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25年全國春節文化和旅游消費月”主場活動在吉林長春舉辦,正式開啟了“全國春節文化和旅游消費月”。春節消費月期間,全國各地將結合冬季及春節文化和旅游消費特點,舉辦超4000項約2.7萬場次文旅消費活動。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腳步聲已趵趵作響,漸行漸近。億萬民眾期盼的“年”節已到眼前。商場超市各色各樣的年貨琳瑯滿目,光鮮耀眼的“中國紅”溢滿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人們眉開眼笑地精心挑選喜愛的年貨裝滿購物車。“2025全國網上年貨節”于1月7日在江西九江舉辦啟動儀式以來,同樣熱火朝天,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快遞包裹把全國各地的特產佳品帶到千千萬萬的家庭,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更多更美的“年味”。
說到“年味”,人們似乎感到“式微”。曾幾何時,“年味越來越淡了”成了街談巷議的口頭禪。個中緣由,大家也很清楚。過去物質匱乏,饑不擇食,食不果腹,孩子們盼過年就是過一下“飽腹”的癮。過來人記憶猶新,只有過年那幾天,才能吃到油果果、長生果、糖果、柿餅、湯圓、瓜子等年貨。可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大幅提高,這些“年貨”很快成為“想要就有”的日常,所以“現在的日子天天像過年”也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當“天天像過年”的日子沖淡了“一年等一回”的“年味”,從精神文化方面尋求更高層次的“年味”就成了新的追求。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年味豐富了,精神的年味就要接著豐富起來。文化和旅游部等開展的“2025年全國春節文化和旅游消費月”活動,適逢其時;中央網信辦等組織的“我的鐵路風景”主題宣傳活動,別有風味;幾十年來的央視春晚活動,更是億萬人民的“精神年味大餐”。
誠然,春節本來也是包含文化因素的民俗。先祖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就創造了精神文明。新桃換舊符,除夕共守歲,壓歲錢壓祟,爆竹驅年獸,拜年賀吉祥,迎灶神,接財神,祈平安,求豐年,都是多彩的文化活動。然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向前。如今“過年”,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不斷提高。人們對央視春晚有更高的期待,對旅游文博有更多的需求,對年俗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有更強烈的希望。
2025年全國春節文化和旅游消費月以“文旅惠民樂民 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文化和旅游部將組織各地策劃實施豐富多彩的文旅消費惠民活動。圍繞過年民俗、美食、冰雪、避寒、康養、親子、研學、演藝、時尚、國潮等重點消費需求,推出消費券、票價優惠、消費滿減、折扣套餐等惠民措施,結合優化消費環境,為人民群眾帶來實惠便利的文旅體驗,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讓旅游過年、過文化年成為“新年俗”,為春節假期的美好添樂加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