛都飄蕩著它得意的笑聲。
工作站的人好不容易在戶外實驗室里種了幾茬適宜玉樹的草籽,既借鑒了周邊地區的成功案例,又考慮到了草籽的獲取成本,眼看著小草長到二三十厘米的時候,一只牛誤闖進來,十分識貨地拿這些草飽餐了一頓。
金塘島原鄉生態保護研究中心的成員,日常就是開著電驢,四處鉆橋洞摸河堤,尋找野生水獺的蹤跡。
在他們工作站,掛著一條密密麻麻粘滿淡竹葉的棉褲,那是工作人員上山下水的最好見證,已成為一個行為藝術般的作品,生動詮釋了他們工作中的辛苦與野趣。
專業者視角之外,胡歌、劉濤等外行志愿者的加入,也向觀眾分享了更親切的環保體驗。
一方面,他們是專業人員的助手,兢兢業業做著監測藏野驢、搭建招鷹架等輔助任務,劉濤頂著散光也認真計數了野驢數量,胡歌、劉詩詩、陳龍對著鏟來的水獺屎,擺出了冶煉黃金的豐收架勢。
另一方面,他們也發揮了各自的技能、職業優勢,生態藝術家韓李李就為保護藏狐設計了視效更優的路殺提示牌,胡歌、劉濤則為宣傳玉樹手工藝品貢獻了明星效應。
在《一路前行》,專業與志愿相輔相成,正如環保事業離不開專家與普通人的共同努力,雙向視角對觀眾來說極為友好。
環保新主張
你需要打開四大認識
自然環境一直處于變化當中,氣候、水文、土壤任何一方的變動都會影響到生態平衡,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至今還有很多局限。
誰能想到,自然的莫測還讓鼠兔這個小東西當了回“背鍋俠”呢?
玉樹的草場退化問題,各界多年來都認為是愛打洞的鼠兔泛濫造成的,哪怕它們圓腦袋、大眼睛,長得萌萌噠,原住民也要將滅鼠進行到底。
但根據近年研究顯示,鼠兔不喜高草地,這會影響它們及時察覺天敵的痕跡,正是因為草變矮了,才吸引來大量鼠兔生活、打洞。
真正導致草場退化的原因,目前指向了氣候變化,這里頭的因素、反應可就太復雜了,專家們尚且在攻堅中。
其實早在環保機構介入之前,玉樹牧民就自覺退牧還草,不會有人比他們更盼望草原恢復的了。提起當年水草豐美、綠草茂盛的景象,牧民巴碰的臉上還不自覺帶著懷念。
專家進駐后,當地牧民積極配合,他們對本土環境的掌握、生態變化的敏感,為環保學者提供了很大幫助。不止他們,金塘島當地人也是最早察覺野生水獺存在的人群。
無論何時何地,原住民都是環保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本土智慧,重要性不亞于任何專業手段。
在環保事業中,環保工作者無疑是最無私最可愛的人。
為了保護環境,他們往往要守在偏遠地區,哪怕擁有頂尖學歷,也安守著不多的報酬,專心用所學拯救生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熙爾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
95后的他在80后胡歌眼里還是個小朋友,本該享受青春的年紀,卻曬出了一身黝黑的皮膚,日日埋頭在高原和工作站里,和妻子分隔兩地。
中國有許許多多個熙爾,他們的付出實在令人欽佩。
從原住民到專業工作者,環保最后要輻射的必然是普通人,受眾參與度是環保事業的重要評價指標。
普通人會如何走向環保?
胡歌在玉樹偶遇的老朋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多年前,才培在水邊撿到一個塑料袋,里頭裝著許多死青蛙,就是那一刻對生靈的悲憫擊中了他,帶他走上了垃圾回收的長路,后來又在公益活動中遇到胡歌,受更完備的環保理念影響,將垃圾回收升級到分類。
如今他開設的垃圾回收分類站井然有序、規模壯大中,一個塑料瓶的蓋子、瓶身都要嚴格分開壓縮。
人人都有悲憫心,如何激發大眾對動物的愛心,是環保部門與志愿者都需要研究的課題。
跟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原鄉生態保護研究中心的腳步,《一路前行》娓娓道來,喚起人們對自然、原住民、環保工作者、受眾參與度的認知,環保的推廣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
從了解到熱愛
出發其實很簡單
《一路前行》每期節目顯然都策劃了鮮明的主題,作為主角的藏狐、鼠兔、水獺等自然生靈,它們呆萌、反差、生命力強悍的多面特色,都吸引著觀眾不斷了解,而了解是通向熱愛的必經之路。
藏狐成為互聯網網紅,影響的不僅是網友們的表情包,還有玉樹整條生物鏈上的野生動物。一個明星動物的出圈,一個傘護種的誕生,往往會帶動一個地區的關注度,帶來金錢、人力的大量投入。
當下互聯網語境下,流量這個詞時不時還帶有那么一絲貶義,可在藏狐身上我們看到,環保事業用得上流量的加持,一切關注都有利于環保的傳播。
野生水獺的蹤跡在中國沉寂了很多年,它們在經濟發達的金塘島成群出現,展現出自發躲避人類的族群智慧,這不僅對物種復原有重要意義,更關鍵的是給大眾帶去全新啟發。
保護野生動物,并不意味著要將他們與人類隔絕,或者讓經濟發展為環保讓步。在自然和社會演化的過程中,雙方和諧共處的契機或許已經出現。
無論是藏狐的流量加持論,還是水獺打開的環保新思路,這幾期節目播出后,都得到了網友的熱烈反響。
借由大家對網紅動物的好奇與喜愛,節目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大眾對環保的認知與關心。
正如胡歌所說,“環保不需要理由,愛上萬物生靈,自然會想保護他們”。
不得不承認,環境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每一個組織、個人的加入都意義重大。
不難看出,東方衛視在《一路前行》中投入了許多力量,節目的專業性與前瞻性都可圈可點,作為全國一流傳媒頻道,制作水平和社會責任心都值得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