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的外形有哪些特征呢?
如果要根據歷史進行考證,那應該包括身材高大,擁有金色、銀色、棕色頭發和藍色眼睛等體貌特征。只不過,在文化上日耳曼人吸收并發揚了源自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自然科學知識與經驗,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
德意志民族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截至目前,屬于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英國(以英格蘭為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瑞典和冰島等等?,但屬于德意志民族的國家和地區就會少得多,比如德國、奧地利、瑞士的部分地區以及丹麥的部分地區。
日耳曼人尤其是德意志人的起源史和奮斗史,其實并不順利,經歷過千難萬險和千年戰爭,這里面甚至還需要一些運氣成分才能實現。
NO.1|壹
第一次奮斗與戰爭史有關
塔西陀在他的《編年史》、《塔西佗歷史》等著作中,多處描述過日耳曼各部族,綜合起來是這樣的:
他們大都有著兇暴的藍眼睛、金黃色的頭發、高大的身軀,能吃苦耐勞,即使給養不足也敢于主動進攻;
他們非常看重榮譽、擅長軍事,以擴大部族領土和個人領地作為最大的榮耀;
他們野蠻的外表下卻異常遵守部族內部的紀律和秩序,這一點是他們與其他蠻族的明顯區別。
塔西陀及羅馬帝國眼中的其他蠻族是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對于塔西陀和奧勒留來說,日耳曼人的歷史就是對羅馬帝國的戰爭史和掠奪史;而對于日耳曼人來說,卻是流浪史、生存史和奮斗史。
對于戰爭,羅馬帝國和日耳曼人都不陌生,唯一的區別是,羅馬帝國就像黃金戰士,他們患得患失,既要獲得戰場勝利和巨大榮耀,又要贏得元老院的歡心與支持,還要警惕皇帝的戒備甚至清除。
而日耳曼人無所顧忌,在戰場上,他們就像寧可犧牲自身防御和生命值來追求極致攻擊能力的狂戰士。
所以,即使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期,與日耳曼等三大蠻族的戰爭從未真正結束過。善戰且忍耐的日耳曼人隨時卷土重來,直到公元180年奧勒留去世,強大的羅馬帝國與荒蠻的日耳曼人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
即使通過賄賂、收買甚至雇傭這些蠻族為自己賣命,羅馬帝國皇帝卻收到一個自己也沒有想到的結果——以前隔著戰場彼此不太了解,現在可以近距離互相觀察,在蠻族看來,原來貌似強大的帝國遠遠比表面虛弱得多。
公元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覆滅。
也正是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人分裂為多個部落,他們趕走了居住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廣大平原上的凱爾特人,并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在其廢墟上建立了多個國家。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語族又分為北日耳曼語支、西日耳曼語支和東日耳曼語支,開始廣泛分布于北、西、中歐及部分原歐洲殖民地。
NO.2|貳
第二次奮斗與養殖史有關
現在的德國,早就有了工程師(熟練技工)之國的綽號。作為德國民族主體的德意志人、國家主體雛形的普魯士,即既不是天生的機器發明家,也不是首次工業革命的誕生地,相反,除了精通作戰、渴望領地和秩序之外,他們在畜牧業上似乎更有天賦。
在歐洲歷史上,作為日爾曼民族的一支,德意志人沒有像日耳曼民族的其他分支比如撒克遜人、盎格魯人等等,不斷向歐洲大陸的北部寒地、西部甚至海洋地區進行拓展,而是?分散生活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中歐和東歐地區。除了在土地上刀耕火種、在戰爭中劫掠和充當傭兵等謀生方式,德意志人的先祖很早就學會了在廣袤的黑森林里養豬。
按照英國杜倫大學考古學家格雷格·拉森的觀點,歐洲飼養家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00年左右,出現于現在的德國北部即曾經的普魯士公國境內。對于歐洲古代的狩獵采集們者來說,接受和飼養長相奇怪的豬很不容易,只有歐洲北部的德意志人在接觸到這些家豬后,不僅沒有厭惡反而很快就接受了,他們是第一批擁有足夠豬肉替代稀缺昂貴的牛肉和羊肉的人。
到了16世紀,德意志人形成了20多個邦國,其中6個王(帝)國的實力較強,比如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王國、漢諾威王國、薩克森王國和符騰堡王國,另外還有6個大公國、6個公國、7個侯國、3個自由市等等。
無論德意志邦國的數量有多少,在法蘭西和大英帝國眼中都是既可以隨時拉攏,又可以挑動他們各自為戰的一盤散沙。
回顧歷史上的戰爭,農業國與農業國之間可以互相攻伐、有勝有負;游牧勢力也能與農業國打得有來有回、偶爾還能大獲全勝,但卻從未出現過農業國、游牧勢力能夠在戰場上徹底擊敗工業國的情況。
所以,在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后,普魯士看到了統一的希望和路徑——在眾多日耳曼分支中,能夠涌現出德意志這樣的分支,是日耳曼人開始真正崛起的重大標志。
NO.3|叁
第三次奮斗與工業史有關
聚焦到德意志身上,他的最大蛻變就是將普魯士從只有容克軍事貴族、平民和農奴的落后農業國,變成一個能夠擁有眾多熟練技工的軍工國家。
對于普魯士來說,掌握近代工業文明是通過模仿(剽竊)開始,最終趕上了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這并不會令自己蒙羞,法國、俄國甚至遠隔重洋的美國、日本,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
1779年普魯士的兩名官員來到了英國倫敦,他們拜訪了鼎鼎大名的瓦特并提出想采購4臺最新款的瓦特蒸汽機,瓦特告訴他們這不可能,英國政府早在1765年和1774年就頒布了兩部法令,禁止出品先進的成品機器,制造圖紙也不行,最高會處以絞刑。
兩位普魯士官員并未氣餒而是表現得更加善解人意,其中一位名叫布魯克林的官員更是談吐非凡,獲得了瓦特的好感,瓦特甚至還邀請兩位普魯士客人去家中做客。
回到普魯士后,布魯克林憑借從瓦特那里聽到和收集到的信息,還有一張“偶得”的蒸汽機設計圖紙,開始仿制瓦特的蒸汽機,終于在1799年仿制出普魯士的第一臺瓦特蒸汽機。
聰慧的布魯克林還在仿制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零件及性能的改良,而此時距離布魯克林第一次拜訪瓦特已經過去整整20年,不過普魯士并沒有禁錮這些技術,而是當成一種公開的產業來發展——到了19世紀上半葉,德國東部的西里西亞區已經是仿制并銷售新式蒸汽機的重要集散地。
在人類發展史中,經常出現生產力遠遠走在前面,生產關系才開始或主動或被動調整的現象。19世紀初,普魯士通過仿制蒸汽機、鋼鐵冶煉與玻璃制造、化工業出現等等獲得了巨大成功,工業總產值、熟練技工的數量、工廠尤其是軍工廠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德意志其他邦國的總和。
結語
作為日耳曼人中的佼佼者,普魯士希望由自己來完成德意志各邦的統一。
此時的普魯士,只是擁有數量眾多的熟練技術工人,他們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學會了仿制和操作機器,但他們其中的文盲和半文盲不在少數,原創與研發的能力遠遠不足,真正打造出德國工程師團隊,則是通過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實現的。
按照歷史順序可以看到德意志的崛起進度,但如果逆向分析,就可以看到只有工業化、科技化才能達到增強國家實力的目的,至于戰爭,則是德意志崛起后的必然選項——因為他與生俱來的容克軍事階層(制度),直到二戰結束才徹底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