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多做一次 CT,患癌風險增加 43%” 這一話題曾登上熱搜,更是引發了大眾對 CT 檢查安全性的廣泛關注與討論。這一說法源于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的Elisabeth Cardis團隊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 。
該研究對歐洲9個國家共948,174名在22歲前接受過 CT 檢查的人進行了長期隨訪。結果顯示,每增加一次 CT 檢測,患者患血液腫瘤的整體風險會升高 43%,其中淋巴惡性腫瘤風險升高 42%,骨髓惡性腫瘤風險升高 48%。大家不禁會問,CT檢查真的如此危險嗎?我們還能放心做 CT嗎?
CT原理剖析:輻射傷害的來源
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原理是基于X射線對人體的穿透。在進行CT檢查時,X射線管圍繞人體待檢查部位做環形運動,從多個角度發射X射線束穿透人體。這些X射線在穿過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時,由于不同組織的密度和厚度各異,對X射線的吸收和衰減程度也有所不同。通過這些圖像,醫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人體內部組織和器官的形態、結構以及是否存在病變。
CT 檢查中使用的 X 射線屬于電離輻射。當 X 射線照射人體時,其攜帶的能量足以使人體組織內的原子發生電離,從而破壞生物大分子的結構。
X射線還可能通過間接作用,使人體細胞內的水分子發生電離,產生具有強氧化性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攻擊周圍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脂質等,進一步造成細胞損傷 。如果細胞的損傷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修復,可能會導致細胞突變。當突變細胞不斷增殖,就有可能引發癌癥。
雖然單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通常在安全范圍內,但頻繁進行CT檢查,無疑會增加患癌等疾病的風險,這也是為何研究中會發現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升高的現象。
傷害程度探究:CT輻射安全界限
1、單次輻射劑量
根據國家發布的《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成年人診斷參考水平》,人體各部位做CT檢查時承受的輻射量有所不同。以常見的檢查部位為例,頭顱CT的輻射劑量約為2-5mSv ,腹部CT的輻射劑量約為6-10mSv,胸部CT的輻射劑量約為5-8mSv。不過,這些數值會還跟設備型號、掃描參數以及醫院的實際操作等因素都有關系。
2、安全輻射范圍
我國放射防護標準規定,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劑量限值是50mSv ,五年內每年接受的平均輻射上限是20mSv 。對于普通人而言,每年接受的電離輻射有效劑量不應超過1mSv 。從這個標準來看,偶爾進行一次CT檢查,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在安全范圍內。
一般情況下,建議普通人一年進行CT檢查不超過2~3次 。但這并非絕對,如果是因病情診斷和治療的迫切需要,在醫生的專業評估和指導下,即使短時間內多次進行CT檢查,也是利大于弊的選擇。
臨床建議:非必要不做 CT
1、日常情況考量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明確指出,在日常諸多情況下,非必要不做CT。以甲流為例,多數甲流患者僅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此時通常無需進行CT檢查。這是因為甲流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通過常規的臨床癥狀觀察、病史詢問以及一些簡單的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等,基本可以明確診斷和進行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當身體出現一些輕微不適,如偶爾的頭痛、咳嗽等,不要第一時間就想到做 CT 檢查。很多時候,這些癥狀可能是由普通的生理原因或輕微疾病引起,通過休息、調整生活方式或簡單的藥物治療就能緩解 。
2、特殊情況判斷
也并非所有情況都一概而論地拒絕CT檢查。當病程較長,比如咳嗽、發熱等癥狀持續超過一周,且伴有反復咳嗽、高熱不退或者持續性的低熱,甚至出現氣促、氣急、明顯的呼吸困難等癥狀時,就應該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必要時需配合醫生進行 CT檢查以評估病情。
再比如肺炎患者,如果肺部存在器質性改變,或者臨床表現相對較重,復查時就需要進行 CT 檢查,以明確炎癥吸收的程度,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恢復狀況以及后續治療方案的選擇。
是否進行CT檢查,應在醫生的專業評估和指導下進行。醫生會綜合考慮患者的癥狀、病史、體征以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權衡 CT 檢查帶來的益處與輻射風險,做出最為合適的決策。
CT檢查在疾病診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要過度恐慌,應科學看待CT檢查,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合理安排檢查時間和頻率 。同時,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如戒煙、避免接觸有害環境等,降低患癌風險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