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出海 作者丨周可
TikTok的去留依然沒有定論,借著這場鬧劇,一批社交應用在美國市場快速崛起,比如沖榜力非常強的Clapper。
最近一周,Clapper在美國應用市場的下載數據持續走高,其在美國應用下載榜已經沖上前三。
很多人好奇,這個沖勁兒很猛的Clapper,到底是什么來頭?
近7天Clapper在美國應用免費榜的排名情況(圖源:點點數據)
“成人版TikTok”,給用戶分了2000萬美元
Clapper誕生在2020年7月,這個時間非常巧妙,因為同樣在這個月,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宣布準備禁止TikTok在美國運營,當年8月6日,特朗普又正式簽署了兩項行政命令,稱將于45天后封殺TikTok和微信。
TikTok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也就在這時,Clapper上線了。
發展到今天,Clapper的設計和TikTok非常接近,不過在運營方式上,Clapper比TikTok更豐富一些。
功能方面,Clapper上的大數據會針對用戶的偏好來推送你喜歡的視頻,這是一款免費的短視頻社交應用,鼓勵用戶變成平臺的意見領袖,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吸引更多觀眾來關注。
Clapper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大數據的推送是“機會均等”原則,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分享來展現真實的社區環境,同時,平臺也可以根據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提供本地信息推薦。
其次,用戶使用Clapper可以發布的視頻長度最高可以達到3分鐘,用戶使用Clapper的可以直接實現剪視頻,加字幕,編輯音樂以及其他動畫效果等,這個功能和國內的“抖音+剪映”類似。
第三,在玩法上,Clapper支持直播連麥、語音房、社群建設等,這些都是國內社交平臺比較常見的模式,在Clapper上也運作的非常成熟。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年齡限制。
Clapper只面向17歲以上的用戶開放,所以其也被認為是“成人版TikTok”。
Clapper的創始人Edison Chen曾表示,TikTok的用戶群體集中在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是Clapper則僅允許17歲以上的用戶注冊使用,所以兩者是不一樣的。
用Edison Chen的話說:“與TikTok相比,我們仍處于早期階段,因為他們每月有10億活躍用戶,而我們更像是一個虛擬社區,主要針對成熟的X世代和Y世代人群。”
盡管Clapper方面一直表示自己和TikTok相差甚遠,并且不斷向公眾明示自身和TikTok“有很大區別”,但是現實情況是,在TikTok面臨被禁消息滿天飛的時刻,Clapper成為眾多受益者中的一員。
比如最近三個月,Clapper在美國的下載量飆升,單日最高下載量已經接近13萬。
盡管用戶體量跟TikTok比還是相差甚遠,但是近期的下載增長數據也足以說明,Clapper在“TikTok難民們”身上獲益明顯。
不過,Clapper一直強調自己和TikTok區別很大,也有其道理。
因為用戶都是成年人,且Clapper自始至終都以“言論自由”為其產品亮點進行宣傳,所以在內容推送上,Clapper的團隊對于新聞,言論等方面的內容也非常具有傾向性,而TikTok則主要以娛樂性內容為主,從這一點來說,Clapper確實和TikTok有比較大的內容偏好差別。
今年8月,Clapper推出了一個“the Newsroom”功能,Clapper新聞室不僅僅為用戶提供新聞源,更是作為一個專門的信息傳播空間存在的。
在這個新聞室中,用戶可以就政治、文化、體育、技術等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新聞進行交流,不同的思想在此處進行傳播和碰撞。
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Clapper的收入情況非常好,按照其官方給出的說法,從成立開始到2023年,Clapper3年左右的時間給平臺上的創作者分了高達2000萬美金,我們結合這款應用的玩法,和用戶分成兩個主要功能來看可以發現,Clapper的模式和國內很多內容創作平臺的運營方式非常相似。
或許,這和Clapper的背后創始人是一位華人有關。
200萬月活用戶背后的營收邏輯
為了承接TikTok可能被封禁帶來的用戶遷移,字節跳動很早之前就在海外上線了Lemon8,但是Lemon8的表現一直不算非常出色,特別是在最近一次“洋抖難民遷移大潮”中,Lemon8更是被小紅書壓過一頭,小紅書連日霸榜美區應用下載第一名,Lemon8屈居第二。
Lemon8拼不過小紅書,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其內容生態建設的不夠完善,用戶活躍程度不高,即使有很多新用戶加入其中,如何讓用戶“玩起來”,保證粘性和留存,仍是最重要的。
這個問題,Lemon8處理起來有點難,Clapper卻輕車熟路,方法非常簡單粗暴——分錢。
Clapper的創作者有幾種收益獲取方式,分別是會員訂閱費用,直播打賞,直播賣貨的分成等等,這些過程都需要用戶付費,Clapper的創作者可以獲得其中的分成,而平臺則直接抽傭。
利益驅動下,Clapper的活躍用戶也顯著增長,2024年7月,Clapper成立4年之際,官方宣布其月活用戶超200萬。
Clapper深諳創作者經濟,用Edison Chen的話說:“這種經濟更多地依靠創作者自己將內容貨幣化并創作有價值的內容,然后我們激勵他們繼續這樣做,他們也會獲得很大一部分收入。”
但同時,Edison Chen也表示,當下很多視頻平臺沒有辦法實現內容的經濟價值,他認為:“他們(部分視頻平臺)很難將內容貨幣化,有些創作者可能有超過100萬的粉絲,視頻有很高播放量,但他們卻無法賺錢。”
其實直到今天,創作者經濟依然是激發平臺活躍度非常重要的手段,包括國內的短視頻平臺也在不斷推出激勵計劃,提高用戶活躍度和粘性,以追求形成一個良性的內容生態,進而實現整個平臺的健康循環運作。
事實證明,這種創作者經濟給Clapper帶來了非常明顯的收入增長。
數據顯示,最近一年,Clapper的全球總收入接近1900萬美金,其中美國的收入占比超80%,貢獻了超1500萬美元的收入,從這個收入占比也能看出,Clapper在美國確實有承接TikTok用戶的潛力。
如此表現出色的產品,背后是怎樣的團隊?
據了解,Clapper的創始人Edison Chen是一位華人,他在2011年移民美國,之后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獲得MBA學位。
Edison Chen早期曾為Clapper籌資300萬美元,不過,在今年5月的一次采訪中,Edison Chen表示,他們的團隊已經實現收支平衡。
4年的時間跑通整個商業模式,并且實現收支平衡,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這是非常出色的成績。
而受此輪TikTok被禁風波的影響,Clapper也迎來了潑天的流量,不僅在美國吸引了大量新增用戶,在墨西哥、英國、加拿大等地,Clapper的下載數據也有明顯走高,美國市場對其他國家也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Clapper的運營模式很“中式”,但正像其團隊宣傳的那樣,他們的產品更側重對信息的傳播和言論的自由表達,和TikTok更偏娛樂化的玩法還有所區別,那么接下來,Clapper到底能留住多少“TikTok難民”還是個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