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祐三年,臘月十九,蘇東坡出生于四川眉州。
今天,是臘月十九。
生日快樂,東坡先生!?????????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蘇東坡學養貫穿儒、釋、道,造詣縱橫文、書、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因其非凡的才華和瀟灑飄逸的人格魅力名滿天下,是唯一入選法國《世界報》“千年人物”的中國人。
只要你讀宋詞,就繞不過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只要你練書法,就繞不過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練書法不讀宋詞,怎么也得吃飯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東坡肉……
如果你愛蘇東坡,一定不可錯過——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關蘇東坡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
這部由祝勇擔任總撰稿的紀錄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同時,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東坡小像》(《前后赤壁賦》冊頁之一),元,趙孟頫,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第1集:雪泥鴻爪
本集主要講述蘇東坡從聞名天下的大文豪到階下囚的人生轉折。蘇東坡早年成名天下,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后由于黨爭原因,蘇東坡遭遇“烏臺詩案”,幾乎被判死刑,最終被貶黃州。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第2集:一蓑煙雨
本集主要講述蘇東坡在黃州苦難中的自我超越。蘇東坡被貶黃州,生活困苦,精神孤獨。面臨困境,蘇東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折,從蘇軾變為蘇東坡。
定風波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3集:大江東去
本集主要講述蘇東坡完成人生蛻變,過程中所帶來的文學成就。蘇東坡在黃州達到了他文學創作的高峰,創作了赤壁“一詞二賦”等眾多流傳千古的名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第4集:成竹在胸
本集主要講述蘇東坡在書法繪畫等藝術上的成就以及離別黃州的人生階段。蘇東坡是書法史中宋四家之首,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并且他引領了宋代“文人畫”運動。蘇東坡離開黃州與王安石的見面體現了蘇東坡的思想蛻變和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品格。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節選)
(宋)蘇軾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第5集:千古遺愛
本集主要講述蘇東坡以民為本的為政理念和成就。蘇東坡在完成精神嬗變和思想轉折之后,他的以民為本的為政理念漸漸成熟,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就。
第6集:南渡北歸
本集主要講述了蘇東坡晚年從朝中高官到一路被貶,最后在北歸的途中逝世的人生階段。蘇東坡貶謫海南儋州,成為北宋被貶最遠的官員,晚年生活困境重重,但他仍然平和樂觀的對待生活,以超脫的胸懷對待苦難,成為后來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是紀錄片《蘇東坡》的總撰稿祝勇的經典作品,可謂是這部高分紀錄片的文學呈現。該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在呈現蘇東坡人生脈絡和生命際遇的同時,作者選取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把蘇東坡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史聯系起來,由蘇東坡個體的人生去反觀他所處的時代。不單是蘇東坡的個人傳記,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以下為本書后記。
一
千古風流人物,我最想寫的,就是蘇東坡。
不是寫一篇文章,而是用一本書,表達我的敬意。
這不僅是因為蘇東坡重要,每一個中國人,心頭都縈繞著他的詩句詞句。比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比如“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比如“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比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比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比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比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更不用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里面,有孤獨,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敗,有掙扎;有苦澀,有灑脫。他的文學,幾乎包含了我們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題。于是,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里,與他相遇。
更是因為蘇東坡好玩。他機智、幽默、坦蕩,樂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從不絕望,也從不泯滅自己的創造力。甚至說,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點,都是由他所處的苦境激發出來的。蘇東坡不僅讓我們見證了世界的荒謬與黑暗,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的潛能,看到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茁壯。
二十多年前,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我就癡迷不已。蘇東坡在文學、藝術和人格上的魅力,在經過林語堂先生的轉譯之后,沒有絲毫的折損,相反更加突出。這不僅因為林語堂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精深的造詣,同時又有著雕塑家一般的塑型能力,更因為林語堂先生與蘇東坡在氣質上有著驚人的相合。因此我想,林語堂先生選擇蘇東坡作為傳主,既有文化上的認同,亦與他個性相吻合。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幾乎是一部不可超越的杰作。此書的魅力,不只在于讓我們了解了蘇東坡,更提醒我們對于蘇東坡的了解是多么的不夠。我用了四年的時間翻閱二十卷冊的《蘇軾全集校注》,試圖以此,向他那浩瀚無邊的精神世界慢慢靠近。
二
在先后完成《故宮的風花雪月》和《故宮的隱秘角落》兩部書稿之后,我準備暫時停止這種通覽式的寫作,而專注于個案研究。2015 年上半年,我開始醞釀本書的寫作。
這本書的真正動筆,卻是緣于一次失敗的演講。那是2015年11 月中國作家協會在海南博鰲舉辦的中國文學首屆博鰲論壇,作協安排我做大會發言。那天我想講的主題,就是以蘇東坡為例,分析一個作家如何面對時代的困局。那本是一次即興演講,但是講到蘇東坡,卻突然語塞,不知從何說起。他宏大、復雜而又精妙、細致,像迷宮,像曲徑交叉的花園,讓我突然間迷失,語無倫次。我不知自己是否被那個文化上的龐然大物嚇到了,還沒有準備好,就貿然地闖進了蘇東坡的世界。那一次,我算得上落荒而逃——從講臺上落荒而逃,也從蘇東坡的世界里落荒而逃。
蘇東坡——一千年前的一個男子,讓我充滿了言說的沖動,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他就這樣在我的身體里不斷地洶涌和攪動,不吐不快。聊可安慰的是,那次尷尬讓我開始思考,蘇東坡到底是誰,怎樣才能條縷清晰地表達這個人的意義,這本書,就這樣慢慢地現出了模樣。
因此,中國文學首屆博鰲論壇的成果,不僅是后來整理發表的名家言論,本書也算是論壇的成果之一吧。
三
巧合的是,這一年下半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準備拍攝大型歷史紀錄片《蘇東坡》,總導演張曉敏是我多次合作的老搭檔,我們曾合作過另一部人物傳記紀錄片《巖中花樹——利瑪竇》,此外還合作過二十六集大型歷史紀錄片《歷史的拐點》等,彼此都有信任感,這一次,她仍然請我做《蘇東坡》總撰稿。
此時我才意識到,寫作此書的準備,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我不僅閱讀了蘇東坡的許多篇什,而且十年之中,幾乎走過了蘇東坡走過的所有道路。比如前往蘇東坡的故鄉四川眉山;比如翻越艱險的蜀道,從四川進入陜西(當年李白從成都進入長安,走的也是這條道);比如定州、河洛、江浙之行;比如自長江入贛江,體驗十八灘之險;比如翻越南嶺,抵達廣東梅州、惠州;比如渡過瓊州海峽,抵達海南……十余年間,我不是出于有意的策劃,而全然在無意之間,重走了蘇東坡的道路,而當書寫蘇東坡的欲念一天天明朗起來時,我才發現,這一切都是天意。
于是我放棄了來自中央電視臺的另一項邀請——紀錄片《孔子》的總撰稿,而選擇了《蘇東坡》。
盡管我也愛孔子。
只是我可以書寫人間的蘇東坡,卻不知如何面對神壇上的孔子。
四
在寫法上,作為故宮博物院一名工作人員,我更多地把蘇東坡的精神世界與“藝術史原物”聯系起來。本書擁有如此數量的插圖,就是為了強調本書的圖像志意義,以此證明歷史本身所具有的“物質性”。兩岸故宮(以及世界其他博物館)所收存的藝術史物證(如本書所引用的),實際上是在我們與蘇東坡之間建立聯系的一條隱秘的通道,并借此構建蘇東坡(以及他那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的整體形象。正基于此,本書取名《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其次,這本書首先是把蘇東坡放置到人間——他本來就是人間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塵,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寫的“泥污燕支雪”。他的文學藝術,牽動著人世間最凡俗的欲念,同時又代表著中國文化最堅定的價值。他既是草根的,又是精英的。(這讓我想起前些年中國詩壇關于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對立是多么可笑,在蘇東坡的世界里,這樣的對立根本就不會存在。)
第三,全書的布局,我從蘇東坡的生命中擷取了十個側面。分別是:第一章:入仕;第二章:求生;第三章:書法;第四章:繪畫;第五章:文學;第六章:交友;第七章:文人集團;第八章:家庭;第九章:為政;第十章:嶺南。我盡可能將這十個主題與蘇東坡生命的時間線索相銜接。
我相信世間每一個人都能從蘇東坡的藝術里重新感受到人生,而蘇東坡,也定然在后人的閱讀里,一遍遍地重新活過。
—人民文學出版社蘇東坡書單—???
祝勇丨《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丨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在呈現蘇東坡人生脈絡和生命際遇的同時,作者選取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把蘇東坡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史聯系起來,由蘇東坡個體的人生去反觀他所處的時代。不單是蘇東坡的個人傳記,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蘇東坡好玩。他機智、幽默、坦蕩,樂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從不絕望,也從不泯滅自己的創造力。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點,都是由他所處的苦境激發出來的。蘇東坡不僅讓我們見證了世界的荒謬與黑暗,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的潛能,看到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茁壯。
——祝勇
如果要挑選一位最受現代人關注的古代文學家,也許非蘇東坡莫屬。作為中華奇人,從享受尊榮到跌落谷底,人生奇崛陡峭,千年熱議不絕。
蘇東坡是北宋最高產作家,有關著述可謂汗牛充棟。言說其人遂成為至難至易之事:難在海量資料披覽無盡,作業俱已周備;易在幾成共識相互借鑒,最可敷衍成書。自現代作家林語堂的“蘇傳”問世,可說高標卓立,追隨者眾,蹊徑難尋。蘇東坡就此成為當代人熟悉的“概念”:面目固定笑容可掬,諸事重疊大同小異。
張煒以十數年深研之功,兼詩學、寫作學、文學批評、作品鑒賞、歷史鉤沉及社會思潮溯源之綜合探究,力避俗見直面文本,每言必得鑿實,質樸求真,還詩性與生存實境,直抵人性深處。全書分七章并一百二十余題,每題必有獨見,每見必得服人,呈顯出獨有的思想深度與文章才情。
蘇東坡以華采越千年,張煒以神思共嬋娟,為網絡時代的蘇學愛好者再擺一道精神盛宴。
比林語堂《蘇東坡傳》更加信實的蘇軾傳;內容重新修訂,設計全面升級,含有蘇軾本人書畫真跡等高清插圖。
這本傳記以蘇軾傳世作品為依據,結合對宋代歷史文化的分析,忠實而生動地敘寫蘇軾的人生軌跡、政治作為、文學創作,以及他領悟人生的思想升華過程,為我們展現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本書是“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之一。蘇軾學博才高,極具靈心慧眼,對人生持超曠的態度,其詩詞縱意所如,觸處生春,多發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最喜愛的宋代詩人。本書精選東坡詩詞,加以精煉注釋,參酌采用舊注的成果,擇善而從,對舊注的錯誤也有所駁正。注釋文字活潑,并常結合“談藝”,言簡意賅,時有新見,對讀者很有啟發。原版圖書出版以來影響很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