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夏天,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詢問:“你們國家有一位叫沈從文的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是否還在世?”
遺憾的是,沈從文已于當年5月逝世,而諾貝爾文學獎只頒給在世的作家。
這是沈從文第二次提名諾獎。
盡管兩度與諾獎擦肩而過,但沈從文早已是中國鄉土文學的“無冕之王”。
他是汪曾祺的老師,是胡適眼中“中國最好的小說家”;作家馮唐力薦“體會中文的美,沈從文是必須要讀的”;導演侯孝賢更是無數次在采訪中提到,“他的電影人生,因為讀沈從文而改變”。
為什么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重讀沈從文?
他的作品,像一首來自湘西邊地的田園牧歌,洋溢著中國傳統鄉村的詩意與純美,撫慰著無數人的心靈。
《邊城》中,山水潺潺,青山重重,船家少女翠翠至美如煙的愛情故事讓人心神往之。
《蕭蕭》中,天光云影,細雨茶煙,樸實的鄉間人用心底的善念,將蕭蕭從遺風舊俗中解救出來,譜寫出一首溫柔美好的人間序曲。
沈從文在這些故事中,將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不動聲色地暈染開來,“看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如何憂愁,仿佛也同樣得到了一點生活的意義?!?/strong>
讀沈從文,只覺得心醉了,整個靈魂都被浸潤,不知不覺撫平躁郁的心緒。
即便命運艱難,也要肆意生長
作家聶華苓說:“在沈從文筆下,元氣淋漓、生機活潑的自然,和文明、理念都沒有關系的自然,從容的各在那里盡其生命之理——那就是維持中國人在戰爭、殺戮、死亡中活下去的自然生命力。”
而蕭蕭,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姑娘。
蕭蕭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伯父種田的莊子上,十二歲那年,嫁給了三歲的丈夫做童養媳。
蕭蕭嫁人時沒有哭,因為在她看來,“做媳婦”,無非就是從這家到那家去生活。
蕭蕭喊自己的小丈夫為“弟弟”,每天抱著弟弟到處玩,給弟弟喂吃的、洗尿片……
15歲時,蕭蕭已經高如成人,家里人都說,她是個大人了。
少女意識懵懂,工人花狗對她暗生情愫。
花狗是起眼動眉毛,一打兩頭翹,會說會笑的一個人。
蕭蕭帶小丈夫上山打豬草,花狗就給她唱山歌。
蕭蕭聽著那些令人臉紅心跳的山歌,時常會覺得惶恐不安,心底卻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愫悄然蔓延著。
終于有一天,她被花狗給心竅子唱開了,變成個婦人了。
花狗誘蕭蕭失身是在麥黃四月,到六月,李子熟了,蕭蕭歡喜吃生李子,她才覺察出自己的身體有點特別——她懷了花狗的孩子。
圖 |《湘女瀟瀟》(1986)
花狗不辭而別,留下蕭蕭獨自面對。
走投無路的蕭蕭想過逃去城里尋找自由,可是還未動身就被發現了。
家人把蕭蕭關在房里,請娘家人來看是“沉潭”還是“發賣”。
忠厚的伯父羞愧難當,但又舍不得斷了蕭蕭的生機,便答應讓蕭蕭另嫁他人:
照習慣,沉潭多是讀過‘子曰’的族長愛面子才做出的蠢事。伯父不讀‘子曰’,不忍把蕭蕭當作犧牲,所以只得答應讓蕭蕭另嫁他人作“二路親”了。
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家,蕭蕭就暫住在小丈夫家,大家也不急于將她送走。
等到次年二月,蕭蕭生下兒子,婆家把母子倆照顧得很好,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
一家人都十分歡喜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索性,蕭蕭不用嫁去別處了。
后來,蕭蕭和小丈夫又生了個兒子,大兒子十二歲時,也接了親,嗩吶吹到門前,蕭蕭抱著新生的兒子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
這便是沈從文的溫柔之處,給了蕭蕭一個相對美好的結局。
在人性與禮法的對抗中,淳樸善良的人性占據了上風,抵御著命運的苦難與不公。
在那個時代,童養媳大多是不幸的。
魯迅《祝?!分械南榱稚?,在丈夫去世后,被婆家強行賣給下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團圓媳婦,因為走路太快、坐得太直,而被婆家認為是大逆不道,最終折磨致死。
或許祥林嫂和團圓媳婦,才是多數童養媳的命運,她們被當成一個明碼標價、可以隨意處置的“物件”。
但蕭蕭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她可以安放愛與欲望,可以被周圍的人溫柔以待,始終堅韌、樂觀,有著昂揚向上的生命力。
鄉下人安于命,他們沒有幻覺,絕不退卻。他們都要活下去。
就像讀者對“蕭蕭”名字的解讀: “‘蕭’字,有凋零衰敗之意,亦有野草頑強生長之意,即便命運艱難,自然的生命力,亦能讓飽經苦難的靈魂肆意生長,血肉豐滿。”
從愛與欲望中找到人性的美與光亮
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為命定
不同于今天的爽文,蕭蕭沒有“大女主”光環,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女孩。
童年失怙,十幾歲便做了童養媳,辛苦把“小丈夫”養大,再生下自己的孩子,又看著孩子娶妻生子……
這一切看似毫無波瀾,然而,按部就班的人生中,蕭蕭也曾“蠢蠢欲動”。
蕭蕭經常聽祖父說起“女學生”,祖父告訴她,“女學生”是這樣一群人:
她們在城里或京里,想往什么地方,不必走路,只要鉆進一個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帶她到地方。 她們在學校,男女同在一處上課讀書,人熟了,就隨意同那男子睡覺,也不要媒人,也不要彩禮,名叫“自由”。 她們也做州縣官,帶家眷上任,她們不怕男子,一受委屈就上衙門打官司,要官罰男子的款,這筆錢有時她們獨占自己花用,有時和官平分……
祖父常常打趣蕭蕭:“以后你也要做個女學生”,“蕭蕭你也把辮子剪去”之類的話。
這些話,都在蕭蕭心里種下了自由的種子。
她時常夢到自己也成為了女學生,甚至在祖父打趣喊她“女學生”時,她在不經意間答應得很好。
在懷了花狗的孩子之后,她沒有認命,而是想像女學生一樣,逃到城里去,尋找自由。
命運使然,蕭蕭并沒有走出那個村子,她繼續留在婆家,安穩地種田、織布,過著和以前一樣平靜的日子。
圖 | 紀錄片《沈從文與湘西》
或許,由于時代不同,我們無法完全共情蕭蕭的處境,卻一樣會有被生活困住,掙扎無果的時候。
而沈從文給了我們突破困局的答案:我們生而平凡,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對抗命運的洪流,但為自己心中的美好爭取過,平靜地接受命運的饋贈,已然是生命的意義。
圖 | 紀錄片《沈從文與湘西》
正如書中所說:“鄉下里的日子也如世界上一般日子,時時不同。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蕭蕭一類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樣的,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為命定。
點擊下方鏈接,看人世間小兒女的悲歡↓
這世界千瘡百孔,總有人縫縫補補
被現代文明浸染太久,人們總是喜歡追求各種“原生態”,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的沈從文,更是在他的作品中,將“自然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寫春時雨夏日溪: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溪水清個透亮,活活地流,許多小蝦子腳攀著一根草,在淺水里游蕩,有時又躬著個身子一彈,遠遠地彈去,好像很快樂。
他寫古樸浪漫的湘西愛情:
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
他寫生活的意義:
我明白人活到社會里,應當有許多事情可做。不能隨便馬虎過日子,不能委屈過日子。
“閱讀沈從文,教會我的不是那個年代憤怒的東西,而是人性的那種溫和的反思和疑問,一直到今天,他都像個精神導師。”
點擊下方鏈接,走進沈從文喜憂參半的一生↓
當你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壓下喘不過氣,人生困惑迷茫之時,不妨翻開這本《蕭蕭》,來到沈從文筆下那個古樸、隱秘,卻又不乏浪漫的世外之地。
《蕭蕭》之外,書中還收錄了《三三》《龍朱》《丈夫》《夫婦》《紳士的太太》等16篇沈從文短篇經典。
在這些純凈而美的故事里,沒有絕望的處境,也沒有必須承擔的世俗罵名,只有生命的自由、澄澈的心靈,讓你相信愛是真的,這世間終究是美的。
余華在《我在島嶼讀書》中說:“我覺得就是要讀一下沈從文!”
在沈從文筆下,人間小兒女的悲歡,打破了人性的世俗偏見,讓我們從愛與欲望中找到人性的美與光亮。
他用充滿溫情的筆墨,搭建了一個可以隨時療愈我們的“詩和遠方”,讓低頭趕路的我們,有一處屬于自己的“心靈療養院”。
沈從文筆下10條質樸深刻的句子
落筆即封神
1.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命運的必然。
2. 鄉下里日子也如世界上一般日子,時時不同。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蕭蕭一類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樣的,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為命定。
3. 人事常常得此則失彼,有所成必有所毀,服從命定未必是幸福,但也未必是不幸。
4.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5. 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6. 抓出自己的心,放在愛人的面前,方法不是錢,不是貌,不是門閥也不是假裝的一切,只有真實熱情的歌。所唱的,不拘是健壯樂觀,是憂郁,是怒,是惱,是眼淚,總之還是歌。
7. 倘若你的眼睛這樣冷,在你鑒照下,有個人的心會結成冰。
8.一切是機會,幸福若照例是孿生的,昨天碰頭的事,今天還會碰頭。
9. 她承認現實,現實不至于過分委屈她時,她照例是愉快而活潑,充滿了生氣過日子的。
10. 他們生活雖那么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里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
你會重新相信 愛是真的,世間終究是美的↓
注:本文配圖來源于網絡。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授權事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