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兩只鳥現在是同一物種——Pseudeos fuscata,它們是一種生活在新幾內亞的煙色吸蜜鸚鵡屬鸚鵡,但是用不了多少年,它們就會變成兩個亞種,因為找對象時橙色條紋的看不上黃色條紋的,黃色條紋的也看不上橙色條紋的。
這種因為身上一些顏色不同產生了一定生殖隔離,并最終創造出不同物種,在鳥類世界非常普遍。
比如上面這個,它們是黑喉草雀的兩個亞種,黃色喙和橙色喙是同一亞種,而紅色喙的是單獨亞種,最初估計就是彼此看不上,才隔離出來的。
雖然顏色不同會讓鳥類產生生殖隔離有點出乎意料,但我想說的是,鳥類改變自己顏色非常非常容易,這更加出人意料。
鳥類是動物界應用色彩的天才,它們擁有五顏六色的羽毛,以及喙,許多顏色甚至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的。
動物想要獲得顏色,通常只有三種方法:一種是通過進食獲得相應的色素;一種是自己生產相應的色素;還有一種是通過改變自己羽毛等材料的物理結構來獲得顏色——這個被稱為結構色。
上面這只天堂鳥的羽毛是自然界最黑的材料,它就是通過改變羽毛的結構,最終讓它的羽毛變得更黑,據信這么做的目的是凸顯中間那片藍色部分,以此來吸引異性目光。
在鳥類的世界,幾乎所有黃色-橙色-紅色的色彩,它們通常是通過調整類胡蘿卜素這一色素來實現的,而鳥類本身不會生產這一色素,它們必須通過食物獲取,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個黑喉草雀就是這樣獲得喙的顏色涂料。
不過,鸚鵡科是唯一的例外,它們的黃色-橙色-紅色是通過鸚鵡黃素來調配的,而鸚鵡自身可以生產這種顏色,我們前面提到煙色吸蜜鸚鵡就是這種情況。
雖然兩種鳥類采用兩種完全不同方式得到顏色,但是它們改變顏色卻是一樣的簡單。
前陣子,分別發表在《科學》和《當代生物學》的兩篇文章揭示了,煙色吸蜜鸚鵡和黑喉草雀顏色變化的生化和遺傳基礎。
其中,煙色吸蜜鸚鵡的顏色變化是因為一種名為ALDH3A2的酶,鸚鵡只要將正在發育的羽毛加入大量的這種酶,那么羽毛就會長成黃色,而加入少量這種酶時,則會變成紅色[1]。
采用這種方法,鸚鵡幾乎不需要進行任何的調整,它們酶的功能也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應用酶的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最終就改變了鸚鵡黃素的顏色。
而黑喉草雀的顏色則是由被稱為CYP2J19和TTC39B的兩個基因推動,這兩個基因的簡單改變就可以推動食物中的黃色類胡蘿卜素轉化為紅色類胡蘿卜素[2]。
同樣也是沒涉及太多的改變,就徹底改變了類胡蘿卜素的顏色。
?MIKE FISHER
大部分鳥類在擇偶時都是視覺動物,身上的顏色是最重要的擇偶標準之一,所以只是簡單的顏色改變就創造生殖隔離,并最終創造出新的鳥類物種。
參考
- [1].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p7710
- [2].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10.0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