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注定是極卷的一年,企業除了拼價格,還有哪些制勝武器
編者按:
回望2024年,展望2025年,汽車業此刻正站在一個新的節點上:汽車的樣子會變,造車的企業會變。
為此,《財經》展望這一行業的關鍵變革之年,提出并分析2025年的八大懸念,期待與你一起見證并驗證這一切,和汽車產業一起尋路未來。
本文是“尋路2025”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新能源汽車增速遭遇天花板?》
文|宋立偉
編輯 |王靜儀 施智梁
新年伊始,車市價格戰硝煙依舊,甚至愈演愈烈。
僅2025年1月1日—7日,短短一周,已經有30余家車企相繼推出優惠降價政策,以便在開年就搶占市場份額。2025年價格戰的發令槍比春節的鞭炮響得還早。
要知道,2024年已經是過去三年間,價格戰最猛烈的一年。即便如此,這一年的價格戰也是在春節長假后才打響。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下稱: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227款中國乘用車選擇降價,遠高于2023年148款的規模,而2022年只有95款。從降價力度來看,2024年新車降價平均1.6萬元,降幅達8.3%。其中,新能源車的降幅高于燃油車,分別為9.2%和6.8%。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能源車企持續大量推出新車,有很大空間重新定價,因此促銷不多,但降價激進。燃油車則缺少新車調整定價和提升產品力的機會,只能靠促銷止血。
“這一特征將延續至2025年,新能源車領域的價格戰將更為激烈。”崔東樹對《財經》表示,價格戰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但短期內也不會結束。只有當行業洗牌告一段落、競爭進入新的平穩階段,價格戰才可能有所緩解,而這個平穩階段可能還需要三五年。
回顧歷史,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并非一成不變。以20世紀初的美國為例,規模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導致美國汽車生產迅速集中,許多小規模的企業破產,行業洗牌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開啟。
相關資料顯示,1921年,美國尚有88家汽車生產廠,10年之后僅余35家,并且90%的汽車生產總量已經集中到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車企手中。這也進一步擠壓了其他車企的生存空間,1941年,美國只剩12家車企。
價格戰,痛并堅持著
正因深知競爭的殘酷,所以沒有一家車企敢輕易退出價格戰。即便是德系三強的寶馬,2024年7月雖曾試圖通過“減量保價”抽身其中,以緩解盈利壓力,但最終只堅持了兩個月,便重返戰場,并加大促銷力度。
令企業糾結的背后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到底要利潤還是要市占率。不少企業認為,相比單車利潤,穩銷量、保份額、擁有規模優勢更為重要。
以比亞迪為例,在價格攻勢下,該公司2024年全年銷量達到427.21萬輛,同比增長41.26%,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吉利汽車同樣在這場戰役中實現了累計217萬輛的突破,同比增長32%,是過去一年中,行業為數不多完成全年銷量目標的企業之一。
相較之下,更傾向于保利潤的長城汽車(601633.SH)是個特例。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達到20.76%的高位,同比增長1.9個百分點。然而,其在銷量表現上并不盡如人意。2024年,長城汽車累計銷量123.3萬輛,同比微增0.21%,距離全年190萬輛的目標相差甚遠。
在崔東樹看來,價格戰是新的產業變革發生時市場重塑的一個方面,之所以短時間不會結束,是因為市場上的競爭非常充分,產品不斷迭代進步,規模也在不斷提升。
然而,重塑往往伴隨陣痛。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半數以上的汽車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較2023年虧損面擴大了7.8%。預計2024年退市的4S店數量將達到4000家,較過去三年翻倍增長。
具體到價格戰給行業帶來的直接損失同樣驚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顏偉表示,若以2023年1月市場折扣和新車成交均價為基準進行計算,2024年前11個月整體汽車零售市場損失達1776億元,同比增長931億元。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月—11月,全國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7.3%,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4.7%的同比降幅。
同時,因價格戰倍感壓力的還有上游供應鏈。《財經》根據16家上市中國車企財報估算,當前車企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平均是182天,接近國際車企賬期的2倍,意味著部分上游供應商在投入資本生產、交付貨物后,還得等上六個月才能實際拿到貨款。盡管供應
商賬面上的收入越來越多,但現金流越繃越緊。
卷價格的終點是創新
利潤犧牲只換來中國本土乘用車市場68.5萬輛的增量,而這還不算汽車以舊換新、報廢更新政策的加持。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乘用車累計銷量2260.8萬輛,同比增長3.1%,不及2022年和2023年分別高達5.7%、4.2%的增速。
分析人士指出,價格戰只是行業淘汰賽的加速器,競爭的核心歸根到底還是對企業創新能力的考驗。新能源汽車崛起,行業面臨深刻變革。在此背景下,資金實力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的車企或許都將面臨淘汰風險。
這也是不少企業的共識。法雷奧中國總裁周松對《財經》表示,在中國市場,如此大規模的價格戰確屬首次。但縱觀130余年的世界汽車產業發展史,已經出現過多次,而經驗告訴人們,創新才是降低成本、提升價值的最好武器。
安森美總裁、首席執行官、董事Hassane El-Khoury同樣深感創新降本的重要性。他告訴《財經》,公司基于65納米工藝的先進節點而推出的Treo平臺,可以幫助客戶實現從電網到GPU的高效轉換,降低1%的熱能浪費。在電動車大規模推廣的情況下,1%的降低將節約不少能源損耗。
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不僅在國內擴大體量規模、提升抗風險能力,也要深入全球參與國際產業鏈建設,靈活利用全球資源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回顧世界汽車產業史,無論歐洲、美國、日本都曾經歷過價格戰,但最終幫助福特、通用、大眾、奔馳、豐田等行業巨頭留下來的,歸根結底在于它們擁有先進生產力。
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將呈現怎樣的格局,目前尚未可知,但價格戰帶來的隱憂卻是值得行業關注的。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公開表示,中國汽車工業的內卷程度全球第一,價格戰一浪高過一浪,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市場化水平高、法律健全、執法嚴格,那么透明公開競爭就是好事;反之即壞事。
在他看來,任何產業的健康發展都必須表現在投入產出比上,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才能體現競爭的價值,無窮盡的內卷結果只能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以及無序競爭。
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也強調,銷量增長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只盯著量,同時也要注重背后質的表現。“如果想一直把一塊錢當九毛錢賣是不可持續且無意義的。”他表示,長遠來看,這對社會也是有害的。
汽車是一個長周期、大投入產業,企業需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袁小林始終認為,主機廠一枝獨秀并不能長久,行業繁榮需要的是百花齊放。換句話說,如果只有主機廠是盈利的,而供應商、服務商、經銷商等上下游企業卻無利可圖,那么這個行業將是不健康的。
對于無效和低效的“內卷”監管層已經表達了態度。2024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次分別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從“防止”到“綜合整治”,中央對“內卷式”競爭的措辭更進一步。這將有助于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責編:張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